盜墓盜出一歷史古籍,比司馬遷《史記》都早,後世史學均以此為準

春秋戰國時期,禮壞樂崩,社會風氣變壞,周天下已經不再被諸侯尊重,各諸侯國相互攻伐,百姓生活困苦.隨著時間推移,到了漢代特別是東漢時期,盜墓的風氣開始形成,主要原因就在於諸侯間相互攻打,軍隊需要金錢費用.於是一些人就開始從死者墓內的賠葬品上動腦筋.

盜墓盜出一歷史古籍,比司馬遷《史記》都早,後世史學均以此為準

中記載,秦始皇26年,秦始皇剛剛吞變六國,他開始思考如何才能更好的統治全國,有人依然提出要實行周朝的分封制,大家普遍也同意這個想法.但這時候李斯站出來反對,他說:把土地分封給諸侯,剛開始確實很好,但隨著時間推移,幾代人之後,彼此間血緣關係就遠了,相互也不在尊重,慢慢的就開始相互攻打.周朝就搞了分封制,如今你看看,周朝還存在嗎?不就是諸侯相互進攻的結果.

盜墓盜出一歷史古籍,比司馬遷《史記》都早,後世史學均以此為準

李斯提出要實行郡縣制,秦始皇於是將全國劃分為36郡,每郡的官員由中央任命,他們定期向中央報告地方上的情況.法律,文字,錢幣都實行統一.但這樣做一下子就觸動了原先其它戰國六雄後人的利益.所以他們就很反對.

盜墓盜出一歷史古籍,比司馬遷《史記》都早,後世史學均以此為準

秦始皇在盛怒下就認為,這些六國後人們所以到今天還如此狂妄,是因為他們心中還念著他們原有的國家,既然如此就徹底斷掉他們的念想,於是他命令除了秦國原有的典籍外,其它六國的全部燒掉,從根本上讓眾人忘掉其它六國的存在.這就是"焚書坑儒"中的焚書原因.

盜墓盜出一歷史古籍,比司馬遷《史記》都早,後世史學均以此為準

這樣一個做法,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後世發現,春秋戰國時期,其它國家的歷史,文化,相關記錄完全是空白的.直到西晉時期一本被盜墓賊給盜挖出來.有一個叫否彪的人挖開了魏襄王的墓,裡面沒有金銀財寶,只有無數的竹簡,因為沒得到什麼東西,他就跑了.幾天後有人報官說大墓被盜,西晉官員趕來保護了現場.並派人對竹簡進行相應的整理.

盜墓盜出一歷史古籍,比司馬遷《史記》都早,後世史學均以此為準

他們在其中發現了關於夏商周,以及春秋戰國各國的跨千年的歷史記錄.比司馬遷的時間要早很多.上面記載的很多事情都與當時的史書記載內容有收入,但因為其存在時間久遠,所以後世歷史學家都以此內容為校準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