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陝西往事」之二:秦王朱樉建藩西安

關中百姓再一次見證了王朝的更替。

他們很快發現,這一次坐鎮西安城的,不是過去二百多年常見的蒙古、女真帝王及他們麾下彪悍的胡兵,也非更早時候那些鮮衣貴冠,又有些弱不禁風的漢族“官家”,而是一群來自“十年九災”的淮西地區農家漢子。

百姓們還聽聞,曾經當過和尚討過飯的洪武皇上,還想要把都城遷到關中呢!

最終朱皇帝沒有來,而是派他的愛子——朱樉來鎮守西安。

「大明陝西往事」之二:秦王朱樉建藩西安

明代西安城平面示意圖(明嘉靖《陝西通志》)

朱元璋奪取天下之後,分封子孫於轄區各地,建藩稱王,以拱衛皇室。

《明史稿》稱:“明太祖定天下之三年,懲宋元孤立,失古封建意,於是擇名城大都,豫封諸子,待其壯而藩服”。

有明一朝前後封了50個藩府,其中有3個位於今陝西境內,分別是封於西安的秦王、封於鳳翔的鄭王,封於漢中的瑞王。這三者中,不管從藩府所處地理位置還是各項特權,秦王朱樉地位最為殊榮。

「大明陝西往事」之二:秦王朱樉建藩西安

秦王朱樉像

朱樉是朱元璋與馬皇后所生的第二個兒子,嫡長子朱標被立為皇太子之後,朱樉作為嫡次子,在諸皇子中排行最高。而朱元璋之所以封朱樉於秦地,這與關中地區的重要戰略地位有關。

逐水草而生的遊牧民族與定居躬耕的農耕文明之間的衝突是貫穿中國歷史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自秦以降,歷代統一王朝皆針對這一問題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或北築長城而守藩籬,或和親交好以靖邊患,或冊封羈縻以安外族。明朝自建國伊始就對西北殘元勢力的威脅有清醒的認識。

據《明實錄》記載,洪武四年九月,朱元璋告諭群臣道:“惟西北胡戎,世為邊患,不可不謹備之耳”。

「大明陝西往事」之二:秦王朱樉建藩西安

明初“謹備”胡戎邊患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建藩鎮守,因此採取了“藩屏王室以安萬姓……許修武事以備外侮”的策略。

《明史》記載:“洪武三年夏四月乙丑,封皇子樉為秦王,晉王,棣燕王”。

朱元璋封三個年長的兒子於三地,建藩鎮守,配備裝備精良的護衛軍供其調遣,秦、晉、燕三王,在明朝的西北部構成了一道弧形防線,三個藩王相互配合,互為犄角,構成防禦遊牧民族入侵的第一道防線。

明初雖有遷都關中之議,然而最終不了了之。雖然西安在明代沒能成為京畿重地,卻也是西北地區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同時又處於中原通往西北的咽喉之地。

“天下山川,惟秦中號為險固”,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大明陝西往事」之二:秦王朱樉建藩西安

明初形勢圖

洪武初年,明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攻佔關中地區,元朝在關中的勢力大部分被殲滅,但仍有一小部分逃竄至河西乃至漠北地區。以元順帝及其太子愛猷識理答臘為首的北元勢力更是以廣闊無垠的漠北為大本營,時刻威脅著大明的西北邊境。明初定都應天,距西北邊陲遙遠,軍令情報往返亙遠,戰事指揮不便,明廷對西北邊患有鞭長莫及之憂。

處於西北要地的陝西自然成為明朝對北元進攻和防守戰略的關鍵地區,故洪武三年的諸王分封中,第一個受封的藩王就是置於西安的秦王。

朱元璋將屏障西北的重任交於除太子朱標外最受重視的皇次子朱樉,命其坐鎮西安,陝西、甘肅、寧夏,皆在其鎮守範圍之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