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啥大家喜歡互稱「老師」?

喜歡記得↑關注↑哦~

為啥大家喜歡互稱“老師”?

文化圈裡面的人喜歡互稱“老師”,這是我研究生畢業後才發現的“怪現象”。據說這個現象已經維持了數十年之久,現在看來是愈演愈烈。

畢業後進了一家廣電單位,最開始對稱呼別人為“老師”頗感覺難為情:一是感覺這麼叫出來顯得自己太孩子氣;二是害怕別人被如此虛情假意的稱呼激怒。後來發現大家彼此之間就這麼互稱都心安理得,於是斗膽在沒那麼熟的人身上叫了幾次,被稱呼的人回應迅速、表情平常,給了我繼續這麼叫其他熟人的勇氣。

現在輪到了自己也被稱為“老師”的年紀,每次被這麼稱呼著,思想上就反抗一次。我確實對“老師”這個稱謂還是尊敬和在乎的。

“師”這個字在中國古代,最早指軍隊,後來引申為大眾。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時代,“師”開始指“帶頭的人”,慢慢的就有了“領導”、“教官”的意思了。上過中學的人都學過韓愈的《師說》,裡面有一句話: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到了這裡,“師”就成了“教師”的意思。

“師”代表一種崇高的地位,往往被用來表示需要尊敬的人,例如:法師、禪師、大師。後來有特殊技能的人,也用“師”來尊稱,如工程師、醫師、律師、廚師……那“老師”這個稱呼怎麼就擴大到了幾乎所有領域呢?

為啥大家喜歡互稱“老師”?

西方人稱呼對方往往直呼其名,即便是子女對家長、下屬對領導也是如此。這在中國是不可思議的。中國儒家文化講求“尊卑有序”,因此漢語稱謂系統的禮貌原則相當豐富。

中國人稱呼他人時喜用“頭銜”、“敬辭”和“謙辭”。

漢語稱謂中,職務、部分職業和職稱均可被列為頭銜。例如:王處長(簡稱“王處”)、張工程師(簡稱“張工”)、孫校長(簡稱“孫校”)……“敬辭”就更多了,“令”、“尊”、“高”、“先”、“臺”、“垂”、“雅”……去看看前人寫的書信,最後一句話基本都是敬辭。“謙辭”是東方文化中特有的現象,就是通過貶低自己來抬高對方。例如鄙人、拙作、小女、寒舍等。

但有一種情形比較尷尬,就是說話者不知道或不肯定該用什麼稱呼的情形。如集市上的小販、不知姓名職業的鄰居、機關中的辦事員、年齡與輩分不一致的親戚等。英文中一般用“Mr. ”、“Mrs. ”、“Miss”等得體的社會通用稱呼,我們也獨創了幾個詞彙,如“同志”、“師傅”;後來改革開放,英文用得越來越多,“先生”、“女士”、“小姐”也流行起來;再後來,“同志”和“小姐”有了其他的意思,用的人越來越少了,“師傅”又有明顯的稱呼工人階級的色彩,而“師傅”和“師父”在發音上完全一致,“老師”又與“師父”在意思上基本一致,“師父”作為中間項連起了“師傅”與“老師”。於是“老師”替代了“師傅”,成為更為普遍的尊稱和敬辭。

我剛畢業的時候,有一次出差去重慶,接待的人也是文化單位出身,眼看比我大好幾輪,見了我就叫“李老師”,讓我非常受寵若驚。後來在當地出門打的,發現的哥居然也叫我“老師”,問了以後才知道,感情重慶人管所有陌生人都叫“老師”。

為啥大家喜歡互稱“老師”?

後來發現文藝圈幾乎和重慶人一樣,普及了“老師”的稱呼,即便是剛剛冒頭的小鮮肉,也有人稱之為“老師”;再後來,家門口的理髮店、美容院和洗腳房裡都互稱“老師”了。

現如今,在社交場合,如果你拿不準怎麼稱呼對方,不管男女,你叫聲老師,大體不會失禮。不過,“老師”這個稱呼來得有些突然,有些生猛,所以就容易走樣。最近發現,同事之間、同輩之間互稱老師,有時有揶揄的色彩;網絡上的蒼井空和陳冠希也被稱為“老師”,這就有點戲謔的成分了。

我是個笨人,有時候分不清你是尊敬我,還是拿我找樂。因此,如果我教過你什麼,你叫我一聲老師,我就認了;如果沒有,還請今後直呼我名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