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稱帝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曉之玉蠍


曹操出於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天下大亂之時。在這個群雄混戰的時代,劉備是英雄,孫策是英雄,呂布也被稱為英雄。只有曹操,憑自己的智慧,識人,用才。即使最後統一北方之後,卻被人稱為“奸雄”。而他自己位極人臣,處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沒有稱帝。



對於曹操不稱帝的原因,竊以為兩個字即可概括——無奈。

曹操身為漢臣,並且親身經歷了漢朝大廈將傾的時刻。對於漢朝的沒落,曹操和其他很多的漢臣一樣,心裡都有說不出的滋味。他先隻身刺殺董卓,失敗後又加入討伐董卓的諸侯大軍。在這十八路的討董大軍裡,只有曹操是真心討伐董卓的。他的這些所為告訴我們,他是漢臣,他的任務就是“扶漢”。


然而,當他真正接到漢獻帝時,卻做起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曹操打著“扶漢”的名義站到了道德的制高點,以“扶漢”的名義號令天下,以“扶漢”的名義招攬人才,才有了兵多將廣的局面,才有了天下人才紛紛投效的局面。

曹操這種不稱帝的無奈,有點類似於後來的曾國藩,曾國藩在初建軍隊之時給大家講的是忠君愛國,最後曾國藩也沒忘初心。曹操身為漢臣,心中有漢朝。曹營中也有很多像荀彧這樣的漢臣的,無論怎麼說,曹操沒有稱帝的基礎,曹操稱帝的阻力很大。袁術就是前車之鑑。



當然,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功,沒有一點稱帝的想法那是不可能的。天下沒有完全蕩平,江東有孫權,蜀中有劉備。曹操最後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願做回周文王,多少說出了他無法稱帝的無奈。


西從頭越


曹操沒有稱帝的主要原因是時機不成熟。這個時機不成熟的原因有好多,一是考慮天下還沒有統一,漢家天子的招牌還不想丟。二是考慮朝中大臣不乏漢朝舊臣,恐激起漢朝舊臣反對,雖然弄死了“孔融、荀彧”等人,但孔融荀彧可能代表了部分人心向漢的朝臣,即使強行上位,也會動搖根基。三無人勸進。四是皇帝沒有讓位的意思,曹操逼獻帝,獻帝一直沒有禪讓的意思。這樣就尷尬了。

在南北朝也有類似曹操的情況,比如“東晉桓溫”大權在握,窺伺皇位已久,就暗示低下的人勸進,一次他躺著對親信說,“這樣寂寞無為,將被文帝司馬昭,景帝司馬師所笑”低下的人都不吭氣,一會兒他又坐起來說,“不能流芳千古,難道不能遺臭萬年嗎”?桓溫路過王敦的墓邊,望著墓說,“真是個能幹的人,真是個能幹的人”這都是暗示勸進,所以朝臣勸進也很重要,如果沒有部分朝臣勸進,說明時機還不成熟,曹操也不例外。

還有就是皇帝禪讓,禪讓也很重要,曹操逼獻帝就是讓獻帝禪讓,獻帝沒那意思曹操也沒辦法,但還不能明說。東晉桓溫也是幾次暗示“簡文帝”禪讓於他,結果人家沒那意思,桓溫氣的廢了好幾個王,最後病死了。

還有南宋“劉裕”宴請大臣,席間談話就有當皇帝的意思,但還不能明說,散席後,有個叫“傅亮”的大臣在路上才“醒悟”過來宋王劉裕在席間話裡的真實用意。就連夜叩開王府大門,告訴劉裕,說要回京師,宋王劉裕是心中大喜,總算碰了個明白人,不然就和桓溫一樣尷尬了。

所以幹什麼都講究個時機,說到曹操不稱帝的原因,其實就簡單一句話,時機不成熟。


夏有涼風61


一、曹操沒有顏面稱帝

曹操自迎奉漢獻帝,一直自詡大漢帝國正統政權的代言人,利用漢獻帝獲取了不少政治軍事利益,稱帝則損傷了名聲。

此外,曹操年輕時效力大漢帝國,舉孝廉,洛陽北部尉,參加討伐黃巾,濟南國相,散家財討伐董卓,都說明曾經無比忠誠於漢帝國。自己代漢稱帝,心理壓力頗大。

二、反對派太多

曹操雖是世家出身(袁紹是四世三公,曹操家也是兩世三公),但堅持唯才是舉政策,北方世家表面臣服,實際都在反對曹操(的用人政策),甚至荀彧這樣的老臣也不滿意曹操逐步升級的代漢步伐。

為啥曹丕輕易得到代漢的支持,那是因為曹丕拋出九品官人法,世家立即改變態度。明確支持曹丕稱帝。

三、沒有必要稱帝

曹操廢黜三公,擔任丞相。總領一切軍政。

同時曹操建立魏公國,魏王國,鄴城的行政團隊已實際取代了許昌,成為大漢帝國的行政決策中心,漢獻帝困居,毫無威脅。

此外,曹丕繼位後自然會稱帝,自己也跑不了被遵奉魏朝太祖的名義。

所以,曹操不稱帝沒有任何壞處。稱帝反而會引發內部鬥爭。自然就是不稱帝好。


四川達州


曹操不稱帝從政治角度考量是一百分,他能得到漢末士族階層的廣泛支持,又能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從而兵源豐富,名為漢戰,實為曹效命。俗話說:“曹操兵多將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佔盡先機,遊刃有餘,想拉誰送官帽,想打誰發檄文。遠交近攻,消滅北方軍閥割據勢力,二袁、呂布、鮮卑,於是兵源,財源逐漸增強。直到公元220年病死,他給三國中的魏國奠定了基礎。

可惜曹丕稱帝后攤上事了,失去了先機,支持曹魏者逐漸少了,而司馬氏坐大。繼劉協禪曹丕四十餘載後,《再受禪依樣畫葫蘆》,政歸司馬氏,並殺曹氏族人殆盡。

曹氏不知為誰忙?到頭來為他人做嫁衣裳。機關算盡太聰明,反害了曹族性命。





妖大成仙


先提一下司馬家族,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後可謂是權傾朝野,但也經過兩輩三人十多年對魏國的逐步蠶食,最終司馬昭憑藉著滅蜀之功也只不過才進位晉王....而已。

在國家尚未一統的情況下貿然稱帝不是那麼容易的。


曹操絕對有稱帝的能力和實力,但不具備條件。在那個時期,中國是士族政治,曹操並非名門望族之後,很不招天下士族待見。曹操在對反對他的士族採取消滅政策,在如此強硬的手段之下,曹操最多算是處於勉力維持狀態,從根本上是得不到許多士族的支持。

曹操一路走來,琮司空到丞相,再到魏王,算是比較緩的了,儘管如此,曹操都遭到諸多反對,甚至多次遭到來自皇族舊勢力的行刺,跟隨曹操多年的荀彧更是表示強烈的不滿。
所以曹操要做的就是:

第一:守好國門

第二:從內部逐步蠶食漢室

若曹操強行稱帝的話,不僅會受到文人們的口誅筆伐,更會遭到天下士族們的反對,若內部亂了,南方政權極有可能乘機向曹操用兵,那時局面就不好控制了。

所以曹操稱帝一事關鍵還是在於士族們的態度,士族們要什麼?要的是利益!後來曹丕頒佈“九品中正制”,其也是為拉攏士族而作出的讓步,士族們在曹家能拿到利益,自然就會支持。

所以曹操一生不稱帝的主要原因,末將總結一下大概就是“來不及”。曹操在完成所有稱帝前準備之後年紀也大了,已經沒時間走這最後一步了。


左將軍


曹操之所以不稱帝,不外乎以下考量:

稱帝不僅會遭孫劉師出有名的討伐,還會遭到北方士族及廣大百姓的反對。不稱帝反而能挾天子以令諸侯,討伐反對自己的勢力。想來真是爽歪歪!

稱帝有對自己諸多不利因素,因為務實的曹操從不圖虛名。

反正知道自己的後代遲早會稱帝,自己總是始祖,那虛名遲早會成實際,因此,聰明的曹操控制住了自己的慾望,沒給人留下篡漢的負面形象!儘管三國演義抑曹揚劉,但真實歷史上的曹操畢竟沒有自己稱帝。只有三國演義才讓他背下了奸臣的黑鍋!

曹操對誰都可痛下殺手,但對漢帝沒有殺害,還是略有仁心。


東方大狂俠


一、曹操沒有完成統一,讓他覺得自己稱帝的份量不足。如果實現了統一,曹操絕對會稱帝。

二、曹操在借鑑歷史。歷史上取代漢朝沒有經驗可循,王莽取代了漢朝,但一代而亡,曹操害怕曹魏成為短命的王朝,他總結歷史,認為王莽太急了,於是他學周文王打基礎,而不是學王莽建新朝。

三、曹操稱王是在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按日程,曹操應該有稱帝的打算,但是隨後的幾年,劉備和孫權,尤其是劉備給了曹操很大的麻煩,先是漢中,後有荊州關羽,使得他不得不一直忙活在各條戰線上,他一直到死都在應付,他不太敢稱帝,因為稱帝就會分心,也會讓士氣鬆懈,這對曹操應付各類問題不利。

不管怎麼樣,曹操還是為曹丕廢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實用為目的的曹操當然不會在乎皇帝的虛名,他留給了曹丕一個強大的國家,這就足夠了。


曉評三國


誠邀,曹操自從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皇帝已經成為他號令天下的工具。這也是曹操敏於行的一個經典案例。當時漢獻帝到處找地方躲,已經到了食不果腹的地步。當時田豐等謀臣,要求袁紹派兵將天子接過來,可是袁紹卻不想接個頂頭上司過來,而曹操在荀彧的建議下,立刻想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於是趕緊派兵把天子接到許都。由此開啟了曹操把持朝政的局面。

要知道當時的曹操實力還比較弱,然而卻因為有著朝廷的旗號,隨意的分封哪個將軍,哪個太守。此時袁紹才回過神了,原來接到天子之後,還能這樣操作。隨後一味的去接皇帝,可是皇帝再也來不了了。後來曹操統一北方,開始被漢獻帝封為王爵,後來有加九錫,並能夠使用天子儀仗隊,基本上等同於皇上。當然,在此過程中,還先後把荀彧和荀攸殺掉了。這也許他覺得廢掉天子,可能時機還不夠成熟,隨後他開始致力於剪除可能的反對勢力,最終讓曹丕的稱帝,掃清了障礙!


古今趣事


一、北方形勢不成熟。曹操在時,集中精力消滅北方軍閥,北方雖然統一,但戰爭傷害太重,恢復民生的任務很重,屯田種糧、興修水利諸務很多,稱帝不是時機。曹操是聰明人,此時忙於稱帝不會得到國人的真誠擁戴。並且當時國人的正統不見念是希望曹操匡扶漢室而非代替漢室。

二、南方尚有孫劉兩股勢力佔據有利地勢,如果曹操先行代漢,會受人以柄,引發孫劉利用道義制高點,對北方發動更猛烈的進攻,也會激起北方民變響應。挾天子以令諸侯比稱帝要好得多。利用道義制高點,有利於統一南方。兩下多次徵吳伐蜀均失力,曹操不會在後院點火,三面受敵。

三、北方士族和民眾的漢朝觀念還很強,說曹操是漢賊的不僅是南方的孫、劉。北方人也不希望曹操廢漢自代。也是隻希望消除戰亂,興復漢室。漢獻帝幾次謀劃除曹,也沒有被曹殺死,即是明證。過早稱帝等於把自己架在火堆上。曹操不是魯莽山大王,也不是貪圖空名之輩,水到渠成才是智者所為。

四、曹操顧忌罵名。當人們指責曹操亂漢時,他辨解說沒有曹操,天下會更亂。統一北方而不代漢有洗清漢賊的考量。至於子孫代漢,則是大勢所趨,這是曹孟德高明之處,也是有別於草莽英雄之處。後世從他不稱帝及優待獻帝兩事看,他還算是不錯的人。


左說春秋


當時情況下,一是曹家出身低沒有士族支持,也就是根基不穩,二是漢氣數未盡,人心思漢,得時間沖刷,三是曹操是打著興漢的旗號起家的,他的很多謀士也是因為諸候反對董卓衝曹操的名聲而來,正如孫策也是藉助了孫堅的名聲。曹操又怎會自廢武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