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喜歡在朋友圈曬娃的媽媽,水平卻不及孩子一半……

有些喜欢在朋友圈晒娃的妈妈,水平却不及孩子一半……

新東方大愚童書

給3-12歲孩子的學習樂園

大家好,我是大愚童書館的小愚老師。

我發現,現如今好多媽媽的水平其實已經不及孩子了。

雖說在知識儲備和生活技能上,媽媽一定是超越孩子的,但在學習、進取、務實、求真的領域裡,好多媽媽已經是負數,卻還在逼迫著孩子爭100分。

在一次旅行途中,我在機場看到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媽媽忙著玩手機,嫌兒子太煩,打發他去候機廳的一個小“陳列館”裡玩。

小男孩聚精會神地看陳列館裡的大小展品,時不時跑來問問:媽媽,這是什麼,那是什麼。他媽媽呢,這位打扮得貌美如花的女子,由始至終在玩自拍。孩子問她的時候,她說:不知道,你自己看看下面的字呀。

這樣的媽我還見過很多,她們給孩子一個iPad,下一個學英語的或是識字學拼音的app,然後,自己在旁邊玩起了美拍和抖音。

手機、ipad、書、玩具,對很多媽媽來說,不是學習的工具,只是用來給自己脫身的方式而已。然而她們卻也學別的媽一樣,動不動掛在嘴上的抱怨都是:我每天要帶孩子,陪孩子,好累啊。

累什麼?你這叫累?再多工具也治不了你嚮往自由的病,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孩子交給別人帶。

有些喜欢在朋友圈晒娃的妈妈,水平却不及孩子一半……

朋友圈裡還有個不太熟的中年老母,平時總秀女兒的畫。每次秀的畫,旁邊都放了各式精美器物,擺拍痕跡濃烈,逼格倒是很高。

前幾天有人在她的朋友圈留言:最近有個達利展,你可以帶女兒去看看呀。

這位老母回覆:達利是啥?是那個什麼麵包哇……

這位老母壓根不懂畫,不懂沒關係,但既然孩子在學,當媽的起碼的素養是別太脫節吧。但這卻真的很難,因為她不愛這些。當初讓女兒學習畫畫的原因可能很複雜,但最重要的一方面可能就是:反正總要學點什麼啊,否則太沒面子了。

確實如此,女兒學了畫畫,給老媽掙回來太多炫耀的機會。

大多數媽媽花血本美其名曰“培養孩子”,最大的動力之一就是給自己臉上加點光,而不是孩子真的學到了什麼。

隔三差五在朋友圈秀孩子的繪畫作品,對看客來說那些是畫,對她來說可能是一條條顫抖的上升通路,包含著自己供女兒學這學那的財務自由,炮製著看起來令自己以及家庭無限接近藝術的假象,是把秀畫當成滿足自己所不能及的能力範圍的工具。

如果孩子再贏回來幾個獎狀獎盃,那就錦上添花了。至於獎項的含金量?有什麼重要的,是獎狀就行啊。對於外行老母來說,會認為所有人都是外行,看到任何證書獎狀都只剩下“哇,哇,哇。”

有些喜欢在朋友圈晒娃的妈妈,水平却不及孩子一半……

龐大的老母圈子,半斤八兩的育兒關係比比皆是,有些媽媽認清了自己的缺陷不足,還知道提升自己,有些媽媽則相反,越是分量輕的,反而越是想顯得自己重。

上個月看了不少暑期親子旅行的朋友圈大戲,其中有一對在歐洲玩了十天、花了八天買買買和吃吃吃的花季老母,在最後兩天發出了“各大博物館”門口的到此一遊照。

後來才知道,她們到了博物館門口一頓擺拍之後,就讓爸爸帶著孩子進去逛,她倆則在門口喝咖啡,拍美照,買了一堆精緻漂亮的手工器皿。問她們為什麼不進博物館一起看看呢?人家回答:有什麼看頭,又累又無聊,反正也看不懂,我們不喜歡浪費時間,只想逛吃買買買。

但是沒忘了關照爸爸:多給娃拍點逛博物館的照片哦,我要發朋友圈的。

現在的這些媽媽,寧願在門口等,也不想一起逛博物館,可能是懷有同一種情愫吧。不同的是,她們雖然自己對博物館沒興趣,卻一定要讓世人都知道,自己的娃是看過大英博物館的人。

現在,見過世面的孩子也已經成了擺拍工具了。

有些喜欢在朋友圈晒娃的妈妈,水平却不及孩子一半……

這類媽,普遍共性都是“會給孩子報個很貴的夏令營”,“會讓孩子參加一個很裝逼的運動營”,“想要選擇一個看起來很美(但一定很貴)的學校”,而自己的能力,自己心裡有數,有一部分這樣的人,若不是靠錢勢撐著,可能已經屬於邊緣人口了。

同樣是這批人,在娃面前也毫不避諱地表現出虛榮、裝腔作勢、花式炫耀的技能。

對她們來說,能把孩子拿出來炫一萬年就是此生重點,而自己,別說知識水平只停留在小學四年級,就連讓她多背一首唐詩,她都認為是多餘的。對她們來說,多給娃報幾個補習班,比自己多認識幾個作家、懂幾個數學概念、知道諾貝爾獎得主名字要重要得多。

只不過自己撐死了只有半斤,娃頂多也就八兩。

什麼時候自己有了紮實的份量,娃也就有了真正超越自己的可能了。

今日互動:

在與孩子齊頭並進提升自己的道路上,各位媽媽是怎麼做的?

有些喜欢在朋友圈晒娃的妈妈,水平却不及孩子一半……

新東方大愚童書(xdfshaoertushu)

有些喜欢在朋友圈晒娃的妈妈,水平却不及孩子一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