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河套地區是中原與草原的兵家必爭之地?

矛和盾的較量


我來跟大家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河套地區,指內蒙古和寧夏境內賀蘭山以東、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黃河流經的漢族地區。因黃河流經此形成一個大彎曲,像一頂帽子一樣套在鄂爾多斯高原上,故名“河套”。

《明史紀事本末》雲:“河套周圍三面阻黃河,土肥饒,可耕桑。密邇陝西榆林堡(今陝西榆林),東至山西偏頭關(今山西偏關縣),西至寧夏鎮(今銀川),東西可二千里;南至邊牆,北至黃河,遠者八九百里,近者二三百里。”這段話主要是說明了河套的範圍以及土地的肥沃。

歷史上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對河套地區的爭奪史

周朝之前,河套地區屬於北狄(北方遊牧部落的統稱)的遊牧場所。

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君主趙武靈王驅逐林胡、樓煩、匈奴勢力,佔領了河套地區,在那裡設置了雲中、九原二郡,這是河套地區屬於中原王朝的開始。

秦滅六國時,強大起來的匈奴趁秦與六國戰爭之際,出兵佔領河套地區。秦朝建立後,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奪回了河套地區,並移民數十萬充邊。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匈奴再度趁楚漢相爭佔領河套地區。

到漢武帝時期,開始了對匈奴的戰略大反攻。公元前127年,大將衛青驅逐匈奴,奪回河套地區,漢朝在那裡設置朔方、五原、雲中、定襄四郡,稱“河套四郡”。

之後魏晉南北朝時,河套地區是北方多個政權爭奪的重地,不同時期分別屬於不同的割據政權。

隋唐時期,中原王朝再次收復河套地區,在那裡屯墾養馬。

宋朝時,河套地區被西夏佔據二百餘年。後西夏被蒙古所滅,河套地區被併入蒙古帝國直到元朝滅亡。

明朝建立後,北伐大軍驅逐北元勢力,佔領河套地區,在那裡設置了衛所。後來,由於邊境補給困難,明朝放棄了河套地區。

從此,河套地區就成了各路蒙古族爭奪的地區,也成了後來韃靼部落進攻明朝的前進陣地,是蒙古重要的兵馬補給處,成了困擾明朝多年的“河套之患”。

後來,皇太極平定漠南蒙古林丹汗,河套地區被併入清朝境內。

為什麼河套地區會成為中原王朝與草原遊牧民族的必爭之地?

一、地理位置重要

河套地區戰略地位非常重要,誰控制了這裡,誰就掌握戰略進攻的主動權。

明朝《讀史方輿紀要序》中寫道“陝西據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陝西之在天下也,猶人之者頭項然,患在頭項其勢,必至於死。河套南望關中,控天下之頭項,得河套者行天下,失河套者失天下,河套安,天下安,河套亂,天下亂。”

長期以來,中原王朝的統治中心都在關中或中原地區一帶,河套地區南望關中、中原,居高臨下,精銳騎兵從河套出擊可以很輕易威脅到中原各朝的心臟地帶。

中原王朝佔據了河套地區,戰略縱深就能向北推進數百公里,可以利用河套以北的山區對遊牧民族的騎兵實施防禦,大大增加了關中平原的安全係數。

不僅如此,中原王朝通過在河套地區屯田練兵,把該地打造成向北打擊遊牧民族的前進基地跟後勤補給基地。

可以說,掌握了河套平原,大大有利於中原王朝對塞北遊牧民族的防禦與反擊。

對於北方遊牧民族而言,佔據河套地區之後,就可以極大的威脅中原王朝的統治中心。

遊牧民族可以充分利用騎兵機動靈活、行動迅速的特點對關中地區進行突襲。成為懸在中原王朝統治中心頭上的一把利劍。

二、河套地區極為富庶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黃河百害,唯富一套”,這裡的“一套”即為河套地區。

河套有幾處富庶區域,分別是銀川平原的、巴彥淖爾平原、土默川平原。

這幾個平原由幾百萬年之久的黃河水沖刷而成,土地肥沃。同時又河網密佈,有湟水、洮水、洛水、渭水、汾水、桑乾河、漳水、滹沱河,水資源豐富,這種水土條件在乾旱貧瘠的西北極為難得。

如此富庶的地方,對於中原王朝及遊牧民族來說都非常重要。

中原王朝佔領這裡,可以在此屯田、養馬,將河套打造成防禦和反擊遊牧民族的前哨陣地,大大降低反擊北方遊牧民族的軍事成本。

遊牧民族佔領這裡,則可以利用這裡豐茂的草原養馬放羊,繁衍人口,發展壯大。

隨著中原地區的不斷開發、人口繁衍,無主的土地越來越少,到了明清時期,大批河北、山西、陝西等地人為了生計,開始主動前往河套地區發展、開墾,最著名的就是“走西口”,來自天南海北的人一起努力下將河套打造成了西北最重要的農業區。

對戰馬資源的爭奪

在古代,戰馬一直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之一“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安寧則以別尊卑之序,有變則以濟遠近之難。”馬匹被廣泛的應用於信息傳遞、物資運輸、交通及戰爭之中。

但是,中原王朝專事農耕,缺乏飼養馬匹的草場,再者,中原地區也缺乏優良的馬匹品種。這就導致了中原王朝在絕大部分時間裡是缺乏戰馬的。

歷朝歷代中原王朝都對於馬匹飼養十分重視,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所推行的“馬政”的核心職責就是擴大國家馬匹保有規模。

河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最佳的養馬基地,所以奪取河套對於中原王朝來說至關重要。

而北方遊牧民族攻佔河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阻止中原王朝獲得養馬基地。他們深知只要中原王朝沒有充足的戰馬,就難以對北方遊牧民族造成根本威脅。

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的時候,明太祖朱元璋八次北伐、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伐,雖然多次重創蒙古勢力,但因為戰馬供應不足,後繼無力,總是給敵人留下喘息之機,等到喪失對於河套等地區的控制後,明朝就沒了主動進攻的能力。

綜上,河套地區對於中原王朝及遊牧民族來說的都至關重要,這也就不難理解雙方在歷史上反覆爭奪河套地區的原因了。


我有觀點


古代的“河套”,範圍很廣:西至賀蘭山,東至山西偏關,北到狼山、大青山,南至鄂爾多斯高原。

近現代的“河套”指的是三個“糧倉”:即寧夏平原一帶為“西套”,巴彥淖爾至包頭、呼和浩特的平原地區為“東套”。

而狹義上的“河套”,一般指的是今巴彥淖爾所在的後套平原。



閒話不多說,下面主要講一下河套地區為什麼很重要。

首先,河套地區與河西地區互為犄角,是中原王朝打擊草原政權的前哨基地。

具體情況,看圖就明白了。

當年漢武帝遣衛青收復河套,後又派霍去病襲取河西,至此開始,漢匈形勢逆轉,漢軍具備了主動打擊到匈奴腹地的能力,匈奴則再也無法威脅到中原腹地。而在漢武帝完成這一宏大戰略之前,也就是匈奴兵佔領河套時,河套是匈奴軍進攻中原的跳板,匈奴軍從此地,隨時都可以揮兵南下。

東漢後期,河套弄丟了,從西晉開始,中原政權被草原民族壓制了近三百多年。



隋唐時期,河套再度被收復,中原王朝也開始逆襲,又開始反壓制草原民族。

從壓制→被壓制→反壓制,可以看出,河套地區的歸屬,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中原王朝國力強弱的風向標。

中原王朝強,則設置郡縣管理,將其牢牢控制之,並壓制草原民族;中原王朝弱,則會棄守之,北方遊牧民族迅速佔領,並慢慢逐步蠶食中原腹地。

第二,河套屬於可耕可牧,中原人去了可以種地,草原民族可以去放牧的遊耕地區。無論是中原人還是草原民族,在河套都不會有生活不適應的問題。

這一點其實很重要,因為如果河套地區不適宜耕種,即便它再有攻擊跳板價值,中原王朝也是不會去經營的。同理,對於草原民族也是如此。不能放牧的區域,早期的草原民族也是不感興趣的。(遼朝之前的草原民族就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丟了河套後,一直到清朝後期,河套都是遊牧區,後來由於水利技術出現突破,水利專家王同春在“後套”挖成了八條穩定的乾渠,因而才使得“後套”變成了現如今的“塞上江南”。

河套退牧後,牧民們的選擇則很有意思。有的牧民想放牧,就回到了漠北草原,有的人不想走,就留在了當地。這些沒走的蒙古牧民由於接受了農耕文明,接觸四書五經,三國演義等著作,迅速開始儒家化,到了民國時期,河套地區的蒙古族人形成了比較獨特的文化思想體系。


第三,河套地區是非常重要的戰馬產地。

關於中國的馬產地,這裡簡單掰扯一下。

咱們國家的產馬區中,素質最好的是今天的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區出產的馬,也就是青藏馬和西北馬。這一地區出產的馬,最著名就是河曲馬,這是中國原產馬中,最適合做戰馬用的馬種。

不過,由於青藏地區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與中原王朝都沒什麼聯繫,所以像河曲馬這類優質戰馬,中原王朝很難批量列裝給部隊。

↓河曲馬——中國三大名馬之一


綜合素質僅次於西北馬和青藏馬的是秦馬和東北馬,主產地即為現在的東北、甘肅、陝西地區。這幾個地區,相對寒冷的氣候很適宜馬匹的生長,所以都是養馬歷史悠久的地區。所謂的河套馬,其實就是秦馬。

由於東北地區在歷史上,也經常與中原王朝斷聯,因而河套馬實際上是中原王朝在自己控地盤內,能批量列裝給部隊的最優質的戰馬了。

綜合素質再遜色一點的是河北馬。所謂河北馬,就是河北、山西馬。北宋時,由於河北、山西是抗擊契丹的前線,所以當時的官員便把本地馬與契丹馬雜交,混血出了綜合素質也很不錯的河北馬。元朝時,河北、山西都是北方重要的戰馬基地。

比河北馬又遜一點的,是山東馬和淮馬。這兩種馬,產於今天的山東、豫東、蘇北、兩淮地區。素質很一般,個頭也不大,僅僅比江南所產的矮馬稍強一點,不是用作戰馬的理想馬匹種類。不過聊勝於無,真騎著去打仗,也不是不行。(南宋和明朝初期,這兩類馬是宋軍和明軍的主要戰騎)

最後是川馬、滇馬、廣馬。這些馬的體格都很矮小,用來幹活沒問題,但是不能用作戰馬使用,因為衝擊力不夠。



綜合來看,馬喜高寒,非炎方所利。每個特殊環境都有適應其生活條件的馬種。有的馬適合作戰,有的馬適合拉車,有的馬適合馱物。以河套馬為代表的秦馬因為是綜合素質較優,而且又能批量產出戰馬,因而盛產河套馬的河套地區在古代的戰略價值,也是不言而喻的。


Mer86


導讀:著古代的廣義的河套和現在我們所說狹義的河套是兩回事。古代河套包含的範圍非常廣,包括陝西中北部直到黃河:“地可二千里,大河三面環之所謂河套也。”這部分地區處於胡漢雜居,歷史上漢朝稱幷州、唐朝屬於朔方郡。向來是水草豐美,精騎輩出的優良牧場。滅西晉的劉淵、胡夏的創建者赫連勃勃、党項李繼遷、李德明、李元昊,一代又一代草原梟雄從這裡崛起爭霸天下。而對於中原王朝來說隴右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中原的戰略空間,是中原腹地(古代建都通常都在長安洛陽)的北部屏障。秦漢唐等王朝都非常重視並牢固的掌控這裡,一來時擴大中原腹地的戰略縱深;二來是獲取優良戰馬和起兵。所以河套地區為中原和草原的兵家必爭之地,失去河套的魏晉時期終成禍害被胡族從此南下。


河套地區位於中原腹地西北,處於傳統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結合部。此地宜耕宜牧,此地的人們兼具遊牧健兒的彪悍和農耕民族的勤勞是上好的兵員。況且水草豐美,可以培養優良的戰馬。所以此地天生就具備精銳騎兵的成軍條件,因此歷史上才有無數胡族梟雄以此為基地爭霸天下。久遠的西周犬戎攻破鎬京,迫使周朝東遷;匈奴劉淵再此騎兵攻滅西晉;赫連勃勃建都統萬,曾與北魏平方北方;党項定難軍李繼遷祖孫三代自此孵化出與遼宋對峙的西夏,國祚兩百年。


犬戎、匈奴劉淵、党項等以此為基地逐鹿中原

西周末年周幽王執政時期,朝政腐敗、天災頻頻。而周幽王對此毫不在意,反而納褒姒為後烽火戲諸侯。直接導致諸侯離心,百姓離德。遠太子宜臼被廢后逃亡申國,申侯勾結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宜臼東遷洛陽稱周平王。而犬戎盤踞的地盤就是廣義的河套地區。


東漢末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向東漢提出請求內附。漢王朝把他們安置在水草豐美的河(黃河)南地區,也就是河套地區。從漢朝經歷魏晉這塊富庶的地區一直胡漢雜居,成為威脅中原的火藥桶。西晉末年,匈奴人劉淵自稱是漢室後裔起兵反晉。劉淵的軍隊很快攻佔洛陽,俘虜晉國皇帝西晉滅亡。

党項原來遊牧在青藏高原,在吐蕃和吐谷渾的夾縫中勉強生存。由於受到吐蕃的強力威脅,處於生死邊緣。此時大唐以開闊的胸懷允許党項到河套地區定居繁衍,党項人扶老攜幼長途跋涉抵達心靈的家園-富庶的河套地區。這裡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而且宜耕宜牧特別適合習慣遊牧的党項人。党項人積極的汲取華夏文明,得到大唐庇佑的党項逐漸強大起來。

在大唐風雨飄搖的時代,党項人在族長的率領下相應唐朝號召平定黃巢叛軍。很多黨項戰士戰死沙場,其中就包括族長的弟弟。因此党項首領才獲封定難軍節度使,賜大唐國姓李。歷經五代北宋統一後,党項並不想併入大宋,然後在李繼遷的帶領下開始了自己征戰立國的過程。從李繼遷開始到李德明、李元昊祖孫三代,最終終於依靠河套建立了雄霸西北國祚長達200年的西夏。



河套對中原王朝重大意義

從周朝開始建都關中的王朝就時刻處於河套胡人的威脅之下,周幽王時期終於釀成慘劇被犬戎攻破鎬京。然後到戰國時期,趙國建立雲中郡、秦國滅義渠逐漸蠶食河套地區。知道秦朝建立以後,在蒙恬北卻匈奴七百里的基礎上才徹底把河套納入中原王朝版圖。

古代大一統王朝,在宋之前都喜歡建都關中地區。所以廣義的河套地區就成為都城或者中原腹地的門戶,一旦草原民族突破河套就會一馬平川。唐朝初年頡利可汗率領突厥起兵一路南下,迫使李世民簽訂渭水之盟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所以秦朝佔據河套後不但駐兵,而且移民正式設置雲中、九原二郡。西漢設置朔方、五原、西河、定襄等郡,都是鑄城引水屯田。所以廣義上的河套作用不但承擔著擴充中原腹地戰略縱深的作用,而且作為中原腹地的屏障也有重要作用。

其次由於河套地區宜耕宜牧,所以還是精銳騎兵以及優良戰馬的產出地。北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幽雲十六州失去後再因為西夏立國失去了河套地區。這兩個地區是本就疆域狹小的北宋唯二的優良戰馬來源,這下都丟了直接影響就是北宋戰馬奇缺無法阻止大規模的起兵。而南方溫暖溼潤氣候出產的戰馬遠遠跟不上北方嚴寒天氣培育出的戰馬優良,所以北宋在外戰中非常吃虧只能被動防守。



小結:

綜上所述,河套地區宜耕宜牧是非常好的良馬精騎的來源。再加上河套關鍵的地理位置,所以成為北方各部族以及中原王朝反覆激烈爭奪的焦點。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眾所周知,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是,隨著氣候的變遷和人類對黃土高坡植被的破壞,我們的母親河愈發變得暴躁,不但黃河水變得無比渾濁,黃河衝破河堤氾濫成災乃至改道的歷史,歷史上比比皆是。不過,有一個區域卻始終得天獨厚,這塊區域就是“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河套地區。

黃河自西向東奔騰而下,滾滾河水衝出賀蘭山區以後,在賀蘭山以東、陰山以南,形成了一片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富饒平原,這塊平原,就是“河套平原”。不過,富饒的黃河河套地區,自古以來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早在戰國時期,趙國、秦國等多個強勢軍團就對河套地區展開過激烈爭奪;秦漢時期,河套地區更是漢匈兩大民族軍事爭奪的焦點;此後歷代中原王朝對河套地區都格外重視。究竟是何原因,讓河套地區成為了中原與草原的兵家必爭之地?

河套地區

第一:自古以來,河套地區就有得天獨厚的生存環境與農耕條件,讓它成為軍事爭奪焦點。古人云:“黃河百害,唯富一套”,這句話並不是沒有道理,在這個遼闊的草原上,淡水湖星羅棋佈,森林富饒,草地肥美、野生動物數量繁多,所以早在幾十萬年前,這裡就有原始居民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

秦漢時期,當農業文明徹底在河套地區紮根以後,黃河、山泉為那些農業移民者提供了優良的灌溉條件。河套地區,既是遊牧民族的天堂,也是農耕文明的理想棲息地。因此,當漢王朝奪取河套地區,匈奴被趕到了不利於畜牧經濟發展的漠北地區後,直接導致整個遊牧民族的軍事實力受到很大削弱,甚至走向衰落。漢匈兩個民族為了爭奪生存空間,長期在河套地區發生大規模戰爭。

秦長城地圖

第二:河套地區居於連接東西防線,是溝通中原腹地和邊塞交通的樞紐要地。從先秦到漢唐,中原王朝都對河套地區進行過幾次大規模的國防建設工作。比如在秦王朝建立之初,秦始皇就下令在河套地區修築長城,最終在秦朝與北方遊牧民族所分佈的疆域,修建了一條綿延萬里橫貫東西的邊塞防線——長城。

蒙恬佔領河南後,又圍繞河套平原修建了四十四座縣城,此後,他又率兵20萬長期駐守邊郡。從秦朝的軍事防禦工程可以看出,河套地區是北方邊疆的襟要之地,鎮守河套地區,其實就是控制住了遊牧民族進入中原的門戶,以此來鞏固中原王朝核心地區的安全。

秦末漢初河套地區地圖

第三:中原王朝佔領河套地區,可以加強對漠北的控制,同時增強自己的軍事實力。北方遊牧民族為何能夠對秦漢王朝形成實質性的威脅?原因很簡單,就是由於遊牧民族擁有冷兵器時代的bug——騎兵。

河套地區豐美的水草,為遊牧民族培養了強大、健壯的馬匹,遊牧民族本身又善騎射,這就讓匈奴騎兵的戰鬥力遠勝於中原王朝。比如在公元前168年,匈奴大軍在老單于的帶領下,帶著騎兵先鋒長驅直入甘泉宮與雍縣,這令整個京城長安為之震動,而且,這樣的侵略僅是匈奴入侵中原王朝的一個例子。

河套

因此,如若中原王朝對於河套地區棄之不管,假以時日,遊牧民族培養出更加強大的騎兵,依仗地利,待到時機成熟,對中原腹地長驅直入就變得輕而易舉。所以,將河套地區掌握在手中,就成為歷代中原王朝邊防工作的重中之重。掌握河套地區,不僅能夠增強自己的軍事實力,同時也會削弱遊牧民族的軍事實力,加強對於整個漠北邊疆地區的控制。就因為如此,河套地區成為中原與草原之間的兵家必爭之地。


鳶飛九天2018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說的就是河套地區了。從秦始皇開始,每一個想奮發有為的皇帝,都以把河套地區掌握在自己手中為己任,圍繞河套地區的戰爭更是數不勝數。那麼,為什麼河套地區是中原與草原的兵家必爭之地?

河套地區是農耕與遊牧的分界線

河套地區處於農耕和遊牧的分界線上,無論對農耕民族還是遊牧民族,都是極佳的棲息地。河套地區土地肥沃,可以直接引黃河水灌溉,歷朝歷代在這裡也有非常豐富的灌溉系統。所以,每一個有作為的皇帝,都會想著把農耕地區推到最前沿。而遊牧民族為了獲得這塊水草豐茂的草場,也是不惜一切代價。

因此,河套地區凝聚的,是農耕和遊牧兩個文明的衝突。當衝突不可調和的時候,那麼只有付諸武力。所以,河套地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當年秦始皇命令蒙恬帶領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到了河套地區,然後築長城、屯田。秦軍之所以在這裡停止前進的步伐,是有深刻的考量,並非簡單地拍腦袋決定的。後面的王朝,也基本延續了這種做法。這是天然因素所導致,非古時人力所能抗衡。

河套地區防禦的理想性

河套地區再一個受重視的原因,便是因為它理想的防禦性。河套地區北有陰山山脈,西有賀蘭山脈,可以說是天然的防禦屏障,對於防禦遊牧民族騎兵的衝擊,具有天然的優勢。而戰國時期,和戎狄相接的燕趙秦三國所修建的長城,其大致走向,就是和兩條山脈相互呼應。農耕民族往往是以防禦為主,河套地區對中原政權的意義,顯得更加重要。而遊牧想要長驅南下,則需要越過山脈,掌握河套地區作為基地。

優良的牧馬場

在冷兵器時代,面對騎兵的機動性,要麼有城關險隘,要麼以騎對騎。否則,只能跟在對方後面吃灰。而北方到了黃河流域,尤其是過了長城以後,更是大片的平原,是騎兵天然的戰場。因此,中原政權為了對付遊牧政權,必須要有騎兵。而騎兵所需的馬匹產區,一個在東北(原熱察地區),一個在西北(河套地區)。因為只有在高寒之地,才能養好戰馬。

而組建騎兵,並不能一匹一匹的養(宋代的保馬法就是讓農戶一匹兩匹的養,其效果自然有限),而應該是成群地養,這樣才能組建成騎兵隊伍。而養戰馬所需要的大山大谷、豐美的水草、空曠的奔跑區域,這些河套地區都具備。此外,和馬匹相關的,還有精良的鐵礦,可以打造武器、戰甲,這些在河套地區都可以找到。所以,河套地區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也就可以理解了。

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

從絲綢之路開闢以來,就大大加強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的交流,其意義在此不必過多闡述。其中,主要的線路是經西安,過河西走廊這一條。但是北上蒙古草原,經河套地區亦是一個選擇,被稱為“草原絲綢之路”。在這條線路上,有一條天然的草原通道,向西可以連通中亞和東歐,向東南則連通中國中原地區。把河套地區掌握在手中,無論是對於貿易,還是刺探、聯合其他西方勢力的軍事活動,都具有重要意義。

絕佳的軍事戰略位置

河套地區除了理想的防禦外,還具有絕佳的軍事戰略價值。如果河套一旦被遊牧政權掌握,突破長城之後,那麼西安、太原等地,都在遊牧政權的窺探之下,這就對中原政權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對方騎兵可以任意選擇進攻方向,中原政權只能集結大軍嚴陣以待,最後會被生生拖垮。

北宋就是因為沒有掌握河套地區和燕雲十六州,只能在廣大的北方採取多種樹、多開水田的辦法,來稍稍抵禦對方的騎兵衝擊,想想就讓人心酸。但即使開水田這樣的小動作,後來也被遼國嚴厲禁止。遊牧政權佔據河套地區後,可以此為基地隨時南下,長驅直入北方廣大平原地區。而中原政權控制了河套地區,則可以河套地區為橋頭堡,隨時進攻遊牧政權。所以有“河套安則天下安,河套亂則天下亂”的描述,指的就是該地區絕佳的軍事戰略位置。

綜上所述,河套地區之所以成為中原和草原的兵家必爭之地,蘊含了政治(中原政權的穩定性)、經濟(屯田、絲綢之路)、軍事(防禦以及軍事主動權、戰馬的飼養以及精良鐵礦)等各方面因素,是一場複雜而持久的博弈,歷千年而未解。而且,河套地區處於農耕和遊牧分界線上,老天註定讓它成為爭奪地區,非古時人力所能抗衡。


北辰飛雪


河套是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

首先,什麼是河套?它的範圍有多大?

這個問題至關重要。

所謂的河套是指:處於賀蘭山以東、河曲以西、陰山以南、長城以北的、三面距河的區域。

河套的地理位置分佈,請看上面的示意地圖。很顯然,這張地圖揭示出了河套重要的地理價值,四面八方的攻守,都與這一地帶有關。

河套向南,可以抵達黃河,再向前一步,就是關中平原。

河套向北,可以通過陰山,接下來就要面對漠北的遊牧部族。

河套向東,可以渡過黃河,進入到河北地區。

河套向西,可以抵達隴右、河西,進而去爭奪西域。


由此可見,河套的地緣戰略價值是很重要的。事實上,古人也有這樣的意識:

欲保秦隴,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

如果想要獲取河西,甚至進一步西進,那麼掌握與其毗鄰的河套平原,就是先決條件。

河套是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

如果你想和少數部族政權爭鬥,就必須控制住河套。

例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時,就對河套發起了進攻。根據《史記》的記載:

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

類似的爭奪戰,在唐朝、明朝等朝代,也曾經多次上演。

例如,在明朝的中期,河套被蒙古人佔據後,自此就可以頻繁通過河套侵擾中原。

總而言之,河套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這點毫無疑問。


HuiNanHistory


黃河九曲,唯富一套。

河套地區是塞外適合農耕的地區,雖然比起關中沃野尚嫌貧瘠,但是相對塞外只能充做遊牧地的漠北地區來說,已經是物產富饒了。這裡對遊牧民族的經濟至關重要,尤其是其軍事能力。中原王朝面對遊牧民族的慣常做法就包括經濟封鎖,長城與其說是軍事要塞,不如說是邊境走私檢查站。中原王朝的政策立足點就是遊牧民族經濟單一,抵抗自然災害和自給自足的能力差,只要經濟封鎖,遊牧民族的戰力就會被限制住。

可是河套一帶是距離中原王朝核心區最近的一塊農耕區,這裡提供的物產是一個遊牧帝國畫龍點睛之所在。遊牧帝國佔據這裡,就能妥善應對經濟封鎖,而且將進攻內地的橋頭堡安插在近在咫尺的地方,佔盡優勢。

河套一帶,自戰國以來,就有很多內地人來到這裡躲避戰亂,開墾荒地,因此這裡在很早之前就已經開發了。趙國曾經驅趕當地的遊牧民族,在當地設置過九原郡。後來秦趙相攻,趙人才逐漸放棄河套一帶。遊牧民族佔據這裡,繼承了這裡的豐富的物產,國力快速成長起來。

河套一帶對遊牧民族是優勢,對於農耕民族就是劣勢了。漢朝就曾長期被壓著打,就因為河套地區屯駐著大批遊牧民族的騎兵,他們隨時都可能南下,逼迫中原王朝在北方駐紮著大批士兵。中原王朝對遊牧民族進行反攻,最好的前進基地同樣也是河套一帶。古代行軍打仗,對後勤供應能力是個很大的考驗,不僅是道路建設,還有糧草輜重。所以,很多時候大軍集結都是分進合擊。這是因為沿途根本沒有什麼大型的補給站能夠提供的了一支數十萬人的大軍所需要的物資。

可是,如果在河套一帶建有大型城池就不同了。一來河套地區開發時間較早,居民能夠自食其力。二來可以作為朝廷邊地的物資集散中心。三來,可以作為大軍的集結地。所以,漢朝就在這裡築城,充做進攻草原的橋頭堡。

同時,漠北草原一路西延,與西域、西南的遊牧地帶相連,慕容吐谷渾部落就曾經從遼東一路放羊到今天的青海。遊牧民族經常並有漠北和西域,成為一個綿延萬里的大帝國。佔據河套一帶,不僅能夠削弱遊牧帝國的經濟實力,還能夠隨時給予漠北政治中心以打擊,打斷漠北勢力伸向西域、西南結成對付中原王朝的遊牧勢力聯盟。

所以,河套一帶,對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都是至關重要的,雙方為此地的歸屬,在歷史上多次發生大戰。


而知而行的歷史


河套地區佔地千里,而且土地肥沃,灌溉系統較發達,適宜種植小麥、水稻、谷、大豆、高粱、玉米等作物,是為最主要的農業區。

其地勢南望關中、中原,居高臨下。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控制住河套地區,可以以陰山為屏障,抵禦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保證關中、中原地區的安全。

而對於北方遊牧民族來說,佔領河套地區,則可以作為根據地,南下關中,逐鹿中原。

因此,河套地區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草原民族與中原民族,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場所。





奔跑的蝸牛灬


河套地區是指黃河黃河幾字灣和其周邊區域,包括湟水流域,洮水流域,洛水流域,渭水流域,汾水流域,桑乾河流域,漳水流域,滹沱河流域,都具有較好的自然環境,素有塞上江南之稱。故友民諺“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此地宜農宜牧。北與遼闊的蒙古草原接壤可就地理牧養馬已助軍姿,是西北最重要的農業區,西漢時漢武帝在河套築長城以屯田養馬,作為軍事基地。



木子卓江鳥


河套地區是黃河中上游兩岸的平原高原地區,將成為古代戰略家的戰場。由於農業灌溉發達,又稱河套灌溉,它的土地以其豐富的水和草而聞名,所以有一句俗語“黃河百蟲,富則一套”。然而,目前的生態環境卻不如從前,很多地區瀕臨沙漠或半沙漠狀態。

周朝以前,匈奴人居住在河套戰國晚期,趙武陵王將疆域擴展到陰山,建立了位於圖們川平原東部的雲中縣。

西漢前127年,漢武帝派魏青出雲,擊敗匈奴婁煩、白楊兩王,佔領“河間”,即河套大臣的首席父親閻尚書建議在河套建立一座城市,以建立農田和飼養馬匹作為防禦和進攻匈奴的基地。漢武帝接受了這一提議,建立了朔方縣(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登口縣)和婺源縣(今包頭以西)。

東漢時,依附於漢代的匈奴被安置在河套。後來,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套地區是北方許多政權的重要據點。到了唐代,它又被重新開墾。在唐詩中,有一首詩“賀蘭山下的果園馳名中外”。

元明清時期,河套以畜牧業為主。晚清時期,陝西和山西的一些人遷往中國北部,Hetao成為西北最重要的農業區。

1949年以後,“河套”一詞的外延逐漸縮小,演變為只指境內河套地區,或以該地區為中心的較大地區。因此,在1954年國家廢除綏遠省的體制後,批准了內蒙古人民政府關於將“河套”命名為境內第一級行政區的聲明。

明朝嘉靖年間,他曾三次率軍攻入京城,但沒有辦法取勝,只好握手言和。河套地區在形態上優於北方,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一直是戰略家們爭奪的地方。隨著衝突的加劇,中原騎兵發展成為古代戰爭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