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极一时的戎州都督府

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六同郡,由戎州辖领外江、南广两县。

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汉安县名江安县。

仁寿初(约601年),改南广县为南溪县。

太宗贞六年(630年),唐王朝为安抚边境民族,与戎州置戎州都督府,以僰道城为治所,初设时只领有17个羁縻州,极盛时统领64个羁縻州,西南半壁军政中心形成(粗约统计,那时戎州都督府辖域面积约为今天宜宾市的十倍,故后世对宜宾有“西南半壁”之称)。唐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广大民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大量设置羁縻州、县来领属和管理。那时,戎州都督府都督、戎州刺史、僰道县令同城共治,各司其职。

代宗永泰五年(760年),诗人杜甫由成都经戎州出川,赋《宴戎州杨使军东楼》诗。

唐德宗贞元初年(785年),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兼戎州都督府都督。他以戎州僰道城为军政中心,实施“西抗吐蕃,南抚蛮僚”的战略。

贞元十年(794年),德宗派礼部郎中袁滋为持节册南诏使与副使崔佐时等到太和城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来去均经戎州。贞元册封,标志着唐帝国中央政府“西抗吐蕃,南抚蛮僚”的成功。

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年),戎州治再迁南溪县城(今李庄对岸)。

武宗会昌二年(842年),戎州治迁回僰道县城。

同年,马湖江(今金沙江)大水,州、县治同迁今岷江北岸。迁址以后,戎州地方官在岷江北岸大兴土木,新建的僰道城历时三年初具规模。今天,宜宾人习惯称江北做过州治和县治的地方为“旧州坝”。

真宗咸平元年(998年),宜宾县境创办蟠龙书院。

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由眉州买舟东下,经戎州出川,会诗于今宜宾县牛口坝及当时戎州城等地。

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诗人黄庭坚遭谪贬迁戎州安置约三年。在此期间,“蜀士慕从之游”,所写诗文,“句法尤高,笔势放纵”(《宋史.本传》),从思坡溪,到会诗沟,流杯池,锁江石,安乐泉,涪翁楼……为宜宾人民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至今,宜宾还流传着着黄庭坚在涪翁亭、丞相寺前的砚台石等地专设讲台孜孜不倦地给后生们讲学的故事。

郑和四年(1114年),改戎州名叙州,僰道县名不雅,改名为宜宾。宜宾首次成为州治所在县地名,作为州、县治所的僰道城也随之改名称宜宾城,并沿用至今。那时,宜宾城内“蛮贾暑荷毡”“街头酒贱民声乐”。由于州、县治与义宾、归顺、南溪等县域连成一片,宜宾城一派经济繁荣,民族和睦、生活安定景象。当时的宜宾城还出现了特殊的民族贸易——茶马互市:因为叙州的茶叶原料质量好,制茶技术高,深受肉食乳饮的少数民族欢迎,南宋蜀地署名的八大茶马互市,宜宾城和长宁就占了两个。前线烽火不断,马蹄声急,叙州宜宾城的茶马互市也空前活跃。

淳熙五年(1178年)春初,诗人陆游由成都返山阴故里,途径叙州留诗三首。

理宗淳祐二年(1242年)十二月,蒙古按竺尔率兵攻叙州,宋帐前统杨大全战死,蒙古军搜杀掳掠而去。

宝祐四年(1256年),四川制置使蒲泽之命朱异孙为泸南帅,措置泸州、叙州、长宁军边防,以御蒙古军。

宝祐五年(1257年),朱异孙于长宁军境(今兴文县凌霄山)构筑凌霄山城以御蒙古军。驻云南蒙古军复沿石门道北上攻叙州,不下,遂北上攻嘉州(今乐山市),被宋将俞兴击退。

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潼川府路于今宜宾市真武山筑仙侣山城(仙侣山即真武山),以抗御蒙古军。

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叙州安抚使郭汉杰在今宜宾城东登山筑抗蒙登高山城,并将叙州治和宜宾县治由今之旧州坝迁入山城内。

恭帝德裕二年(1276年),郭汉杰献徐州城降元。

史料来源:《宜宾城的2200年》《宜宾市志》

(本报记者 刘婧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