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美國沒用加息擠爆次貸,而是調控拯救地產,今天的美國會是什麼樣子?

人海中的小水滴-


如果當年美國沒用加息擠爆次貸,而是調控拯救地產,今天的美國會是什麼樣子。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肯定沒有美國股市這十年的持續牛市,美國股市可能會與中國股市一樣長年熊市。

其次,沒有美國科技產業的發展,美國的科技產業會被房地產泡沫拖垮掉。

其三,美國的實體經濟和所有的產業都會被房地產泡拖垮掉。

其四,美國經濟會像日本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一樣,經歷長達二十年的經濟衰退,也可能像1997年後的東南亞國家一樣,經濟衰退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其五,美國會因為房地產泡沫造成通貨膨脹,然後演變成更大的經濟危機,於是,美國總統就會每個季節換一個,經濟全面衰退,美國民眾開始遊行,美國多個州獨立,進而導致美國像前蘇聯一樣解體。

其六,美國人民是窮困潦倒,美國政府破產,美國人民破產,美國經濟會回到1929的大蕭條時期,奔馳汽車賣一美元沒有人要。美國人民是不可能像現在這樣低房價,低物價,高收入的美好生活。

如果當年美國沒用加息擠爆次貸,而是調控拯救地產,今天的美國經濟肯定是徹底崩潰。

在人類歷史上,任何國家和地區的任何一次經濟危機,都是由房地產泡沫導致通貨膨脹,由通貨膨脹演變成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的。

美國高明就高明在知錯能改,能忍痛割掉了美國房地產泡沫這個毒瘤,才有了美國經濟的穩定發展,科技的世界領先,股市的十年長期牛市。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什麼財富生活中疑惑或者投融資資本運作的難題也歡迎私信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我的頭條號專欄開通了,有關於投資理財的最新音頻和文章,幫助您提高理財技能,歡迎關注。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我覺得會顛覆美國的產業經濟結構,使經濟走上嚴重的畸形化發展之路,美國經濟就可能很難出現今天的復甦,就業狀況將更加惡化。因為不擠爆次貸,可能目前美國的房地產成為一家獨大的結局,泡沫越來越嚴重,實體經濟尤其是美國的高端製造業有可能被房地產業擠出市場,美國高科技產業將被房地產業擊跨。而且還要看到,在房地產泡沫被不斷吹大的情況下,美國的國內資金都有被吸引到房地產業身上,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將變得越發嚴重,美國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就有可能走向衰落,美國就失去了在全球發號施令的底氣。還有美國國民的幸福將會被高房價綁架,也會出現許多房奴,幾代人的幸福會被房價剝奪,民眾整體幸福感會喪失。還有一個問題,美國的房地產業會成為頭號產業支柱,產業經濟結構將不斷變得單一化,而且政府也將會被房地產業綁架,土地財政也將成為政府調控房地產的桎梏,使房地產業調控陷入十分尷尬狀態,美國產業危機和金融危機的隱患將更加嚴重。


財經深思


2008對很多銀行機構來說是噩夢般的存在,房地產市場泡沫得破裂使得鉅額貸款瞬間蒸發,經濟持續繁榮,銀行躺著收息成了夢幻泡影,可能有人會有疑問,房市真的拯救不了嗎?

竊以為,可以參考我國的房市,當時,世界各國都在採用不同的救市策略,我國的寬鬆策略大家也都很熟悉,鉅額資金注入市場,刺激需求,以求經濟軟著陸。政策實施已經歷經10個年頭,我國的經濟基本情況確實比國際平均水平好很多,但要看一些生活細節卻不盡如人意,其中民眾吐槽最多的要屬房價了,但房價高漲的背後更恐怖的是政府債務,而就是因為政府債務的原因,房價調控永遠都只能停留在紙面上。

想必大家都聽過歐債危機,政府的債務危機甚至能危機到整個社會安定,當年其實世界都應該感謝中國,在危機發生時,我國救市策略不僅讓我國進入一個平穩期,也給世界注入了中國力量,而貨幣供給加大帶來的通貨膨脹以及資金流向畸形導致的房市火爆惡果要我國自己消化了。

所以說,若美國當時未擠爆次貸,也只能是將泡沫拖延幾年,而鉅額次級貸款只能靠機構或政府其他盈利來覆蓋,所以,泡沫的存在是一定要處理的,未擠爆次貸只能是分年度來覆蓋損失,而並不能將所謂的損失健康化,如此看來,可能擠爆更加能刺激社會和政府做出調整,而救市或許更加劇了人們對經濟虛假繁榮的想法。


盤和林看經濟


題主的觀點,似乎是在對比我國四萬億刺激,以及在2008年之後房地產加速發展。這些批評,都有道理,但也都不對。

就拿美國加息擠破次級貸款的泡沫吧。這事發生在2006-2007年。那時候,並非只有美國人是加息的,中國也是加息的。由於經濟過熱,全球主要國家都是加息的。所以,2007年的太陽,並非只是美國的圓;2007年的加息,也並非只是美國人。

轉折點出現在2008年的下半年。持續的加息真的起作用了,美國的次貸泡沫破了,中國的外需也破了,全球的航運也破了。BDI指數下滑了90%以上。這時候,全球的措施是一樣一樣的,那就是用極其寬鬆的政策來挽救經濟。

歐美日採取的就是大家熟知的量化寬鬆。典型的就是零利率乃至到負利率。 這裡的零利率或負利率,不是說老百姓存錢的利率。而是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買賣債券的貼現利率。零利率,就是說你商業銀行去買中央銀行的債券(相當於把錢存到中央銀行),一分錢利息沒有。負利率嘛,就是現在花100元去買債券,債券的實際到期本息卻是低於100元的。 這種寬鬆,就必逼迫社會金融機構只能乖乖地把錢留在自己的兜裡。社會金融機構的錢多了,他們就要想辦法花,去社會上賺利息,不然就沒利潤了。

所以,擠泡沫和寬鬆,全球幾乎所有主流經濟體都是一致的。問題出在寬鬆的方式上。 歐美日的這種寬鬆,導致沒有任何金融機構願意去購買中央銀行手上的債券,甚至要把手上的債券都賣給中央銀行。金融機構和社會機構手裡的錢多了,被自己的錢逼著去找投資機會。——這就是量化寬鬆刺激經濟的邏輯。

中國就不一樣了。加息的時候加的是銀行信貸利率,直接加到經營主體的成本里。寬鬆的時候,不是逼著商業銀行自己找項目,而是通過四萬億,給銀行安排了這些政府項目和國企項目。當然,基建和房地產,也就必然是各級政府安排的重點了。自上而下的寬鬆和項目安排,導致了我們的寬鬆政策沒有發揮基層金融機構尋找優質項目的能動性。 題主說的問題,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問題。2007年那會過熱🔥,中國都在加息,沒有一個國家不在加息。問題出在後來的寬鬆的方式上。所以,中國的貨幣政策要改,一定要改革過去單純依靠信貸來調節貨幣的局面,如今更要打破剛性兌付的局面。這些都是經濟失去活力的根本原因。

如果美國真的像題主所說,2007年不緊縮,勢必導致經濟進一步過熱而失控。應該說,我上面的分析,指出了問題的根子。宏觀調控,全球基本一致,只是手段不同。

本文為“聰明的投資者”投資理財徵集活動參賽文章。


孫建波


我個人理解你指的是08金融危機,美國拯救了大而不倒的幾家房地產貸款公司,從而使得美國槓桿沒有出現巨幅波動,並提早進入復甦。如果沒有救,其實經濟也可以自然復甦,但是這個復甦會十分的緩慢。

各國名義上信奉各自的學派,比如美國可能說他們是芝加哥經濟學派,撒切爾夫人,埃爾多安或者滕森會說他們是奧地利學派,亦或是其他各種各樣的經濟體運用不同的經濟學派,然而在危機到來的時候,他們只可能是一種人,凱恩斯主義者。

“從長期來看,我們都將要死。”對於經濟學中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他們的理論並不完全是錯誤,他們認為經濟是可以自我修復的,諸如08金融危機,通過漫長的市場機制,需求和供給會再次平衡,人們會再次找到工作,經濟繁榮。但是這個過程很漫長,所以各國政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信奉市場機制,但當危機來臨,經濟帶來痛苦的時候,大家都會想到這一句名言。人類活著才短短數十載,一個危機的修復就花了幾十年,一代人的創造力就這樣埋沒在貧困當中,想想都是可怕。

除了自我復原的難度之外,還有一種基於人類動物精神的描述。即人是理性的,更是非理性的,所以自由經濟學關於理想實驗室的理論同樣不適合很多種情況,當恐慌來襲,人們並不會像經濟學家預期的那樣,理性的承接低廉的資產,事實上很多時候,恐慌會推著預期繼續向預期的方向行進,這個除了凱恩斯,索羅斯的反身性理論也描述著同一個事實。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要注意到凱恩斯基於需求理論的做法是針對非理性恐慌,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使用凱恩斯主義過度,繼而石油危機尾隨而至,一度使得人們開始質疑需求理論,從而出現了相反的供應學派。其實並不是因為凱恩斯主義有什麼問題,而是因為干預並不應該過於頻繁,這會讓市場匹配資源的功能降低。而到底是先有供給再有需求還是先有需求再有供給,雞生蛋蛋生雞,這個並沒有定論。


凱恩斯


財智成功曾經說過,金融危機實際是每個國家的主動選擇,肆意放貸,推高資產泡沫,最終引發危機。危機的過程則是擠除泡沫的過程,資源重新配置,破繭重生。


美國之所以爆發次貸危機,根本原因還是將大量貸款發放給了收入低、收入不穩定、信用較差的人。而金融機構又將這些債務進行包裝銷售,風險在轉嫁的同時,也在放大。就如同沙地上建起的高樓,一旦海浪襲來沙子崩潰,就會牆倒屋塌。


如果當年美國沒有用加息擠爆次貸,而是拯救房地產,那麼無非如下思路:


1、說服美聯儲,開出足夠多的條件,印刷發行10萬億美元級別的美元;

2、減少土地供給,壓縮新開工房地產項目,減少新房供應;

3、降低貸款條件,鼓勵炒房;

4、鼓勵國外投資者來炒房,但是要承擔高額稅費,只要炒五套房就能辦理永久居住證;

5、允許公司炒房,尤其是上市公司炒房,並對公司間房產交易大開綠燈;

6、將社會福利與房產掛鉤,不買房就不能享受部分福利,比如不能免費上小學;


如此一來,就會出現如下結果:

1、炒房興邦,實業誤國,大家都一起愉快的炒房,看看誰是擊鼓傳花遊戲的接盤俠;

2、股市牛短熊長,經歷漫長的熊市。因為上市公司都炒房去了,主業盈利狀況很差,被投資者拋棄;

3、房價快速上漲,企業成本快速上升,盈利狀況變差,不得不裁員降薪;

4、居民家庭負債率激增,國民為了還房貸不得不節衣縮食,消費降級;

5、由於消費萎縮,國產商品市場減小,企業經營狀況惡化,大量企業破產倒閉,失業率激增;

6、由於鼓勵炒房,房價暴漲,推高房租,不管是買房還是租房,都將付出高昂的成本,部分人群不得不向房價便宜的城市遷移,甚至到海外求職生活;

7、由於美元超發,美元國際信用降低,各國紛紛拋售美債,去美元化速度加快,經濟強國紛紛爭搶國際貨幣地位;

8、美國國內企業賺錢困難,紛紛向海外轉移,美國空心化日益嚴重,失業率持續增加;

9、房價暴漲下,國民持續抗議,總統競選失敗,新一屆上位,開始擠除泡沫,觸發金融危機;


財智成功


如果當年美國沒用加息擠爆次貸,而是調控拯救地產,那美國經濟肯定沒有今天的好,越晚擠破次貸,對美國的影響越大。瞭解美國的次貸是什麼後,這個問題也就明白了。

什麼叫次貸?

次貸的概念是相對於優貸來說的,在美國靠信用就可以貸款的,那一部分有著固定收入的高富帥,想買房子了,就可以去銀行貸款購買,不用抵押,只要信用高就行,這樣高富帥有了房子住,每月按時還貸款,這就叫優貸。

而次貸就是沒有固定收入的一部分屌絲了,到了一定年齡也想買房了,但是信用不夠銀行不給貸款啊。於是美國為了刺激房市,推出了一個機構叫“二房”,就是房地美和房利美,以後就叫FF吧。FF就和銀行說,看他們多可憐,貸給他們吧,然後購房合同打包賣給我。這下好了,銀行把風險轉嫁了出去,還提前回籠了現金,又可以對外貸款,賺更多的利息,美美噠啊。

二房也不傻,手裡這麼多的債券也不是個事啊,於是又玩了一個新花樣,把優貸和次貸的合同混合打包一下,然後賣給投資機構,還取了很好聽的名字叫MBS(美白霜),這就叫資產證券化,名字很耳熟是吧,是的在我們國家剛開始,但在美國很早就玩過了。這樣又把風險轉嫁給了投資機構,而投資機構再包裝成理財產品,賣給百姓。好吧,轉了一圈,最後風險還是回到了平民百姓的身上。

而這個循環的節點就在次貸身上,如果次貸能按時還款,那銀行、二房、投資機構、百姓都有的賺;還不上也沒事,只要房子別降價就行,銀行把房子一賣,同樣這個循環也不會打破。但是,當銀行手裡的房子越來越多的時候,不降價就不可能了,因為沒人買的起。房子降價,銀行、二房、投資機構、百姓都賠錢,次貸危機就爆發了。

從上面分析能看出,如果當時要調控地產,就要在保證房價不降的前提下,還要讓人們能買的起才行。怎麼才能讓人們能買的起那?量化寬鬆啊,企業有資金擴大生產才能招收更多的工人,給工人發更多的工資。但問題又來了,量化寬鬆就會引起通貨膨脹,物價上漲,房價也上漲,這就要保證房價上漲的速度,不能快過工資上漲的速度,才能保證上面循環的正常。

另外,美元貶值還引發了一個更嚴重的問題,美元持續貶值,世界其它國家還會把美元當做儲備貨幣嗎?存手裡天天貶值,結果就是美元就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相比起加息引爆次貸危機來說,當然是美元的地位的更重要了。

我是禪風,點個贊加關注,還有更多精彩內容與你分享。


淡淡禪風


當年如果美國沒有加息擠爆次級貸,而是調控拯救地產,今天的美國將會更糟糕,失去創新活力與全世界的範圍內的領先地位。

很簡單的道理,實業誤國,地產興邦肯定是假話,沒有一個大國崛起是靠賣房崛起的。

對於當時的美國來說,風險就來自於次級貸,來自於通過房地產市場累加的金融風險,來自相關各種,不靠譜金融創新,而加息,刺破這些泡沫,是對不良資產的一次出清,代表整個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只不過之前積累的泡沫太大,所以一下子造成了金融危機,但是,如果出了問題是一定要面對的,不管代價具體有多大。泡沫大了,我們不去指責泡沫,反而去指責刺破泡沫的人,就沒有道理。

後來奧巴馬政府採取的各種救市措施,讓美國的經濟重新恢復,而更多的錢也投入到了創業創新中,美國的科技也在之後有更大的進步,如果不是刺破了泡沫,美國經濟不會恢復活力。


海匯觀潮


如果當年美國樓市失控,就沒有今天蘋果、高通和特斯拉。美國的次貸危機早晚要發生,只是時間提前還是延後的問題;這是由美式市場經濟的特性所決定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除非美國白宮大幅度動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

2008年華爾街風暴危機至今的歷史表明,當年奧巴馬總統採用了市場與行政相結合的方法,經過八年努力終實現了美國經濟復甦。記得十年前在財經媒體上,看到一則“羅斯福八天拯救美利堅”的一文。當時很驚詫認為誇大其詞。其實這就是所謂的“羅斯福新政”,就是白宮出手救市干預美國經濟。

而奧巴馬採用的方式,卻是有限度地保護華爾街金融大亨的利益,基本上遵循市場經濟準則,被動地刺破了次貸危機。筆者當年曾經為中信出版社撰寫了奧巴馬《我們相信變革》一文的書評,奧巴馬在書中提及大規模進行城市基礎建設的設想;可是到他的八年任期結束,美國都沒有啟動此項工程。據說現在美國很多城市道路破舊不堪,與中國形成鮮明對照。

美國是一個漸進式的國家。無論是擠爆次貸危機,還是拯救房地產都有所顧慮。就美國樓市而言,亦是漲漲跌跌無需限購限售,主要由市場來進行調控。然而,吸取次貸危機的教訓,美國抬高了購房者的貸款門檻,並加強對投資銀行的監管。

美國在“百年金融海嘯”中,沒有打基礎設施建設這一張王牌,只是微調一下金融貨幣槓桿。美國不會出現開發商搖號售樓,購房者半夜排隊搶房子這樣奇葩的事情。然而,美國白宮的經濟決策失誤也是家常便飯,迷信美國市場經濟萬能之說,乃誤人子弟!


歡迎光臨寒舍,順祝本週工作愉快!


陸燕青


看了幾個回答都沒有答到點上,這個題目很大,幾乎沒有人能回答,但我簡單嘗試一下。如果美國使用調控,那我們先看看中國有什麼調控方式,中國調控方式看起來多,其實總結一下,無非是限購,限賣和限價。

美國是市場經濟,非常純粹的,政府根本沒有這個權力去限,但我們假設政府強行限了,會怎麼樣。

先講限價,這個好分析。

限價,如果只限制一級市場,那麼很快房產商就要大面積破產或者消失了。二級市場上漲意味著土地成本是上漲的,中國房產商是靠借款撐過調控,美國不行,資金對市場敏感,有這種非市場因素干擾,借貸成本會大大升高,或者根本借不到錢,因為市場變得不可測,破產傳到股市,會引起金融海嘯,資金轉移出美國,而且不再回來,因為可以限價就可以限制其他的,投資風險不可測了。美國和中國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市場化程度,資金人才物資都是自由流通,一旦限制,就沒有人相信美國了。資本和人都會想法逃離。美國整個經濟架構就崩潰了。

中國之所以暫時行得通,不過是因為根本不是市場經濟罷了。更做不到中國資金人才全球流動。你想跑也跑不掉,只能在這死撐。所以限制幾年會要放鬆一次,讓房產商緩緩,不然都玩死了,就真出事了,而且中國的資金成本和流動也不是市場化的,充滿了暗箱操作,這個不多說了。

限購,限賣傳導過程和影響更復雜,不是我能去闡述的,但結果肯定和上面說的一樣,甚至更嚴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