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市場「雙底」已現 國慶後的A股竟行情全面打開

今年市場行情不止震盪多變,還陰晴不定,國內經濟壓力重重,國外貿易談判勢在必行,大環境的壓力下A股能保持現在的定力實屬不易,股市有句俗話:行情在絕望中誕生,金秋行情的轉折點就在眼前。

一、先回憶一下今年的幾次下跌

第一階段從1月24日至2月9日,這個階段下跌速度最快,下跌的原因主要是前期漲幅巨大帶來的內部風險因素不斷累積,以及一大批績差股在1月底業績接連爆雷,而2月初海外股市暴跌加劇了A股的回調幅度;

第二階段從3月12日至4月23日,特朗普宣佈要對中國加稅,貿易戰初見端倪,而國內去槓桿使得社融同比增速大幅下降,但這個階段中政策對鼓勵創新暖風頻吹,市場當時更多地聚焦在獨角獸迴歸和CDR上;

第三階段5月22日至7月5日,信用風險全面爆發、信用利差大幅上行,多個信用事件直接刺激了市場情緒。禍不單行,反覆拉鋸之後,美國正式宣佈對中國加徵關稅,貿易戰全面升級。同時,6月下旬人民幣匯率又出現了急貶。股價下跌中,股權質押爆倉風險又加劇了市場的避險情緒。多重利空影響下,上證綜指連續跌破多個整數關口。

政策+市場“雙底”已現 國慶後的A股竟行情全面打開

7月維穩政策支撐市場反彈,但對政策效果的疑慮包括穩經濟效果來得比較緩慢,以及外部風險反而還加劇了,這種加劇一是中美摩擦不斷升級,二是新興市場風險暴露。多方面原因導致這波反彈短時間就結束了,從而形成了反彈和反覆並存的磨底過程。

9月初的市場有短期反彈的一致預期。該預期建立在外部風險即將落地的憧憬之上。但是外部風險並未如預期落下,而過去一週作為穩經濟政策的大考時間,其成績單也是差強人意。反映在股票市場,一致預期並未順利達成。

2018年7月11日,美國政府發佈了對從中國進口的約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的措施,並就該措施徵求公眾意見。8月2日,美方宣佈擬對上述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的關稅稅率由10%提高到25%。上週五本是美方對華新一輪徵稅結果的揭曉日,但是美方正忙於北美自由貿易談判,以及其他不可知的原因,關稅結果並未公佈。直到本週二的凌晨,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對產自中國的2000億產品加徵10%關稅,一週後的9月24日生效。這一稅率實行到年底。2019年1月1日起稅率將提高到25%。

二、市場預期發生了哪些改變?

1、【外部環境】

中美貿易戰一直是壓制A股的主要矛盾之一,未來隨著APEC和G20會議將於11月召開,美國中期選舉也將在11月6日展開,貿易戰的尖銳性可能會暫時鈍化。

從美國的角度看,中期選舉對特朗普及共和黨至關重要,貿易戰升級對選舉未必有利。如果2000億美元對華商品的徵稅實施,引發中國反制的話,美國受到的打擊面也非常大,幾乎涵蓋所有行業,這對於拉選票並不是明智的選擇。目前,特朗普所在的共和黨在國會兩院均佔據多數優勢,徵稅的主導權在國會,這也是特朗普很多政令順利推行的重要保障。美國中期選舉由於“鐘擺效應”,眾議院名額多數派預計有可能被民主黨拿下,這也是傳統。同時民調也顯示,7月份中美貿易爭端升級以後,特朗普的支持率並沒有上升,表明通過進一步激化貿易衝突已經不再讓選民滿意。

目前,中美雙方已經開始新一輪貿易談判的邀請,因此原定於本週中國向WTO提請對美國實施懲罰的建議有望得以取消,解除本週警報。未來如果中美雙方能就知識產權、科技產品和農產品貿易細節等方面達成協議,則將緩釋A股系統性壓力,並且助推創業板觸底回升。

政策+市場“雙底”已現 國慶後的A股竟行情全面打開

2、【政策發力】

在市場持續下跌7個月後,我們認為,“政策底”已在二季度初出現,根據最近十年A股的歷史經驗,本輪“政策底”過渡到“市場底”約在6個月左右,市場將在金秋展開一波強勁的反彈行情。

首先,貨幣政策基調已經轉為寬鬆,今年4月中旬央行降準,4月底的政治局會議提出了“持續擴大內需”則為政策轉向定調。隨後6月15日,央行不跟隨美聯儲加息,並於6月24日再次降準,貨幣寬鬆的力度進一步加大。

其次,財政政策發力,尤其是基建。

回想一下,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選擇了基建發力作為突破口,那是因為基建板塊的傳導週期最短,發力於基建板塊的投資見效比較快,容易產生宏觀效果;而消費板塊的傳導週期較長,且存在分流效應和滯後效果,使得基建板塊在當前市場的大環境下,又一次站在了歷史的風口上。

從數據上來看,1-8月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5.3%,連續六個月下滑,創歷史新低。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4.2%,增速比1-7月份回落1.5個百分點。接下來還有四個月,積極的財政政策或將為地方政府基建提供信用,下半年基建投資將出現爆發式增長,預計全年基建投資增速(不含電力)或達到15.5%,為達成此目標四季度基建投資增速將加快,月複合增速至少為17.2%。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系列各項政策的改善也開始由量變轉為質變,比如地方政府債借新還舊穩住了市場恐慌預期;此前,我國地方政府債券期限最長為10年。而現在對於公開發行的一般專項債券、公開發行的普通專項債券,增加15年、20年期限。

再比如稅收減免,9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推出了三項減稅舉措:把個稅起徵點上調至5000元;在社保徵收機構改革到位前,各地要一律保持現有徵收政策不變,同時抓緊研究適當降低社保費率,確保總體上不增加企業負擔;保持地方已實施的創投基金稅收支持政策穩定。對金融機構向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放小額貸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徵增值稅。不排除政策上超預期的實施減稅措施的可能,比如下調增值稅稅率,這對市場的催化會更有效。

2018年9月7日召開的金融委第三次會議首次提出保持股市、債市、匯市平穩健康發展(4月份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推動信貸、股市、債市、匯市、樓市健康發展)。可見對股市平穩健康發展的先後順序已經提前到第一位,未來一段時間將是政策的見效期。我們認為,未來幾個月信貸都將保持較高水平(全年新增信貸規模估計超16萬億元),9月中旬公佈的社融增速有望觸底,基建投資也有望在四季度反彈。這些政策效果顯現將對市場反彈形成催化。

有人會說,歷史上出政策的時候多了,也不見得就會漲。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去尋找答案:讀史明智

政策+市場“雙底”已現 國慶後的A股竟行情全面打開

自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以來,十年間共出現了三次寬鬆政策轉向,隨後都帶來了不同級別的反彈(甚至有兩次牛市)。

(1)2008年底“四萬億”刺激,帶來大級別反彈(牛市1664-3478)。2008年10月,雷曼倒閉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國內政策迅速轉向,不僅降準降息,還推出了力度空前的“四萬億”。大約滯後1個月,2008年11月市場便見底,開啟了一波翻倍的大級別反彈行情,也湧現了很多十倍股,如北方稀土、商贏環球、億晶光電、蘇常柴、中兵紅箭、西部資源等等。

(2)2011年底政策轉向放鬆,隨後出現了兩波反彈行情。“四萬億”之後,經濟快速下滑,貨幣政策於2011年12月通過降準轉向寬鬆,市場在2012年1月-2月很迅速的回應了一波漲幅約15%的小級別反彈。到2012年四季度,經濟出現明顯的反彈,市場也在此時展開了一波漲幅約25%的中級別反彈。這一輪“政策底”到“市場底”的時滯較長,約為1年。至於為什麼,一會兒會講。

(3)2014年底房地產鬆綁+降準降息,開啟波瀾壯闊的牛市。本輪政策放鬆始於2014年9月底的房地產鬆綁,隨後又陸續採取降準、降息,市場約滯後1個月,便展開了漲幅超120%的大牛市,這一波大牛市我們在座大多數人都經歷過,不用多說。

政策+市場“雙底”已現 國慶後的A股竟行情全面打開

本輪始於2018年4月降準的政策轉向,跟前幾次所經歷過的寬鬆環境相對比,帶來的市場變化更像2012年那一次,“市場底”相對“政策底”的滯後時間會長於2008年和2014年,但小於2012年,可能在6個月左右。

其一,2008年和2014年,除了貨幣政策的放鬆外,還有大規模的房地產放鬆(放貸打7折、棚改貨幣化),其政策的力度是2012年和2018年無法比擬的。這決定了2008年和2014年的市場反饋更加迅速(滯後時間短),反饋力度更大(反彈力度大)。這意味著,本輪“市場底”的滯後時間要大於2008年和2014年,反彈幅度也比這兩個週期要弱。

其二,2012年的“市場底”時滯之所以特別長,一方面外圍環境受到歐債危機的困擾,另一方面,政策寬鬆主要以貨幣放鬆為主,寬信用、積極財政的作用較弱,所以拉長了政策的傳導時間,社融增速直到2012年下半年才開始反彈。

相比較而言,本輪政策轉向,在貨幣政策寬鬆3個月後,迅速輔以寬信用、積極財政的措施,這更容易打通貨幣政策的傳導,社融增速或在9月見底。所以,我們認為本輪市場底的滯後時間要明顯小於2012年。

3、【增量資金】

A股估值接近歷史底部區域,體現出了較好的長期投資價值,產業資本(回購)、險資和外資都紛紛大舉流入,在疊加9月初MSCI比例從2.5%上升到5%,A股也可能納入富時羅素指數,其納入比例或高於MSCI,預計將帶來2000億元左右的資金流入。長期資金不斷增持,無疑有利於市場的見底回升。

(1)回購規模創歷史新高

股份回購是境外成熟資本市場的基礎性制度安排,上市公司進行回購往往意味著上市公司認為自身股票價格被明顯低估,因此採用回購股票的方式來表明對股價的信心。

前兩次回購(分別出現在2012年10月-2013年6月、2015年7月-2016年6月)潮持續時間在9~12個月,前者在6月25日孕育了1849點,後者孕育了2638點。本輪迴購潮從2017年11月開始,至今已持續10個月,與前兩輪迴購潮相當。

截至目前,2018年已實施的股票回購規模達241億元,創A股歷史回購的新高,越來越多的企業認為自身價值被嚴重低估。股票回購有利於改善市場的資金,發現股票的長期價值,對市場構成提振作用。

(2)保險資金積極佈局

截至2018年6月,保險資金持有股票和基金佔可運用資金的比例為12%,是201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7月份以來,險資開始積極佈局A股。從歷史數據看,險資配置比例的相對低點往往都是市場的底部,未來其提升配置的空間和動力較大,也會伴隨一波不錯的行情。比如2014年5-8月,這一比例跌破10%,處於歷史最低水平,隨後則開啟了2015年大牛市。

(3)陸股通持續高淨流入

從國際比較看,中國股市處在絕對的價值窪地,對國際資金的吸引力巨大。上證綜指12.9倍的PE估值,不僅大幅低於美國的24倍,相對比新興市場國家的印度(22.4倍)和巴西(17.8倍)也是大幅低估。

A股加入MSCI並提升權重比例之後,一直保持大額淨流入狀態。4-8月月均淨流入額超過350億元,同時今年陸股通累計淨買入額超2200億元。未來資本市場的開放還會加大,富時羅素CEO 上週接受彭博電視採訪時表示,公司將於本週,或者下週決定是否將A 股納入全球新興市場基準指數,一旦被納入短期將帶來超2千億的增量資金。

3、【人民幣貶值勢頭緩和】

8月中旬以來,人民幣快速貶值勢頭扭轉,轉入區間震盪。這可能同時取決於內外兩方面:外部方面,8月中旬以來,特朗普指責美聯儲加息行為,使美元的上漲勢頭明顯趨弱,美元指數從97回落到94.5附近,這會使人民幣的貶值壓力緩和。內部方面,央行也陸續採取了一些逆週期的干預,比如上調遠期外匯風險準備金率、中間價定價中重啟逆週期因子。另外,據外媒報道,美國希望人民幣回到貿易戰之前的水平,未來央行干預力度有可能會加大。

根據經驗的總結,一旦離岸人民幣匯率的貶值振幅接近2000基點,股市很容易受到較大的負面衝擊。6月中旬以來的人民幣快速貶值,對A股構成較大的擾動。

所以,一旦人民幣趨於穩定,甚至小幅升值,對A股的回升無疑有一定的催化作用。

綜合國際國內多方面情況來看,我們認為持續7個月的下跌行情大概率已經結束,貿易戰有緩和的可能使金秋行情大幕拉開。這波行情推動力主要來自:對沖貿易戰提振經濟的政策出臺,以及“六穩”帶來的政策紅利,歸而言之“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驅動因素涉及經濟面、資金面和改革預期。經濟面包括國內維穩政策對沖經濟下行壓力以及外部風險靴子落地,資金面以長線增量資金為催化劑從而引領存量資金入場博弈;改革預期重在提升市場風險偏好;在基本面中短期難有大幅改善前提下,改革預期和資金面博弈將對市場走向起到決定性作用。金秋行情大幕已經拉開,持續時間在40個交易日以上。

三、機會點在哪裡?

(一)政策主線:金融+基建

歷次由政策轉向產生的反彈行情,金融和基建都是確定性最高的一條主線,這一次也不會例外。一方面,寬貨幣使銀行負債成本下降,短期有利於淨息差回升,而寬信用必然帶來銀行的信貸擴張;另外,保險經歷上半年的寒冬後有望迎來戴維斯雙擊。另一方面,積極財政政策主要發力基建,與此相關的上游原材料(鋼鐵、煤炭)將同時受到供給側和需求側雙重共振。

(二)超跌+題材主線:通信、國企改革

歷次反彈,超跌股都是彈性較大的。由於長期受到負面情緒的壓制導致超跌,一旦情緒和基本面得到改善,其反彈的空間也會非常大,如果在配合有相關政策題材,更是進攻當中不可多得的品種。

(三)科技:雲計算、半導體

科技創新投資價值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持續強化將長期利好相關板塊的發展,同時,科技創新板塊也將受益於市場消費升級的紅利,成為消費創新領域中的引領者。看好後市自主創新以及大數據產業鏈的科技成長行情。

市場永遠是機會與風險並存,抄底不僅僅需要理智和分析,更需要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