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拦御驾只为给皇帝献策,大宋朝从此为此人大开扩招之门

史书记载当年赵匡胤去洛阳视察的时候,有一个书生拦銮驾给宋太祖上书,说我这里有十策可以安天下,请皇上龙目一览。宋太祖这个人虽然是武将出身但特别敬重读书人,所以他求贤若渴,一看有人敢拦御驾上书,心想这个人肯定不是一般人,这个人就把十策递给了赵匡胤。看完那十策之后太祖皇帝点点头,说你虽然只是一个读书人,不是朝廷命官,没想到国家大事还了解的挺清楚,你这十策里面我看有三四策可用,这东西我留下了。没想到这张齐贤一梗脖子站起来了,他跟皇上说我这十策都是定国安邦的良策都可用,您一定要用。这一说太祖皇帝的火起来了,一介平民给皇帝上书皇帝接受了,还夸了你呢,这就是你们家祖坟上冒青烟了多大的恩典啊,结果你还在那腆个脸告诉我十策都可用。皇帝特别生气吩咐旁边武士乱棍给我轰出去,之后这太祖皇帝巡幸洛阳后回京。回京见到赵光义就给他说,我这回去洛阳唯一的收获就是遇到了一个叫张齐贤的人,这小子不错挺有见识就是太狂,得杀杀他的傲气,所以我不准备用他,这个人留下来将来辅佐你吧。

书生拦御驾只为给皇帝献策,大宋朝从此为此人大开扩招之门

这个事咱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确实很可疑,就是史家想说太祖想把皇位传给太宗就从方方面面的各种小事上都能看出来就是突出这么个意思。所以后来太宗皇帝赵光义第一次开科张齐贤果然前来应试。可惜张齐贤这种人属于那种高能低分,可能治国安邦有一套,但是不会考试。张齐贤考试成绩很不理想,要按照唐朝时候的规矩这人就名落孙山了,所以太宗皇帝看到这非常焦急,得把张齐贤招进来,干脆放宽录取名额,从第一名往下数,数到张齐贤,所以这一科一下就录了一百零九个进士,就为了把张齐贤弄进去。张齐贤前面的几十个,都沾了光了全进去了。所以太宗这么一录取就开了扩招之门,大量的进士鱼贯进入朝廷,但是就算是这么扩招,总得有考不上的,甚至还有怎么考都考不上的。像小说《范进中举》那老范进这样的,对于这样的人怎么办?皇帝非常有远虑,这些人如果不为我所用的话就会为敌所用,所以我得给这些人一个交代,那么宋太宗用什么招给这些人交代呢?

书生拦御驾只为给皇帝献策,大宋朝从此为此人大开扩招之门

​赵光义登基之后他排除掉了对自己皇位构成威胁的异己,然后开科举士选拔对自己忠心的文臣,在他第一届开科举士的过程中为了把张齐贤招进来搞了个扩招,一下录了一百多人。宰相有点看不下去了,就跟皇上说这次科举考试录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历史上没有这种先例,前朝就三四十个,您这一下弄一百零九个,实在太多了。太宗皇帝很不以为然,说这么多人才为我所用有什么不好,说明我大宋朝人才济济。虽然这么多人都被录进来了但还是有考不上的,那么要依照过去这些落榜生就回家复读去吧,三年一回,什么时候你成绩合格了朝廷就会录用你。但是宋太宗非常明白,如果这些名落孙山的士人不为我所用的话就很有可能为敌所用,当年太祖皇帝平南唐大军要过长江,不就是南唐一个屡试不第的读书人测了长江的水文资料交给了宋朝,他在南唐考试老考不上,考不上他很生气,你不用我我投降宋朝去吧,测了水文资料给了宋朝军队做见面礼,这样大军才能过长江。

书生拦御驾只为给皇帝献策,大宋朝从此为此人大开扩招之门

所以太宗皇帝特别明白这一点,绝对不能让这些人怀恨在心将来为敌所用。所以为了笼络人才太宗皇帝开始法外施恩,开恩科。什么叫恩科呢?就是说今年本来不是考试年,但是皇上一高兴比如说我五十大寿,明年皇后四十岁,再明年皇长子五岁,反正就是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开科举试。太宗皇帝在位那些年经常开恩科,很多人就有了考试机会。这机会你都没把握住,连考八年都不行,还没考上怎么办?没关系,朝廷就另外安排一场考试,题目不是很难,难题不考你们,根据你考试的次数和你的年龄,就是岁数大的考试次数多的优先照顾,由礼部保送参加这个考试。宋太宗一朝在位二十年录取进士上万人,超过唐朝三百年总和。凡是考中的这些人,因为他考中了实际上就是皇帝把你点中了,那皇帝就相当于是你的老师,你就是皇帝的学生,所以这些人就被称作天子门生,他们自然对皇帝忠心耿耿,自然全心全意效忠于太宗皇帝。科举制始于隋朝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方法,到了宋朝科举制度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境况,太宗皇帝通过科举考试达到笼络人才,稳定社会的目的,还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番重大改革,那么宋太宗究竟是如何完善科举的,又有哪些制度被一直沿用至今呢?请关注历史文化大中原。我们下期再见!

书生拦御驾只为给皇帝献策,大宋朝从此为此人大开扩招之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