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攔御駕只爲給皇帝獻策,大宋朝從此爲此人大開擴招之門

史書記載當年趙匡胤去洛陽視察的時候,有一個書生攔鑾駕給宋太祖上書,說我這裡有十策可以安天下,請皇上龍目一覽。宋太祖這個人雖然是武將出身但特別敬重讀書人,所以他求賢若渴,一看有人敢攔御駕上書,心想這個人肯定不是一般人,這個人就把十策遞給了趙匡胤。看完那十策之後太祖皇帝點點頭,說你雖然只是一個讀書人,不是朝廷命官,沒想到國家大事還了解的挺清楚,你這十策裡面我看有三四策可用,這東西我留下了。沒想到這張齊賢一梗脖子站起來了,他跟皇上說我這十策都是定國安邦的良策都可用,您一定要用。這一說太祖皇帝的火起來了,一介平民給皇帝上書皇帝接受了,還誇了你呢,這就是你們家祖墳上冒青煙了多大的恩典啊,結果你還在那腆個臉告訴我十策都可用。皇帝特別生氣吩咐旁邊武士亂棍給我轟出去,之後這太祖皇帝巡幸洛陽後回京。回京見到趙光義就給他說,我這回去洛陽唯一的收穫就是遇到了一個叫張齊賢的人,這小子不錯挺有見識就是太狂,得殺殺他的傲氣,所以我不準備用他,這個人留下來將來輔佐你吧。

書生攔御駕只為給皇帝獻策,大宋朝從此為此人大開擴招之門

這個事咱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確實很可疑,就是史家想說太祖想把皇位傳給太宗就從方方面面的各種小事上都能看出來就是突出這麼個意思。所以後來太宗皇帝趙光義第一次開科張齊賢果然前來應試。可惜張齊賢這種人屬於那種高能低分,可能治國安邦有一套,但是不會考試。張齊賢考試成績很不理想,要按照唐朝時候的規矩這人就名落孫山了,所以太宗皇帝看到這非常焦急,得把張齊賢招進來,乾脆放寬錄取名額,從第一名往下數,數到張齊賢,所以這一科一下就錄了一百零九個進士,就為了把張齊賢弄進去。張齊賢前面的幾十個,都沾了光了全進去了。所以太宗這麼一錄取就開了擴招之門,大量的進士魚貫進入朝廷,但是就算是這麼擴招,總得有考不上的,甚至還有怎麼考都考不上的。像小說《范進中舉》那老范進這樣的,對於這樣的人怎麼辦?皇帝非常有遠慮,這些人如果不為我所用的話就會為敵所用,所以我得給這些人一個交代,那麼宋太宗用什麼招給這些人交代呢?

書生攔御駕只為給皇帝獻策,大宋朝從此為此人大開擴招之門

​趙光義登基之後他排除掉了對自己皇位構成威脅的異己,然後開科舉士選拔對自己忠心的文臣,在他第一屆開科舉士的過程中為了把張齊賢招進來搞了個擴招,一下錄了一百多人。宰相有點看不下去了,就跟皇上說這次科舉考試錄的人實在是太多了,歷史上沒有這種先例,前朝就三四十個,您這一下弄一百零九個,實在太多了。太宗皇帝很不以為然,說這麼多人才為我所用有什麼不好,說明我大宋朝人才濟濟。雖然這麼多人都被錄進來了但還是有考不上的,那麼要依照過去這些落榜生就回家復讀去吧,三年一回,什麼時候你成績合格了朝廷就會錄用你。但是宋太宗非常明白,如果這些名落孫山的士人不為我所用的話就很有可能為敵所用,當年太祖皇帝平南唐大軍要過長江,不就是南唐一個屢試不第的讀書人測了長江的水文資料交給了宋朝,他在南唐考試老考不上,考不上他很生氣,你不用我我投降宋朝去吧,測了水文資料給了宋朝軍隊做見面禮,這樣大軍才能過長江。

書生攔御駕只為給皇帝獻策,大宋朝從此為此人大開擴招之門

所以太宗皇帝特別明白這一點,絕對不能讓這些人懷恨在心將來為敵所用。所以為了籠絡人才太宗皇帝開始法外施恩,開恩科。什麼叫恩科呢?就是說今年本來不是考試年,但是皇上一高興比如說我五十大壽,明年皇后四十歲,再明年皇長子五歲,反正就是找各種各樣的藉口開科舉試。太宗皇帝在位那些年經常開恩科,很多人就有了考試機會。這機會你都沒把握住,連考八年都不行,還沒考上怎麼辦?沒關係,朝廷就另外安排一場考試,題目不是很難,難題不考你們,根據你考試的次數和你的年齡,就是歲數大的考試次數多的優先照顧,由禮部保送參加這個考試。宋太宗一朝在位二十年錄取進士上萬人,超過唐朝三百年總和。凡是考中的這些人,因為他考中了實際上就是皇帝把你點中了,那皇帝就相當於是你的老師,你就是皇帝的學生,所以這些人就被稱作天子門生,他們自然對皇帝忠心耿耿,自然全心全意效忠於太宗皇帝。科舉制始於隋朝是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重要方法,到了宋朝科舉制度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境況,太宗皇帝通過科舉考試達到籠絡人才,穩定社會的目的,還對科舉制度進行了一番重大改革,那麼宋太宗究竟是如何完善科舉的,又有哪些制度被一直沿用至今呢?請關注歷史文化大中原。我們下期再見!

書生攔御駕只為給皇帝獻策,大宋朝從此為此人大開擴招之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