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伤寒论》中内源性疾病病例(一)

《伤寒论》中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附子2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42克,人参28克,白术56克,芍药42克。以上五味,以水16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渣温服200毫升,每日三服。

中医《伤寒论》中内源性疾病病例(一)

这是一个经典的病例。少阴病是指人体器官功能低落、体液缺乏的功能性疾病。脉微细,是桡骨动脉的脉体变得细如丝而弹力甚微小,表明心功能极低弱,循环趋于衰竭的边缘。所以但欲寐,想睡眠而不能入睡,只闭着双目,一点精神也没有,是脑组织缺血的表现。手足寒、骨节痛是手足冰冷过肘膝,体温不过35℃左右,患者感到全身寒冷,身体、骨节因缺血而疼痛。脉沉是桡动脉因循环不足而深伏,这是外周循环极度衰弱的表现。这个病例是严重的心功能衰弱,循环衰竭,需用附子汤治疗。

中医《伤寒论》中内源性疾病病例(一)

附子汤是自主性调节的经典第一方剂。附子助阳,能启动心脏的自主运动,所以说它有强心作用。人参补气生脉,补气是提高器官的自主性动力,生脉是指增大循环量,为体内运动提供能量物质。动力与能量相互作用,也就是附子、人参相辅相成,推动了一个“阴阳互根”的生命运动。茯苓、自术通阳利水,因为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后必然组织间有水潴留,茯苓、白术通阳利水以利循环。芍药通血脉,治身体骨节疼痛。所以这个病例是典型的心衰、循环衰竭的内源性疾病,附子汤可增强机体的自主性调节。

中医《伤寒论》中内源性疾病病例(一)

中医《伤寒论》中内源性疾病病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