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騰訊的業務從高利潤轉向低利潤了嗎?

寫這篇主要想簡單講下我對兩個問題的看法,一個是關於所謂騰訊的業務從遊戲這種高利潤轉向低利潤業務導致估值降低的問題。第二個問題是網上騰訊的對外投資的一些非議。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生意模式按照客戶來劃分有兩種,一種是服務有錢的頭部客戶的,

另一種是服務廣大窮人的。服務頭部用戶的,典型的如奢侈品,服裝香水等消費類奢侈品本身不是一個好的生意模式,但是如果帶有工業性質,可以低成本大規模複製成標準化產品。比如茅臺和蘋果,甚至能夠壟斷頭部用戶。那就成了一門奇好的生意。利潤奇厚,心智優勢大,用戶對價格不敏感可以不停提價。而做廣大普通人和窮人生意的,消費品則不帶逼格,比如小米這種性價比之王,兩種可樂,榨菜。和互聯網相關更多的則是平臺型產品。這一類的生意主要靠銷量,靠銷量的量變引起利潤的質變,尤其是互聯網平臺,比如說阿里巴巴和亞馬遜。但是這一類互聯網公司有個最大的特點,因為有著數億驚人龐大的用戶規模,現金流能夠支撐長期虧損,而一旦達到盈虧平衡點,利潤的增長往往不是線性增加的,在盈利開始的一段時間裡,利潤有可能是數倍增長的,因為這一段時間內利潤來源的三個方面都同時出現了急劇擴張,

第一個是用戶數,

第二個是每個用戶ARPU值,

第三個是基於龐大用戶數出現的增值服務(比如說亞馬遜的雲,或者阿里巴巴的餘額寶)。

這三者同時的急劇擴大,越過盈虧線後帶來的是利潤的倍增,甚至十倍這樣的指數級增長。我們回頭來看騰訊,之前的變現模式主要是遊戲,是高利潤率的。但是實際上,這個做的是其實是頭部用戶的生意。因為在所有使用騰訊產品的用戶裡,喜愛玩遊戲的比例其實並不算高,只不過由於微信和QQ的用戶基數大,所以顯得絕對人數很多。這一小部分用戶其實都是屬於對金錢不太敏感的人群,無論是沒有經濟壓力的年輕人還是熱愛在遊戲中一擲千金的重度用戶,但凡有閒情逸致玩遊戲還樂意花錢的,某種程度上都可以算是在消費奢侈品。現在微信通過小程序進入了電商這個行業,小程序電商的變現,對騰訊來說很差,只能通過微信支付和雲服務來獲得一點微薄的利潤,表面上看是從高利潤的遊戲進入了低利潤領域,但實際上是生意模式變了,進入了規模最龐大的普通用戶的領域。以前這部分用戶是不在騰訊系產品上消費的,

比如我,從小到大沒有買過qq黃鑽藍鑽,也從來未在騰訊的遊戲上充過任何一分錢,多年來我除了看騰訊的廣告,為它貢獻注意力,真的沒有為騰訊直接花過一分錢,我這樣的用戶其實是絕大多數。

但是現在,我會用微信小程序電商購買東西。所以從微信小程序開始,騰訊除了能夠利用遊戲服務對金錢不敏感的頭部用戶,用這部分的付費用戶貢獻的利潤來為龐大的免費用戶服務,

而且,數量龐大的免費用戶,通過在微信上購買商品和服務,現在和將來也開始為騰訊貢獻利潤了。這對騰訊來說是有劃時代意義的。只不過在財務報表上,這種巨大的變化,短期內反應不出來,因為利潤太薄了,甚至每個季度增長超過100%的騰訊雲因為巨大的投入還在虧損之中。支付也只能從提現、賣第三方基金保險收取手續費等等,

這些非常曲折的方法變現,利潤比刀片還薄。所以短期內從財務報表上根本看不出明顯的變化,但是不要忘了我上面分析過的,這種平臺性的互聯網服務模式,一旦出現用戶規模急劇擴大,每個ARPU值也同時在提升,加之10億微信用戶中間“湧現”出現新的增值服務模式,一旦跨過盈虧平衡點,利潤會出現驚人的暴增。這個變化出現在什麼時候?我認為2到3年之內就會出現。至於微信的小程序電商為什麼一定會成功,因為流量成本最低,用戶規模最大,底層商業環境最齊全(社交支付和雲,百度確認支付,阿里缺了社交,這兩家的小程序戰略前景要差一些,頭條就更差了,既缺了雲又缺了支付)。

在互聯網電商上,得賣家者得天下,只要能讓賣家賺到更多的錢,就一定能戰勝流量成本更高的,賣家對小程序電商的蜂擁而至,風險投資在小程序電商上重金砸錢,都說明了這個問題,未來在微信小程序電商上,可能會湧現出一批獨角獸。具體的分析,接下來說一下騰訊的投資,現在網上對它的投資項目有很大的非議。但我認為,在過去的騰訊投資案例中,基本上挑不出什麼毛病,從財務的角度看全是成功的。無論是買下英雄聯盟的開發商,還是堡壘之夜的開發商,都是點石成金的投資,在全球範圍內的遊戲投資上,騰訊團隊的眼光之毒辣無人能比。另外一些比如說對snap的投資,或者對特斯拉的投資,也都很容易理解。比如如果snap真的有可能成為facebook的威脅,那麼騰訊就可以借他的渠道把自己的遊戲賣進美國。特斯拉也一樣,特斯拉一旦成為蘋果式的大獲成功,那麼騰訊在車聯網系統上也將佔得先機。所以這些少數股權其實無所謂,就是花點小錢買個念想,打水漂也不是不可以。看看門上有一條縫,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伸一隻腳進去。具體到國內的投資上,不管是對永輝超市還是沃爾瑪,有人總覺得比不上阿里對大潤發和三江超市的改造。我覺得騰訊這種投資模式其實是比阿里更強的,用股權關係編織的一條紐帶,既可以排他性合作,

又能夠讓原來的老闆有企業家的主觀能動性。阿里投資那種整體吞下去的吃法,那其實是形勢所迫,他不吞下來,別人沒有興趣和他做協同啊。在to B的賽道上,同樣遵守得屌絲者得天下的規律,誰能夠抓住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賣家的心,誰就能贏得未來。比如說IBM公司服務於全球500強的大多數巨型企業,但是到了互聯網時代,他就會被那些服務於小型企業的雲服務商擊敗,autodesk,salesforce等等(舉的這個例子可能不是很合適),

螞蟻多了咬死象,這是一個比較明顯的規律。而在新零售這個舞臺上,阿里現在看似跑在前面,但由於它的吞噬性太強,遠不如騰訊的僅僅提供工具和無窮無盡的用戶流量更加得人心。因此未來誰跑得更遠,我依然認為是騰訊,吞噬總是有天花板的,吞到一定程度繼續吞噬,無法消化胃會炸的,而提供工具的盟友則像滾雪球會越滾越大。所以我覺得騰訊的對外投資,從財務和業務協同上來說,都沒有什麼問題。唯一有問題的可能就是如果管理層過於迷戀通過投資獲取利益,從而喪失了內部對技術變革的敏感性,以及精力過多花在投資上,喪失了打硬仗的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