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

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

1897年5月,招商局發起創立中國第一家商業銀行——中國通商銀行

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先後在中國開設了20多家銀行,幾乎壟斷了全國的國際匯兌業務和國內的金融市場,傳統的錢莊、票號業根本無力抗衡,中國的經濟命脈被英、法、德、日、俄等國操控著。中國必須興辦自己的銀行了。

時任清政府“鐵路總辦”的盛宣懷,在向外國銀行借款造鐵路的過程中,醒悟到“鐵路之利遠而薄,銀行之利近而厚,欲銀行鐵路並舉方有把握”。他給清廷寫奏摺,陳述興辦銀行的宗旨是“通華商之氣脈,杜洋商之挾持”。很快,總理衙門一紙密函批准了了他的申請。

1897年5月27日,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商辦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在黃浦路掛牌。創辦人、大股東是寧波商人葉澄衷、嚴信厚、朱葆三等。通商銀行名為商辦,實際上是奉旨設立的官商;規定“權歸總董,利歸股商”,其實大權由盛宣懷獨攬。中國通商銀行的一個顯著特點,用另一位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的話說,就是“不官不商,亦官亦商;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由於當時上海的外國銀行資本多雄厚,通商銀行一開始就額定集資500萬兩白銀,終於打破外資銀行的壟斷,中國近代信貸事業從此開始。

中國通商銀行籌辦時,沒有任何法規條文,盛宣懷制定章程時基本照搬匯豐銀行的模式。缺乏經營管理人才怎麼辦呢?總行和各重要口岸分行只好聘用外國人為總經理,俗稱“洋大班”。總行的洋大班美德倫(A.W.Maitland),在匯豐銀行工作了20多年。開業後,雖然聘請了滬上錢業領袖陳笙郊為華大班以鉗制洋大班,但總行的賬冊、簿據等全部是用英文記載的。而且,為了在“外灘銀行”佔一席之地,藉以通融中外金融,中國通商銀行還加入了外商銀行同業公會。發行鈔票基本格式也參照匯豐銀行在香港發行的鈔票,正面上方印有雙龍戲珠圖及“中國通商銀行”篆字的圓章形行徽,面值用中文書寫,下方印有“中國通商銀行”行名。上海流通的鈔票匕印“上海通用銀元”或“上海通用銀兩”,年份為“大清光緒二十四年正月吉日”;北京流通的鈔票上則印“京城京平足銀”,年份為“大清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吉日”。反面除行徽外,全是英文,龍珠圖下是“THE IMPERIAL BANK OF CHINA”(中華帝國銀行),年份印1898年,下面有美德倫的英文簽名。

中國通商銀行的英文名稱為“中華帝國銀行”,引起過一場風波。那是辛亥革命成功後,國家設立的銀行如大清、交通銀行都改組、清理了。通商銀行有撥存官款的事實,為避免外界誤會,特地登報聲明:“本行與清政府無關,純系商業性質。”誰知廣而告之,反而引起質疑:如果完全商辦,怎麼英文名稱上有“imperlal”(帝國的)呢?通商銀行趕緊召開董事會,議決將“imperial”改為“commercial”(商業的)。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春,中國通商銀行正式改組為“官商合辦”銀行,即為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所控制,與四明商業儲蓄銀行、中國實業銀行、中國國貨銀行合稱為“小四行”。

從成立到上海解放的52年間,中國通商銀行的掌權人,早期是大買辦官僚盛宣懷,中期是買辦資產階級傅筱庵,後期是大流氓資產階級杜月笙;銀行本身也經歷了封建官僚控制、商辦、官商合辦三個時期,每個時期都與官府保持著密切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