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標準「硬」一點,才能刺破坑老、騙老的惡性面紗

小時候,父母常常教導我們“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長大後,年邁的父母輕易就相信了他人的“甜言蜜語”。常言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意為老年人見多識廣,對事情的分析判斷經驗充足,不容易被表現所矇蔽。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老年人卻往往是詐騙分子主要的行騙對象,他們一旦上當,遭受的往往是財產和精神的雙重打擊。

制度標準“硬”一點,才能刺破坑老、騙老的惡性面紗

詐騙

伴隨著中國人口結構漸漸進入“老齡化”週期,養老問題成了越來越多老年人關心的話題,也讓養老產業瞬間變成了朝陽產業,全國各地的養老機構如雨後春筍,但也不乏魚目混雜,有一些喪心病狂的人在養老問題上打起歪主意,試圖從一些急需幫助又無所適從的老人身上,榨取他們最要命的“養老錢”。近幾年,養老實業發展公司藉著經營養老基地,以“零風險”、“高回報”和“零費用”的噱頭,吸引老人們投入養老儲蓄,最後捲款而逃的騙局案例屢見不鮮。類似這類案件在今年上半年上海、江蘇、浙江等地也紛紛爆雷,專家稱某些企業專門瞄準老年人群體,打著養老旗號,以投資養老項目高額回報為誘餌,以繳納不菲費用為門坎的會員制返息折扣優惠為圈套等方式非法吸納存款或集資,坑騙害萬千老年人,案值億級,而這兩天刷屏的“江西兩案”,受騙老年人達4000餘人,案值數億元,無疑又給我們養老人敲響了警鐘!

通過這一樁樁騙局,我們不難發現產業內頻頻出現負責人攜款“跑路”的情況,究其原因,也大都因為這些企業從成立到破產的各個環節都沒能被納入到嚴格的金融監管之內,從而導致亂象滋生。隨著經濟下行低迷,針對老人騙局將會越來越多、爆雷也越來越多,政府應當引起重視!縱觀全國和業態,幾乎每個省、市均有(除新疆、西藏幾個邊遠省份外),幾乎每個地方這種項目都大行其道,涉及金額少則百、千萬,大則直逼億元級,甚至還有近十億的,一般都在跑路、爆雷後政府才介入收拾殘局,受害老人畢生積蓄化為烏有……。案件發生後,各部門介入,即便最終被警方抓獲歸案,但能追回多少贓款也很難說,這意味著這些老人可能註定要為自己的輕信蒙受巨大的代價,而社會上的“養老焦慮”,也可能因為此案的發生而進一步發酵。

這時,肯定有人會問:難倒事前、事中就沒有症兆或難以監管或管不了嗎?絕不是!如果各級黨委、政府、公安、民政、衛健、國土、規劃、建設等,包括屬地轄區街道、鄉鎮、社區、村組全面聯動、精誠配合,在針對養老項目方面審核標準再“硬”一點,要求相關企業到金融監管部門去備案,同時繳納保障基金;其次,所集資金必須放到第三方金融機構存管起來,而非放到企業賬戶,完全可以在事前、事中杜絕此類事件。在項目開發過程中嚴格審查用地、規劃、建設、許可、經營手續、場地等資質是完備、合法合規?經營行為是否虛假廣告、違法宣傳?是否一房多賣、一床賣多卡會員制?是否養老服務預收費用超過一年?是否服務收費金融產品化、涉嫌非法集資?年檢年審資金流向?總之,要想規避這類騙局,在針對養老投資服務項目方面,相關部門能否及時跟進並落實監管顯得尤為重要。老人的錢好騙不好賺,他們捨不得花錢,但卻很容易上當受騙,這種以養老為幌子騙取老人錢財所造成的社會影響實在是太惡劣了。

當然,僅僅標準“硬”一點並不足以徹底解決問題,在許多問題上,我們不得不承認,老年人缺乏足夠的鑑別力,有些老年人或許有不低的學歷,也曾從事過不簡單的工作,但是他們的認知畢竟會受到時代和社交圈的侷限,而不可能應付永遠在“更新迭代”的最新騙術,而許多年輕子女因為工作的忙碌並沒有將最新的防騙意識及時有效的傳給父母,導致老人最終淪為騙子的獵物。所以當事件發生後,我們不要去隨意指責受害者,這些老人遭遇詐騙並非他們所願,而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足夠優質的信息渠道獲取最新的防騙訊息。如果我們真的希望類似事件不再重演,就應該從現在開始行動,擦亮雙眼,認真的替父母和身邊的老人識別那些黑心的詐騙企業,及時將最新的防騙技術教給他們,增強父母的防騙意識,同時抽空多回家陪伴老人,關愛老人,盡好當子女,後輩的責任,我們才算得上真正對老人負責。

編後語:當今社會,大多的老年人,過著“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寂寞生活,他們充滿了對親情的渴望,然而雪中送炭的不是子女,而是騙子,這讓他們的防線被輕易的攻破,被騙的老人們大多缺的不是心眼,而是親情。預防老人被騙,除了讓他們增強防範意識,進行宣傳教育之外,治本之道還在於建立老人心靈的屏障,給老人以家庭的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