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要閱讀?

兼項背強

小時候,我的理想曾經是當一個圖書館員,可以天天讀書。

後來兼職當了圖書資料中心的主任後,才發現,圖書館員不是讓你看書的,而是管理書的。

關於中國人、中國學生的閱讀,近年國人關注很多,前陣網絡上廣為流傳的幾篇文章,有講述猶太人如何重視閱讀,有以印度人口吻寫道,飛機上的中國人都在看手機,而他人多在閱讀,有講小學生閱讀對語文學習、人生、成功的影響。

總之,人們開始反思,為什麼國人的閱讀量比較低,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造成這一現實的原因很多,涉及不少因素。我以為,閱讀需要氛圍,是一個系統工作,無論是個人、家庭、學校,還是整個國家、社會、社區,都作用其中。

此外,也取決於如何理解“你為什麼要閱讀”這一問題。

在我,閱讀是一種享受,一種探索自我、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

閱讀可以增長見識,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易,有時不容易達成,相對來說,讀萬卷書可以彌補。它是豐富人生閱歷的捷徑, 是拓展人生厚度和廣度的捷徑。

通過閱讀,我們可以“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可以增廣見聞和學識,可以認識自已,可以認識世界,可以讓人成為更好的自己,可以改變命運甚至世界。

有研究發現,對文盲和只讀過五年書的老人,其老年痴呆症的發生率是十四分之一,也就是說,閱讀的老人,其老年痴呆症的發生率大大下降。

關於閱讀,古今中外的名人亦有論述:

高爾基: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活伴侶和導師

毛澤東:飯 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看。

雨果:書籍是朋友,雖然沒有熱情,但是非常忠實。

陸游: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方立在加州

讀書為了什麼?為什麼要讀書?

智者、大學問家、每個愛讀書的人、站在閱讀門檻處張望的人都會問自己這個問題。

關於為什麼要讀書,這些理由足矣打動我:

--1--

錢鍾書說——化書卷見聞為吾性靈 。

--2--

英國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創始人培根說——“讀書使人成為完善的人。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

--3--

餘秋雨說——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擺脫平庸。平庸是一種被動而又功利的謀生態度。平庸者什麼也不缺少,只是無感於外部世界的精彩、人類歷史的厚重、終極道義的神聖、生命涵義的豐富。

--4--

巴金說——“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5--

學術大家季羨林先生說——“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6--

周國平說——“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一個養成了讀書習慣的人,他的世界是更廣闊更豐富的。”

--7--

白巖松說——“讀書讀久了你總會信一些什麼,信一些什麼就有了敬,有了畏,因為信仰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敬畏”二字。 ”

--8--

餘世存說——人可以在閱讀中安頓自己。

--9--

伏爾泰說——書讀的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但當你讀書而思考越多的時候,你就會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

-10--

羅曼·羅蘭說——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有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

-11--

楊瀾說——也許讀過的東西有一天會全部忘掉,但正是這個忘掉的過程,塑造了一個人的知識結構和舉止修養。

--12--

易中天說——書分兩種。一種是謀生的,一種是謀心的。讀謀生的書,那不叫讀書,可以叫學習,或者別的什麼。我說的讀書是養心、謀心。現在很多時髦的書都是養生書,實際上養生之道首在養心,心態不好不可能健康長壽。一天到晚氣哼哼的,晚上蒙著被子發微博罵人,這能健康長壽嗎?所以養生之道首在養心,養心之法莫如讀書。

有種生活方式叫堅持讀書,

讓讀書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大道之光

知恥而後勇。小時候喜歡抱著大部頭書一頭扎進去,連吃飯都顧不得。只可惜那時條件太差,連像樣的好書都找不到幾本。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我的成長環境,幾乎可以說是知識的荒漠,閱讀只是奢望。

每當看到形容有人“像海綿一樣飢渴地讀書學習”,心裡總是很酸,吃不到葡萄的那種,因為無我而言,太奢侈了。

長大後,憑著從小積累的知識能力,也算是事業小成,心裡卻空的厲害,感覺沒了底氣。心理明白,是因為書讀得少,腹中空空,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絕對是至理。所以,不斷地買書,學習心理學課程,拿了諮詢師證書。學習投資理財知識,學著規劃兜裡的的錢和自己家人的未來。又付費加入寫作課,重新學習閱讀方法,從最基礎的地方開始學習,雖然慢,勝在紮實。

日子因為充實而踏實,人生因為有意義變得有希望。雖然韶華不在,青春依然精彩綻放。

說說我對閱讀的理解和感受吧,也算是報答閱讀陪伴我度過的那些艱難甚至痛苦的時光,很多次感到絕望和無助的時候,都是讀書陪伴我站起來走下去的。

感覺書籍是一個載體吧,幾千年的智慧和文明,濃縮在薄薄一頁紙上,閱讀,其實是一種文化的傳承,畢竟,我們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遠眺與前行的。

一沙一世界,尤其對於我們普通人,總有能力和體力企及不到的世界,閱讀他人的智慧,既是捷徑,也是必然。

哲學思辨帶給我們智慧與美,思考與啟迪;文學作品帶我們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經歷這輩子永遠不可能經歷的深刻和精彩,就像我老師說的,在書裡活出了下輩子;科學書工具書總結前人經驗,授人以漁,為後人成功登頂繞開了太多彎路陷阱,知識得以傳承發展,文明不斷進步出新……還有很多門類,詩歌、戲劇、民俗、歷史等等,假使你可以靜下來去閱讀,會發現書籍海洋太大了,而一輩子太短,哪裡又有時間去無聊焦躁,精神萎靡呢?

心病還需心藥醫,生活越富足越應該開始閱讀,內心越空虛越應該與書為伴,當越來越多的人熱愛閱讀,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家庭,只會越來越有希望。


劉米粒兒1982

閱讀有什麼好處呢?每個人的觀點可能會不一樣,但是閱讀無非就是消遣、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我出生於中部地區,家裡小孩多。在大學以前除了課本是沒有讀過課外書的,上了大學之後才知道有圖書館,有那麼多沒見過的書,有那麼多不知道的知識。

老實說,大學的時候閱讀比較隨意,沒有想過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今天看到這麼書就看這本書,明天看到那麼書就看那本書,非常隨意。所以說,大學的時候雖然看的書不少,但是大多淺嘗輒止,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也沒有形成自己的能力。

工作之後,發現自己的能力不夠,又不好意思請教別人,同時很多同事的能力也不是很完善,尤其是思維方面。於是開始有目的地看書。這時候才真正走進閱讀的大門,開始以自己為中心來篩選書。

因為工作的緣故,我看了很多閱讀類和寫作類的書。從《實用性閱讀指南》我知道了原來讀書可以這樣的有效率,而不是看完之後還是大腦一片空白;看了《高效能閱讀》我才知道原來真的不喜歡的書可以不要讀,並且不需要有心理負擔;看了《溝通聖經》我知道了原來閱讀的方法是很多的,自己之所以讀的這麼慢這麼低效率是因為沒有掌握好的方法;看了《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我知道了了原來要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前面,不要和讀者玩藏貓貓······

當然除了能增加實實在在的能力之外,更多的是對思維的衝撞和改造。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認知突圍》裡看到的一句話:懶惰是因為認知不夠。

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懶惰就是懶惰,是因為意志力不夠。但是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其實是因為我的認知還不夠,還不能夠自己清晰地去分析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常常會堅持不下來,放縱自己。

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說過:“世界上任何書籍偶讀不能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一個人的閱讀史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心靈發育史。


2018年,看52本書,寫52本書評,成為更好的自己。關注“夢貓人讀書”,和你在路上!


夢貓人讀書

從古至今,讀書的理由沒有一萬條,都有一千條了。但是,我只認準一條:成為專才。對於新入職場的夥伴們,沒有哪個理由比這個更加迫在眉睫的了。


專才:就是在特寫領域具備深厚知識和專業技能,並且專注於該領域的工作者。簡單一點講,就算不是這個行業的NO.1,也是所在企業的專項NO.1。既然可以通過閱讀成為專才,那方法也是少不了。首先夥伴們根據個人技能的三個層次對照自己目前的位置:


第一種是“企業特殊技能”,為公司內部所重視,但在其他公司並不通用。這項技能可以通過向公司前輩學習,和讀公司內部資料而獲得。


第二種是“普遍技能”,在任何企業均須具備的基本能力。這項技能需要配合自己的經驗和專業知識。


第三種是“職業專業技能”,同一職業種類,則在其他公司也通用。這項技能不管你是去參加專業性知識培訓,還是自學,都是離不開閱讀。


有關成為“專才”的閱讀方法,順便推薦一個:

1、 首先確定主題

換句話說,就是你要確定學什麼技能,就去找有關這方面的書籍。


2、 書籍分配比例:70:20:10


3、 及時做筆記,讓書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真材實料。

要想成為專才,非一日能達。只要我們走在成為專才的路上,勤奮地學習,達到目標就指日可待了,互勉。


綜上所述的內容,我也是通過閱讀一本書——《高效能閱讀》——純方法的一本書,書中89條技巧,總有一條適合你。作者原尻淳一在一年內閱讀了百餘冊有關閱讀方面的書籍,從而寫了《高效能閱讀》這本書。因此,這也是一個將閱讀延續專才的真實案例。


圓眼小主

閱讀這件事吧,我是深有體會。


我工作的性質決定我每天需要接觸個體戶,他們來辦理××登記會涉及到填表。個體戶們靠勞動掙錢這無可厚非,但是這個群體普遍文化不高,根本看不懂表格裡文字的意思。除非你輔導ta填,不然ta能浪費好多份。(所以我每次都輔導啊,不然浪費不起A4紙啊)


按說他們也是在閱讀吧,但是很顯然這種只能算是“識字”,完全不能理解文字所要表達的意思。我們說閱讀一般具有3個目的:消遣、收集信息、獲得知識。但是這些人的閱讀水平,還遠遠未達底線。


我想起自己的閱讀經歷,覺得前半生都用在了消遣上。小的時候我就很喜歡讀書,常常借書買書,看小說雜誌。多閱讀的好處就是語文成績好,不管試卷上出什麼題,知道的不知道的蒙也能蒙對大半。閱讀多了,語感就好。寫作文從來不愁沒話講,只愁煞不住尾。為什麼?讀得多了自然有料唄。這個年紀的學生,自然應該以廣泛地閱讀來擴大詞彙量,拓展視野。


問題是這種閱讀的路子一直跟隨我到成年和中年,期間並沒有為我帶來思維上的飛躍。除了比別人多知道兩車“名人名言”“名人軼事”,在談話間能略有談資之外,對個人的成長其實並未有大的促進作用。(頂多算是陶冶情操吧)因為讀的多半是小說,一目十行容易,也不做摘抄,讀過也就忘了。所以這些所謂的“閱讀”終究只是消遣罷了。


這幾年知識付費流行,接觸了一些知識大咖。也終於開始認真讀一些方法論的書。其中最初震動到我的書,就是李笑來的《把時間當做朋友》(第三版)。這本書讓我體會到什麼是邏輯嚴密,什麼是認知。比如說,其中講到了一點:區分事實與評價,當時讓我猶如當頭棒喝。簡單概括一下,很多人談話分不清什麼是客觀事實,什麼是主觀評價,就會造成溝通不暢。比如我不小心打破一個杯子,我媽要是按照事實描述就該說:你這次打碎了杯子。主觀評價怎麼描述呢?會說:你總是這麼不小心!或是你總是打碎杯子!那我聽了會不生氣?我一年365天天天打碎嗎?!我還真是沒少和我媽吵。


當我明白這一點之後,我自己就分得清對方是主觀還是客觀了,奇妙的是,我不會被人家看似“不敬”的語言給激怒了,因為我知道了對方在哪個認知級別上,我反而頭腦更清醒了。這不是閱讀給我帶來的最大好處嗎?讀了,思考了,實踐了,生活都美好了呢。


艾米麗·狄金森說過一句話:“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然而陽光已使我荒涼,成為更新的荒涼。”


借用她的話,閱讀也能讓人產生新的荒涼,雖然這荒涼無不適感。胡適也說過: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與君共勉。


明明說書

不得不說,我認為書籍是人類社會或者說人類文明中一件最大的財富。

寫作者在書籍中創造了比真實社會豐富或者說美麗得多的世界。

但也並不就是說,書籍是脫離於真實世界的,只不過書籍更注重於靈性的東西。

有些人因為寂寞讀書,有些人因為實際需要讀書(比如一些實用的工具書);

而我是因為讀書帶給我的一種愉悅。

可能是因為它讓我對這個世界、對人性或對自身多了一些瞭解;

可能是因為我傾慕某些作者的才識而無從與其近距離交流,而書籍則給了我一個機會走近他,聽他講述自己的心路歷程,從而對自己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有所啟迪;

也可能是因為它解開了我一些困惑,讀書使我寧靜,使我遠離俗世的喧囂,同時引領我的靈性不斷提升。

雖然閱讀並不能代替一切,但閱讀確實是一項有益心靈卻又所費不多的愛好,可以說這是一種愛好,但其實更準確地,它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如宋朝詩人黃山谷所言: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誠然!


蘇菲貓之讀書追劇觀影

閱讀其實並不是一件在短期內就能快速獲取收益的事情,有時還挺耗費時間和精力的。在這個移動互聯普及的時代,閱讀變得越來越方便了,但是人們的閱讀興趣卻越來越淡了。我們獲取資訊的方式也越來越多,我們為什麼還要閱讀?

當年宋真宗趙恆大興文教,為了鼓勵天下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做了一首《勸學詩》,其中“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這些句子告訴人們讀書是獲取高官厚祿的一種有效途徑。這種說法雖然顯得非常功利,但是卻也道出了一些事實:閱讀是人們獲得生存技能的一種有效途徑。不可否認,我們從小到大很多的基礎文化知識、生存本領、專業技能都是通過閱讀從書中學到的,書是人類知識、經驗、智慧的集合,通過閱讀前人的精華,能夠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這是生存於世的大捷徑

,這便是閱讀的第一個重要的理由。

然而閱讀不僅僅是這樣的功利。培根曾經說過: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閱讀還是塑造人性格的重要手段。有句話說,想判斷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就去看看對方都閱讀了什麼書。這話是有些偏頗,但是也不無道理。還是借用培根先生的話:“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則使人善變”,閱讀的每一分鐘都是在對自己性格進行或顯或隱的影響,不斷的完善著自己的軟件設施。

總之,閱讀無論是功利的還是高雅的,總有一條適合你,讓你打開書去尋找那些古往今來的優秀思想去交流。


越讀者說書

從來沒有一個時期讓我這麼的熱愛閱讀,渴望知識。

1.閱讀的重要性。

從小我們就學習過很多的標語與名人名言,比如“書山有路勤為徑”、“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等,潛意識被告知讀書非常重要。

但那時候根本就不理解,體會不到其中的真意或是作者說這些話的背景,因為正處於懵懂時期,所有的時間都處在上學讀書中,也沒有步入社會去應對一些實際問題或思想桎梏。只因身在此山中。

後來畢業後參加了工作,離開了讀書的環境,才慢慢的體會到閱讀的重要性。閱讀給自己打開了不同的認知觀點,所以準確的講書籍是人類傳承知識的媒介,閱讀書籍是為了獲得人類分享的經驗和表達的思想及情懷。




2.兩代人對讀書的不同認識。

(1)在知識載體上,上一代人總是給我們強調讀書的重要性,因為他們那個年代沒有別的知識載體,只有書籍,所以他們那一代對書籍有深深的感情。他們習慣了紙媒書籍,並且知識的成型不在互聯網時代,導致他們對別的閱讀方式有所非議。

而現在的人閱讀的方式有很多了,不再是抱著一本紙媒的書籍,大多時候是通過網絡在屏幕上閱讀,即方便又豐富。

(2)在閱讀內容上,上一代人都是閱讀完一本書籍之後再閱讀另一本,並且讀的內容往往都是經典書籍,書中的道理很多需要自己去參透。而現在年輕人閱讀碎片化的知識更加頻繁,並且現在的知識和道理被解讀後更加通俗易懂,也趨向於快消品和世俗化。現在還有一種很重要的方式,就是聽書,聽知識文章,現在有很多的fm,筆者用的也是非常多。

3.我們應該如何讀書。

(1)找書,我的經驗是這樣的,首先自我分析,對哪一方面的知識感興趣,然後搜一下暢銷書分類排行榜,找到某本書後瀏覽一下它的簡介。其次方法就是名人的推薦,再就是逛書店或書攤。如果是喜歡網絡閱讀的,那很簡單了,安裝很多寫文章的app,然後關注自己喜歡的內容。

(2)態度,閱讀的態度有兩種:一是學習其中的知識道理,深刻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二是通過閱讀作者的一些觀點進而引起自己的思考,這樣文章的內容就像是藥引子一樣。

(3)整理,讀了很多文章或書籍後,就應該慢慢整理出自己的讀書心得和方向,不在過於的追求大多,而是追求精整。



4.讀書工具及讀書框架

(1)現在讀書的工具有很多,大家可以網上搜一下。(2)安裝在手機上的app也有很多文章分享。(3)聽書fm也有好幾種,這個也很方便。

對掌握的信息分類整理,現在很多筆記app都有一鍵導入功能,一旦形成自己的讀書框架或思路後,就可以有意識的在這個框架裡填充知識。


教育界的掃地僧

可以說閱讀是告別矇昧,獲取文化知識,走向現代化,創造美好未來的最有效的途徑與方式了。人類做出這個明智的選擇,走上這條偉大的道路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雖然每一個時代的思想、觀念、認識都不盡相同,有分歧,有爭議,有探討。但大方向是一致的,從來就沒有改變過。

閱讀認識生活,改變生活;閱讀認識人生,改變人生;閱讀認識世界,改變世界;閱讀啟迪思維,改變思維,閱讀創造價值!閱讀塑造靈魂!

只要是上過學的人都會有一個共識,從我們上小學的第一天開始,我們漫長的閱讀生涯就拉開了帷幕。並一直持續下去,伴隨著我們的一生,直至生命的終點!

如果沒有閱讀,你的頭腦裡空空如也。只有一腦袋的漿糊,一腦袋的矇昧,一腦袋的混沌。你眼前的世界也是如此。沒有色彩,沒有生機,沒有趣味,沒有內容,沒有知識,沒有神奇,沒有魅力。那麼這個世界對於你就沒有什麼意義了。你活在這個世界上也沒有任何意義了!因為你就是一具行屍走肉!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