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壩黃葛樹下的故事會,擺了一甲子山城龍門陣

初夏的重慶,溫潤涼爽,沙坪壩三峽廣場步行街上人來人往。

週五的步行街,人相比平常總是顯得更多一些,忙碌了一個星期的人們,在這個時候選擇出來會友、休閒。忽然聽得黃葛樹下的說書人,那上下兩片嘴皮不停地翻飛起來。聲音傳來,那幾百年開外的故事,在這高科技超速發達的時代,竟然顯得如此耐人尋味。

駐足觀看、聽得津津有味,然後拍掌叫好……

沙坪壩黃葛樹下的故事會,擺了一甲子山城龍門陣

沙區黃葛樹下龍門陣時光如白駒過隙,黃葛樹下的龍門陣,就這樣一擺就是六十年。有人說,是因為故事讓沙坪壩的這棵黃葛樹顯得特別有文藝氣息,也有人說,因為有了這棵黃葛樹才讓這故事變得有味道,才能聚合起如此高的人氣。

今年,是沙坪壩區“黃葛樹下龍門陣”開講第60週年,故事與黃葛樹還將繼續攜手,演繹今後的歲月人生。

沙坪壩黃葛樹下的故事會,擺了一甲子山城龍門陣

老藝術家曾令第在黃葛樹下龍門陣表演

民間藝人的說書情結

要讓喜歡故事的人都聽得到故事

時光回到1958年,當時,四川巴縣的說書藝人程梓賢舉家搬到了小龍坎,這裡的文化氛圍深深地吸引了他。那時的說書藝人要去茶館說書,須到文化館開個證明,證明自己的身份。文化館的館長鬍元臣早些年就非常賞識程老先生的口技,在為其開了身份證明以後,心裡面下定決心,要讓這位四方說書的藝人在沙坪壩多說幾場,讓更多的人都聽到他說的故事。帶著身份證明,程梓賢從磁器口文化站講到了楊叉灣文化站,一站又一站,聽他說書的人摩肩接踵,場面蔚為壯觀。

沙坪壩黃葛樹下的故事會,擺了一甲子山城龍門陣

已故老藝術家程梓賢是廣場故事會最早講述人之一

時間來到這年底,胡元臣終於圓夢了。程梓賢要去沙坪壩的幼兒園給小朋友講故事,傳統的《熊嘎婆》、《狼來了》、《乖寶寶》從這位老說書藝人的口裡講出來比爺爺奶奶講出來給孩子們的震撼大得多。從那以後,孩子們聽故事上了癮,大人也愛聽,通過這位專業說書人之口,故事就這樣口口相傳開來。就這樣,大樹下的故事會開講了,這位民間藝人還有些說書的情結,那就是要讓喜歡故事的人都聽得到故事的聲音。

愛聽故事成為專業說書人

曾經有三千多人聽他講故事

“話說,從前有個糊塗縣官,他為人父母官……”差不多60年的光陰過去了,曾令弟依舊記得自己在初中的時候參加重慶市首屆工人調演講的《糊塗縣官》這個故事。說起這個故事來,那兩眼炯炯有神,嘴皮子上下翻飛,就好像故事已經深深地嵌入到他的骨髓他的內心。

沙坪壩黃葛樹下的故事會,擺了一甲子山城龍門陣

老藝術家曾令第從1961年走上廣場故事會起,至今一直都活躍和關心此舞臺。1961年,還是重慶特種電機廠工人的曾令弟因為人生的一個遺憾與讀高中失之交臂,但這個倔強的小夥子卻不服命運的安排,因為中學就愛好講故事,這一特長被當時沙區總工會的張宗善和沙區文化館的雷宗榮館長髮現,並作為一棵苗子精心培養起來。

“那會兒這裡還有個影劇院,黃葛樹就在影劇院大門旁邊,我們的週末,就是在影劇院大門口給聽眾講故事。”第一次站上這個群眾的舞臺,身後的黃葛樹還沒有如今這般枝繁葉茂,但很多住在周圍的居民,每到週末,就會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來。

沙坪壩黃葛樹下的故事會,擺了一甲子山城龍門陣

沙坪壩黃葛樹下的故事會,擺了一甲子山城龍門陣

每到週末沙區黃葛樹下龍門陣就會聚集上千市民駐足觀看

“當時臺下烏泱泱的三千來人,全部都是來聽故事的。”最後故事在一陣陣雷鳴般的掌聲中結束,曾令弟也在聽眾的掌聲和建議中慢慢地成長為一代曲藝家,也收穫了不少的弟子。

從愛聽到愛說

黃葛樹的韶華歲月見證這群人的成長蛻變

無傳承則無創新。說書也一樣,當臺上的說書人一個個故事講出來的時候,臺下渴望拜師的人也絡繹不絕。

沙坪壩黃葛樹下的故事會,擺了一甲子山城龍門陣

重慶市曲協主席魯廣峰也是沙坪壩黃葛樹龍門陣的故事員

重慶市群眾藝術館副館長,研究館員,重慶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魯廣峰,當年也是這樣一位愛聽書的年輕人。大學畢業後留在重慶工作的他,每個週末都很喜歡到沙坪壩聽故事,故事裡的戎馬生涯就如同他在書中看到的人物,一個個地都鮮活了起來,聽到高興的時候,還會情不自禁地拍掌叫好。後來,魯廣峰開始嘗試著創作,寫出了包括《智鬥海洛因》、《南山血案》等膾炙人口的故事。

沙坪壩黃葛樹下的故事會,擺了一甲子山城龍門陣

從沙坪壩黃葛樹龍門陣走出來的笑星凌淋,深受市民喜愛。

而以“劉衛東”這個身份被大家廣泛知曉的凌淋更是以能說會道、貼近群眾的演技,被認可。回想當初走上這個舞臺,曾令弟也很感慨:只要有興趣,什麼事情都是可以做好的。據瞭解,酷愛故事的凌淋以前總喜歡跑到黃葛樹下聽龍門陣,“那一撥包括凌淋、吳文等,現在都已形成獨具特色的表演風格,把我們巴渝地域的曲藝形式帶到了更大更廣闊的平臺上。”

沙區文化館黨支部書記查婷說,根據統計,從1958年開始到今天,在沙坪壩區的這棵黃葛樹下,講過的故事已經超過4000餘場,專題宣傳故事1000餘場次,講演故事5000多個,吸引觀眾超過400萬人次。

沙坪壩黃葛樹下的故事會,擺了一甲子山城龍門陣

當年故事會培養出的老中青少故事員

60年來,“黃葛樹下龍門陣”擁有了100餘人的專業故事演員隊伍和“爆裂種子藝術團”。其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也有風華正茂的青年演員,還有稚氣未脫的少兒演員,極大程度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生活。

老人臨終前想聽故事

曾令弟將故事會搬到靈堂

故事就是人生,人生才是故事的載體。

有這樣一位聽眾,讓人感慨故事的魅力,也一直記掛著他。2018年春節的一個週五,一位名叫盧明高的老人坐著輪椅,在女兒的推送下來到黃葛樹下龍門陣前,認認真真地聽起故事來。長期的生病已經讓盧老爺子的耳朵聽力有些下降,但他依然努力地聽著、看著,感覺自己聽明白的時候,臉上還會露出難得的笑容。

看到這位特殊的聽眾,曾令弟在講完故事後迅速來到臺下,“老人家,你喜歡聽故事嗎?”一來二去才明白了,盧老爺子已經是癌症晚期,在醫生要求家人滿足老人心願時,老人提出來想要去聽黃葛樹下講故事,“我爸爸來聽故事,精神都好多了。”

連續聽了幾個星期,後來老人的身體已經不能外出了,得知老人的身體狀況後,包括“黃葛樹下龍門陣”的四位故事員決定把講故事的地點搬到病房,讓老人在病房裡開開心心。

沙坪壩黃葛樹下的故事會,擺了一甲子山城龍門陣

故事員在病床前為患者講故事

終於,大家等來了一個不願意聽到的電話,盧老爺子女兒告訴大家,老人離世了。曾令弟說,自己的心突然“咯噔”了一下,電話打過去問了才知道,老人已經走了,走之前還在遺憾著自己沒能再去聽故事……電話掛掉,曾令弟的心情卻不能平復,一場故事陪伴著春去秋來,也陪伴著別人的春秋冬夏,“我能不能再靈堂給他再講一次故事呢?”有了這個念頭,再和老人的女兒溝通好後,這場地址在靈堂的故事會就這樣上演了,為的是一個也許再也聽不到故事的老人,安慰他愛聽故事的心,安慰他的在天之靈。

60載黃葛樹下龍門陣

演繹重慶民間文化的各路進程

60年一個甲子,“黃葛樹下龍門陣”的故事,還在這棵“風華正茂”的黃葛樹下繼續演繹著它的美。回憶故事經歷的一切,查婷說,改了好幾次名字。1958年,故事剛剛開講的時候,被稱作“壩壩故事”,那時的聽眾以周圍的小朋友和居民為主,因為講故事地方在影劇院門口,是一塊大壩子,所以名字聽起來很貼切。

沙坪壩黃葛樹下的故事會,擺了一甲子山城龍門陣

早期的廣場故事會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觀看,成了沙區週末一道亮麗的文化娛樂風景線。

1970年,更名為“廣場故事”,這片廣場也成為沙坪壩區文化引以自豪的傳承之地。1992年,因為故事在週末講述的原因,更名“星期天故事會”。1993年,正式定名為“黃葛樹下龍門陣”並叫到今天。如今,品牌欄目“少兒故事會”等更是吸引了很多青少年的參與,講故事的人已經從老人延伸到了小孩,並得到了良好的傳承。

緣何黃葛樹會孕育故事文化?

這是天時地利人和送給重慶的財富

一棵黃葛樹如何能與故事結緣60年,在西南大學教師、作家、詩人鄭勁松看來,這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他也對黃葛樹也有很深的情感,這棵位於沙坪壩的黃葛樹更是久聞其名。

“重慶夏天熱,過去沒得空調,大樹底下好乘涼,所以每逢茶餘飯後,總會有很多人來到黃葛樹下乘涼、閒話家常。”這樣聽慣了人間百態的黃葛樹,彷彿也跟我們合為一體,成為這個家庭不可分割的部分。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盛夏時節也有很多人喜歡到黃葛樹去乘涼,他們有的是陌生人,坐在一起就成為了閒話家常的朋友,有的是親人,坐在這裡歇腳,看看人來人往的沙坪壩,感受生活帶來的變化。”鄭勁松說,這樣的黃葛樹無形之中給大家撐開陰涼的傘,為人們送來些許清涼。

鄭勁松回憶,黃葛樹紮根泥土的精神,恰好與重慶人堅忍不拔的品質相吻合。只有人與自然的充分結合,才能形成這樣人與樹的和諧共存,如今,主城區的黃葛樹也很多,這說明這樣落地生根的植物與重慶就是和諧共生的,鄭勁松表示,黃葛樹孕育出故事文化,恰好是天時地利人和送給重慶的巨大財富。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蕭瀟 文 冉文 圖 部分圖片由沙坪壩區文化館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