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發現|大良城 宋蒙拼死爭奪17年

邱秋 文/圖

關於大良城

大良城又名大良坪,離廣安主城約40公里,與重慶合川的釣魚城齊名。古時因其四周岩石陡峭,周圍數千丈,高數百丈,寨形如蓮瓣,故名蓮花山。

宋端平二年(1235),廣安軍治響應四川制置宣撫史餘玠為抵禦蒙軍將軍治地遷至山寨佔據制高點的號召而修建。城的四周有護衛的小城和寨堡,東有大巖寨、曾家寨,南有太平寨,西有雙魚城,北有號稱“一峰插天”的小良城,小良城可以監視並鉗守渠江,為大良城的天然屏障。從西、從北,大良城可控制渠江水路,從北、從南可控制廣安通向大竹的陸路,是進可攻、退可守的要塞之地。僅在1258年至1275年短短的17年裡,此地曾在宋蒙兩軍之間拼死爭奪,幾番輪迴,最後陷入元軍之手。此後至民國的700餘年間,這裡又上演了無數次戰爭。

四川发现|大良城 宋蒙拼死争夺17年

大良城西門灣外是一條較為狹窄的石頭路,人稱走馬樑子。走馬樑子路寬不足十米,是由一道石頭山樑整體開鑿而成。路的兩側是幾十米深的絕壁,人行其上,如有恐高症的話還真有些害怕。沿著這路前行可以看見前面的一座山丘,狀似地堡,人稱狀元墳(也稱夫子墳)。到底這墳是葬的那位狀元,是否確有其事,當地百姓沒能給我一個確切的回答。

這座城寨曾經喧囂過,但這喧囂只有短短三十年。

這座城寨又是寂寞的,而這寂寞一來就是八百年。

一個春陽高照的日子,我緩步行走在一片寂靜的城寨上,想找尋到當年古戰場上的喧囂。然而,那喧囂早隨幾百年的風雨飄散而去,留下的是平和,是靜謐,即使有一點聲音,那也是茅屋瓦舍裡的雞犬之聲,是大黃葛樹下眼神渾濁的老人拉家常時的緩緩細語,是寨上人們望著我這陌生來客時詫異的目光。而這靜謐留給我的則是一位訪古者的遺憾。

這座城寨就是位於廣安市前鋒區境內的大良城,一座曾經在南宋王朝統治者眼中充滿期冀,一座在蒙古鐵騎指揮者手下不知被重重指點了多少次的城寨,一座被人們稱為能與合川釣魚城齊名的川東抗蒙歷史名寨。

四川发现|大良城 宋蒙拼死争夺17年

大良城塘堰,堤壩是用上好的大青條石砌築。當年大良城軍民飲用和灌溉的主要水源即來自於此。

軍事要塞

一控渠江二鉗陸路

有人說,大良城始築於唐代,目前沒有確切依據,但建立於宋代,興盛於南宋末年是不爭的事實。

今天的大良城,古戰場風貌已消失殆盡,站在山下,遠眺橫亙於千丘萬壑間的寨城,氣勢還是那樣雄偉:懸崖依舊陡峭,山壁令人膽寒。如果圍繞山崖轉一圈,確實還能讓人想象到冷兵器時代此處易守難攻的險要。一條蜿蜒的鄉村公路可以讓汽車輕鬆地登上城寨。公路貫穿山寨,把寨上的小東門與東門連接了起來。

大良城,古名大良平,這裡的“平”字與“坪”相通。寨上除西門灣地勢稍低外,其餘地勢可算平緩,沒有大的起伏。當地百姓將全寨分為九塝、十三溝、二十四個攔埡丘,據說全寨還有六道山樑,諸如碑樑子、黃葛樑子、廟樑子、磚樑子、走馬樑子等。

大良城又名蓮花山,系因此寨山形如盛開之蓮花。資料記載,大良城海拔429米,相對高度為100米。對大良城較早描繪的有《方輿紀要》,書中稱此地:“石巖四絕,天然險固”。民國版《廣安州新志》中的“巖險志”稱其“山勢奇峻,周圍數千丈,高數百丈”,乃“石壁四絕之地”,因而“地控川東之西,與釣魚城為形勢之要。”確實,大良城四周多為高約10餘米的懸崖峭壁,當年只有山丘之間的幾條小道可以進入城寨。西北兩面可控渠江,東南兩面可制約廣安與大竹之間的陸路交通,因而是一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要塞。

大良城有多大?有人曾對山寨的周長做過實地測量,繞城一圈整整有四公里,可見山寨是很大的。山寨大,城牆規模自然也不小。宋朝末年築城後,大良城城牆曾幾經修繕,主要集中在清嘉慶年間、咸豐五年和民國四年。然而多年來,這些石頭壘築的城牆已難看到。當地村民說,當年城牆上的石頭要麼被農民撬去砌了房屋,修了豬圈,要麼就是抬去修了渠道水塘。

站在大良城上,環顧四野,渠江從城寨很遠的西北和西南靜靜流過。與合川釣魚城不同的是,釣魚城下就是嘉陵江,山崖前就是水軍碼頭,而大良城與渠江卻相距六七公里之遙。大良城四面有許多小山寨、小山包。東面有大巖寨、曾家寨,離東門不遠處有一兀然聳峙的獨立山丘,與大良城相對而立,當地人稱之為“對山”;大良城的南邊,是太平寨和石谷寨;西邊是雙魚城。為何叫雙魚城?寨上沒人能說出其因。古志上卻有說法:“雙魚城,州東五十四里,以石似雙魚形名。下即梭羅溪。”寨的北面,是著名的小良城。

四川发现|大良城 宋蒙拼死争夺17年

大良城,古名大良平,,又名蓮花山,系因此寨山形如盛開之蓮花。當來到北門往南看去,只見綿延的山崖之石如蓮花般一瓣一瓣依次排列,恰如觀音所坐的蓮臺寶座形狀

民國風雲

鄭啟和曾在此建兵工廠

這樣一個高聳的山寨,水源相當豐富,有塘堰十來口,水井十九口,其中的一口最大堰塘面積約10餘畝,堤壩是用上好的大青條石砌築,堅固無比。當年大良城軍民飲用和灌溉的主要水源即來自於此。至今,它還是大良城上百姓主要採水地。除了塘堰,這裡的山泉也很豐富。在小北門和東門各有一股山泉水,小北門的泉水每小時可以接20挑,相當於一噸水,東門的泉水可接10挑。

正因大良城山勢險峻,地處要衝,耕地較多,水源充足,所以才有了餘玠將其作為廣安軍治所在、使之成為當年抗元重要據點的決策。

站在城寨最高處的黃葛樹樑子,全寨一覽無餘。昔日蜿蜒曲折的城牆已經沒有了,有的只是零散分佈於寨上的座座不成規模的民居,還有生長於四野的黃葛樹。一些空地裡,老百姓正操作著耕土機在整理土地。“突突突”的馬達聲打破了城寨的寂靜。沿著寨上往東門去的小公路,來到了一條小街,當地人稱之為新街。主要是用當地盛產的青砂石鋪就而成。街道不寬,房子多為典型的川東民居風格,青瓦房屋,臨街一色木板鋪面,也還古樸。

寨上人說,這裡當年很熱鬧,八個生產隊,八百多人,是大良公社(後改為鄉)所在地。供銷社、學校、商鋪一應俱全。後來這裡取消了鄉的建制,加之公路修通,寨上便清靜起來。離新街不遠有一個大石壩,俗稱磚房樑子。稱其為磚房樑子是因為這裡當年有一磚砌的四合院。相對獨立,一樓一底。

據說這磚房小院是當年地方武裝首領鄭啟和在大良城居住的地點。鄭啟和,同盟會會員、廣安代市人。上世紀20年代軍閥混戰時曾隨熊克武征戰,官居師長,後離開軍界到上海辦廠。“九一八”事變後,鄭啟和回廣安搞實業救國。在天池打鑼灣一帶興辦紙廠、硫磺廠、煤礦。同時在木耳灣、大良城等處建有三處兵工廠。並以大良城為據點,組建了一支擁有近千餘支步槍、人數上萬的私人武裝。

鄭啟和在這一帶殺富濟貧,佔山為王。其勢力範圍內,禁捐稅,禁大煙,抗丁抗糧。鄭啟和的行為自然引起國民黨政府的關注與不滿,1941年夏天,國民黨軍隊和地方武裝計約4萬餘人對其圍剿,鄭啟和兵敗,急火攻心,雙目失明,被圍困於離大良城不遠的梭羅鄉辛家石壩蕭家大田,飲彈自殺。

由於年久失修,房屋已十分破敗。當地村民說,這院子有幾堵牆壁很特別,裡面為夾層結構,寬度可容一人在裡面躲藏或側身行走。這樣設計的目的主要是基於當時社會動盪的局勢,用作房主人臨時藏匿。

四川发现|大良城 宋蒙拼死争夺17年

大良城大北門內景

重要遺存

明萬曆《禁童婚示諭碑》

1983年,四川大學著名歷史學家胡昭曦曾到大良城考察,確定城門十二座,包括東門、小東門、南門(內外兩道)、小南門、西門(內外左右四道)、小西門、北門(內外兩道)、小北門。在村民的帶領下,沿著新街來到東門。當年的東門是一道拱形石門,寨門前一條石梯通往山下,多少年來人們就是在這梯路上來來往往。遺憾的是原本保存很好的東門也在近年因修建進寨的公路而被拆掉,只剩下門上那棵黃葛樹還在風中孤零零地站著。

東門據說是大良城所有城門中最為壯觀雄偉的一座,左右兩側是刀削斧劈般的石壁。如果站在東門關前,真會生出一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概。東門的左側石壁上,殘留有一些摩崖文字,難以辨認。不過在《廣安州新志》的《金石》卷內還有記載:“大良城東石刻:‘雲根’一行,‘寒冽’一行,高各數尺許。絕壁上刻‘雲根寒冽’四大字,款題‘明嘉靖壬子歲,安城伍思韶書。’下有清泉自石罅流出,雖歲旱不竭,又花園王德完舊宅亦有此四字。”伍思韶為何人?江西人氏,明朝嘉靖年間任廣安州知州。

另一處石刻為《大良城東門石記》,古志稱:“殘字高八尺,廣六尺,字正字,徑一寸半,約十餘行,殘缺十之九。當在景定初……案《元史》,中統三年蒲總管已移夔東路。”胡昭曦教授判斷這就是那塊《大良城東門石記》。

最讓我驚喜的是,在這裡找到了那塊著名的石刻明萬曆《禁童婚示諭碑》,這碑現存於東門右側不遠處的石壁底部,碑的旁邊不久前被人建起了一個倚靠巖壁用水泥造成的極簡陋的神龕,外邊還用紅色的瓷磚裝飾,這碑剛好就被神龕所遮掩。攏開石壁底部的雜草,石碑真容湧現。雖已風化不少,但不少字跡清晰可辨,回家對照資料整理如下:“都察院示諭軍民人等知悉:今後男婚須年至十五六歲以上方許迎娶,違者父兄重責枷號,地方不呈官者一同枷責。萬曆九年十一月吉分巡道刻石,守禦所奉鐫。”

據胡昭曦教授介紹,“類似這樣的示諭碑文,在四川省其他地方也有發現,說明當時對童婚問題的重視和嚴厲禁止。” 這證明了明太祖洪武年間頒佈的男十六,女十四方可婚配的法令。當年將此法令刻於石壁之上,正是一種長期的普法宣傳。

四川发现|大良城 宋蒙拼死争夺17年

小西門附近的張口石

北門險要

設兩道寨門防禦入侵

東門右側,是一段峭壁。在離門大約兩百米處的石壁上,有一處危巖凹了進去,離巖頂約幾米處,一根長約三四米、寬窄約一米的石條橫擱在凹岩石壁兩端,就象一道石橋飛架於此。當地人說,這就是有名的“神仙橋”(也叫仙人橋)。站在巖下仔細打量,這橋確實很險,如非武藝高強之人真是難以飛身上橋。

看罷東門去北門,路上要經過小北門,此門現已被雜草所掩蓋,從它旁邊路過,幾乎難以發現。小北門城門不大,保存還較完整,但石梯很陡峭狹窄。虎嘯城上的插門,也是剛能容下一個人的陡峭通道,和小北門十分接近。

過了小北門,前面不遠就是北門了,這是大良城一道較險要的城門,站在這裡可以清楚地看見對面的小良城。北寨門並不寬闊,是由兩道圓拱形制式城門構築而成,兩門的拱頂之間未曾封閉,猶如留有一個大大的天窗。人立其間,舉頭上望,藍天白雲就在眼前。寨門為何要設計成這樣裡外兩道呢?難道是考慮第一道寨門被攻破,還可憑藉第二道寨門防守嗎?這兩道寨門之間的上方設計成天窗式,是否是讓寨城上的守軍能夠從上往下對已經突破第一道城門的敵軍居高臨下進行攻擊,置其於死地?把進攻者放入一個狹小的空間打擊,在冷兵器時代這是很有效的防禦辦法。

一條原始的石板路沿著陡峭的城牆根向山下蜿蜒而去,與下面深深的峽谷相連接。和東門外相對平緩的地勢相比,這北門之外不是很容易集結兵力,即使集結,陡峭的地形也難以讓兵力有效展開突擊,甚至進攻者即使用火炮攻打,也不易直接瞄準北門轟擊。

沿著山崖繼續前行,來到大良城著名的景點“張口石”。這個“張”字,當地人念“zha”,意即“開裂”、“分開”。村民說,這張口石很奇特,它的上半段自然地與山崖分離,遠處看去猶如一根獨立的石筍。張口石上有一小坑,常年積水,人稱“一碗水”。即使天旱之時,周圍的土地開裂,植物乾枯,而它的坑內卻始終有水,從不幹涸。張口石的另一奇特在於,如果站在北面的寨城下來看這座山石,巨石就是一個側面的人頭像:有頭髮、額頭、眼睛、鼻子、嘴巴、下顎,其形態之逼真,令觀者無不為之撫掌叫絕。

四川发现|大良城 宋蒙拼死争夺17年

大良城上的老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