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市「最美教師」鄒向宇:爲農村孩子撐起一片晴朗的天

他曾是一個農民,做過代課教師、當過校長,輾轉於14所學校,在鄉村教育的這片沃土默默堅守了35年;

他寫了數萬字的家訪記錄、幾十萬字的教學反思,先後編寫出5本校本教材;

他為了一個承諾,把省下來的錢給孩子們買課外書,這一堅持就是十五年;

他叫鄒向宇,大豐市萬盈小學一名樸實的教師。

鹽城市“最美教師”鄒向宇:為農村孩子撐起一片晴朗的天

1983年的春天,連續兩年高考名落孫山、回家務農三年的鄒向宇,通過了當年縣教育局組織的合同代課教師招聘考試.面對家人的反對,他毅然打點行囊,去了一個偏僻鄉鎮,當了一名“孩子王”.

從初為人師到五十天命,鄒向宇老師自始自終堅守在鄉村學校.農村學校條件簡陋,生活艱苦.白天,他緊張地為學生授課;晚上,就在燈光下潛心苦讀.他用油印機土印課外資料,自制出許多教學用具,他還學會了縫紉.在他的辦公桌抽屜裡總是備有一個針線包,哪個學生的衣服破了、紐扣掉了,第一個想起的一定是鄒老師.

最難忘的是他擔任洋岸教學點負責人那段“校長兼教工,燒飯代打鐘”的歲月,為了解決路遠學生午餐問題,他與張老師一起當上了義務“炊事員”和免費“接送員”.一次,他騎著車運了一袋子米和菜返回學校,雨天路滑,他摔倒在地,腿磕破了,腳也扭傷了,他硬是一瘸一拐地推著車走到學校.孩子們吃上了可口的飯菜,他卻疼得說不話來.

數萬字家訪記錄 學生裝在了心裡

鄒向宇的案頭寫著這樣一句話:“名利隨風逝,淡泊自在心;愛心育桃李,唯我平生志.”幾十年來,他走遍了任教的十二個村落的溝溝坎坎,走訪了上千戶家庭,撰寫了數萬字的家訪記錄.班級裡貧困生、留守兒童有幾個?父母是誰?他銘記於心.孩子們的生日、學習情況、家庭狀況也都歷歷在目.他為數對即將破碎的家庭說和,使他們重歸於好;他為十多名行將輟學的學生解決生活困難,讓他們重返課堂;他為近百名留守兒童當“代理家長”,讓他們感受親情.

鄒老師班上的學生彤彤患有嚴重的哮喘病,天氣一冷就咳嗽不止,不能到校上課.鄒老師堅持每週三次上門輔導.當年臘月,臨近期末,大雪封路,鄒老師冒著寒風去為她補課.當彤彤的爺爺打開屋門看到雪人一樣的鄒老師時,感動得老淚縱橫.

2008年,鄒老師任教六年級.活潑的張傑禹說起鄒老師教他一年級時,答應給學生做臘八粥的事.鄒老師一臉茫然.“不信你問班長瀋海慧,”他指著旁邊一名女生說.瀋海慧連連點頭,鄒老師笑了.一轉眼就到了臘月初七,這一天,鄒老師去街上買來小米、紅豆、蓮子、桂圓……第二天一早,煮了一大鍋,盛了滿滿兩保溫桶的臘八粥.當鄒老師提著熱乎乎、香味四溢的臘八粥出現在班級門口時,張傑禹驚訝地站立起來,孩子們都傻了眼,然後是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

一個承諾 他堅守了十五年

2003年秋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展開。此時鄒向宇正在一所教學點任負責人,他圍繞“拓展農村學生閱讀量”和“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以寫實為主”兩個主題進行研究,向每一位學生和老師普及“多讀書”的道理。

農村孩子買不起書,他就自己挑選文章,油印出來發給學生閱讀。當時他每月的工資並不多,但有一大半都花在了買書的支出上。“孩子們視野很窄,課外生活也單調,這種情況下,讀書就更加重要。”每到一處教學點,他都倡導舉辦讀書節,定期舉行讀書比賽。“讀書比賽優勝的同學,都能收到一本課外書。”這是他對孩子們的莊重承諾,從2003年堅持至今,他花費數千元自費買書,送給500多名孩子。當年洋岸教學點畢業的學生王冬平後來考上中國人民大學,如今在德國工作,她至今仍收藏著一本鄒向遠送給她的《史記》,“當年家裡窮,根本想不到買課外書,正是鄒老師鼓勵我志存高遠,不懈追求,才讓我樹立信心,確立了人生的方向。”

他先後編寫了《求知橋》《銀土地》《萬花筒》《七色花》《家鄉的鹽墾》5本校本教材,豐富了學生的課外閱讀;他倡導的課外閱讀考級得到了鹽城教科院的充分肯定,並在全市課外閱讀推進會上交流發言,獲得好評。

不僅勸孩子們多讀書,鄒向宇也是這麼要求自己的。“不能因為自己文化水平低,業務能力差而耽誤了農家子弟。”原本只有高中學歷的他,先後自學取得了中師和大專文憑。2003年他報名參加了本科社會自學考試,斷斷續續,歷時10年學完全部課程。2013年10月22日,他49歲生日那天,捧著剛收到的本科畢業證書,看著證書上“南京師範大學”幾個字,淚水奪眶而出……

“要讓孩子熟悉莊稼地,熱愛勞動”

對農村教學,鄒向宇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他認為,農村學校與城裡學校不同,一定不能讓孩子們忘本,要樸素,要熱愛勞動。“很多人說,現在的農二代都不認識莊稼了,這在我們這裡,是不存在的。”

在萬盈小學,特色“農耕體驗區”里長滿了各種莊稼,這裡也是孩子們經常光顧的地方。“大家看,這裡長了哪些農作物?”鄒向宇問六(1)班的學生們。大家紛紛舉手,“這是辣椒,那是玉米架上長的豇豆,遠處是絲瓜和黃豆。”學生單玉薇說。鄒向宇笑了,“這可難不倒孩子們,在我們這所農村小學,我們堅持讓學生熟悉莊稼,體驗農活,認識農具,讓大家不忘本,在勞動中體驗快樂。”

“每週,我們都有專門的勞動課,讓孩子們在學校操場旁的這塊田裡澆水、捉蟲,甚至施肥等,我們到農戶家購買了碓臼、石磨、轆軸等過去的農具,讓大家熟悉過去的勞動過程是怎樣的艱辛。”鄒向宇說,這樣的勞動體驗,提高了孩子們的吃苦耐勞意識,也磨鍊了他們的毅力,這樣的勞動樂趣是城裡孩子體會不到的。 (來源:鹽阜大眾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