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最美教师”邹向宇:为农村孩子撑起一片晴朗的天

他曾是一个农民,做过代课教师、当过校长,辗转于14所学校,在乡村教育的这片沃土默默坚守了35年;

他写了数万字的家访记录、几十万字的教学反思,先后编写出5本校本教材;

他为了一个承诺,把省下来的钱给孩子们买课外书,这一坚持就是十五年;

他叫邹向宇,大丰市万盈小学一名朴实的教师。

盐城市“最美教师”邹向宇:为农村孩子撑起一片晴朗的天

1983年的春天,连续两年高考名落孙山、回家务农三年的邹向宇,通过了当年县教育局组织的合同代课教师招聘考试.面对家人的反对,他毅然打点行囊,去了一个偏僻乡镇,当了一名“孩子王”.

从初为人师到五十天命,邹向宇老师自始自终坚守在乡村学校.农村学校条件简陋,生活艰苦.白天,他紧张地为学生授课;晚上,就在灯光下潜心苦读.他用油印机土印课外资料,自制出许多教学用具,他还学会了缝纫.在他的办公桌抽屉里总是备有一个针线包,哪个学生的衣服破了、纽扣掉了,第一个想起的一定是邹老师.

最难忘的是他担任洋岸教学点负责人那段“校长兼教工,烧饭代打钟”的岁月,为了解决路远学生午餐问题,他与张老师一起当上了义务“炊事员”和免费“接送员”.一次,他骑着车运了一袋子米和菜返回学校,雨天路滑,他摔倒在地,腿磕破了,脚也扭伤了,他硬是一瘸一拐地推着车走到学校.孩子们吃上了可口的饭菜,他却疼得说不话来.

数万字家访记录 学生装在了心里

邹向宇的案头写着这样一句话:“名利随风逝,淡泊自在心;爱心育桃李,唯我平生志.”几十年来,他走遍了任教的十二个村落的沟沟坎坎,走访了上千户家庭,撰写了数万字的家访记录.班级里贫困生、留守儿童有几个?父母是谁?他铭记于心.孩子们的生日、学习情况、家庭状况也都历历在目.他为数对即将破碎的家庭说和,使他们重归于好;他为十多名行将辍学的学生解决生活困难,让他们重返课堂;他为近百名留守儿童当“代理家长”,让他们感受亲情.

邹老师班上的学生彤彤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天气一冷就咳嗽不止,不能到校上课.邹老师坚持每周三次上门辅导.当年腊月,临近期末,大雪封路,邹老师冒着寒风去为她补课.当彤彤的爷爷打开屋门看到雪人一样的邹老师时,感动得老泪纵横.

2008年,邹老师任教六年级.活泼的张杰禹说起邹老师教他一年级时,答应给学生做腊八粥的事.邹老师一脸茫然.“不信你问班长沈海慧,”他指着旁边一名女生说.沈海慧连连点头,邹老师笑了.一转眼就到了腊月初七,这一天,邹老师去街上买来小米、红豆、莲子、桂圆……第二天一早,煮了一大锅,盛了满满两保温桶的腊八粥.当邹老师提着热乎乎、香味四溢的腊八粥出现在班级门口时,张杰禹惊讶地站立起来,孩子们都傻了眼,然后是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一个承诺 他坚守了十五年

2003年秋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展开。此时邹向宇正在一所教学点任负责人,他围绕“拓展农村学生阅读量”和“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以写实为主”两个主题进行研究,向每一位学生和老师普及“多读书”的道理。

农村孩子买不起书,他就自己挑选文章,油印出来发给学生阅读。当时他每月的工资并不多,但有一大半都花在了买书的支出上。“孩子们视野很窄,课外生活也单调,这种情况下,读书就更加重要。”每到一处教学点,他都倡导举办读书节,定期举行读书比赛。“读书比赛优胜的同学,都能收到一本课外书。”这是他对孩子们的庄重承诺,从2003年坚持至今,他花费数千元自费买书,送给500多名孩子。当年洋岸教学点毕业的学生王冬平后来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如今在德国工作,她至今仍收藏着一本邹向远送给她的《史记》,“当年家里穷,根本想不到买课外书,正是邹老师鼓励我志存高远,不懈追求,才让我树立信心,确立了人生的方向。”

他先后编写了《求知桥》《银土地》《万花筒》《七色花》《家乡的盐垦》5本校本教材,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他倡导的课外阅读考级得到了盐城教科院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市课外阅读推进会上交流发言,获得好评。

不仅劝孩子们多读书,邹向宇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不能因为自己文化水平低,业务能力差而耽误了农家子弟。”原本只有高中学历的他,先后自学取得了中师和大专文凭。2003年他报名参加了本科社会自学考试,断断续续,历时10年学完全部课程。2013年10月22日,他49岁生日那天,捧着刚收到的本科毕业证书,看着证书上“南京师范大学”几个字,泪水夺眶而出……

“要让孩子熟悉庄稼地,热爱劳动”

对农村教学,邹向宇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他认为,农村学校与城里学校不同,一定不能让孩子们忘本,要朴素,要热爱劳动。“很多人说,现在的农二代都不认识庄稼了,这在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

在万盈小学,特色“农耕体验区”里长满了各种庄稼,这里也是孩子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大家看,这里长了哪些农作物?”邹向宇问六(1)班的学生们。大家纷纷举手,“这是辣椒,那是玉米架上长的豇豆,远处是丝瓜和黄豆。”学生单玉薇说。邹向宇笑了,“这可难不倒孩子们,在我们这所农村小学,我们坚持让学生熟悉庄稼,体验农活,认识农具,让大家不忘本,在劳动中体验快乐。”

“每周,我们都有专门的劳动课,让孩子们在学校操场旁的这块田里浇水、捉虫,甚至施肥等,我们到农户家购买了碓臼、石磨、辘轴等过去的农具,让大家熟悉过去的劳动过程是怎样的艰辛。”邹向宇说,这样的劳动体验,提高了孩子们的吃苦耐劳意识,也磨炼了他们的毅力,这样的劳动乐趣是城里孩子体会不到的。 (来源:盐阜大众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