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面对六十万大军,垓下之战项羽却为何没能上演彭城之战的奇迹?

a_nuo_1996


彭城之役,项羽以3万大破刘邦56万,兵力比为1:19。垓下之役,10万楚军面对60万汉军,兵力比为1:6,却全军覆灭。为什么后者兵力比远远小于前者,结果却有天壤之别呢?据有书君夜观天象,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汉军主将不同


俗话说,打仗打将。一头狮子率领的一群绵羊能打败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彭城之役,刘邦亲自上阵,刘邦是杰出的政治家,但军事嘛就呵呵了,打臧荼、英布还行,但要想和楚汉第一猛将项羽对阵还差得远。



而垓下之役,汉军主将换成了上下五千年拉通算也可以说是最优秀的军事家韩信,想输都难。

二、战术运用得当


项羽的作战风格是勇猛,正面破敌,擅长利用骑兵的机动性打运动战。彭城之役,他利用刘邦攻入彭城,一方面被胜利所麻痹,另一方面认为自己远在齐国、不可能出现在彭城,率领3万精锐骑兵远程奔袭,绕到刘邦背后趁夜进攻,汉军根本来不及布阵迎敌,更何况在那种混乱情况下,刘邦根本不知道楚军的实际兵力只有3万。

垓下之役,韩信深知无人能在兵力对等的条件下正面击破项羽,因此故意选择了一个五军之阵,其特点是厚集中军,防止自己的阵线被项羽打穿,正面最前方是自己的30万,后面是刘邦主力,再后面是周勃、柴武,而左右两翼是蓼候孔聚、费候陈贺。


这样一来,项羽直接进攻韩信的阵地中央,攻得越进去,就越陷入三面包围,这种阵型用现代军事观点来讲就是大纵深战略,在敌军主要突破方向上布置多条阵线消耗对手的攻击动能,直到其再也无力前进而停止,然后战略反攻。


坎尼会战时汉尼拔就是用这种布阵大败罗马军团。之后的战役发展也完全按照韩信的设想,《史记.高祖本记》说,“淮阴先合,不利,卻。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三、汉军兵力占据绝对优势


两次大战,汉军都是诸侯联军,但兵力的构成却大相径庭。

彭城之役尚处群雄并立,刘邦并不比其他诸侯地位更高,只是借为义帝报仇的名义出师伐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纠集了陈馀、魏王豹、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彭越等绝大多数诸侯和势力出兵。


因此,56万实际上是个拼凑的杂牌军,人数虽多但各有所属,号令不齐,受地理、交通以及联络通讯方式等客观限制,部队指挥非常困难,历史上凡是这种拼凑的军队,数量越多,越容易造成大溃败,符坚在淝水、洪承畴在松山,莫不如此。

到了垓下之役,天下形势已经明朗,汉军虽然也是诸侯联军,但其构成却简单得多,韩信30万,刘邦20万,彭越、英布各数万。正式作战时,韩信也考虑到指挥不一的问题,所以仅以自己30万嫡系为中军主力,辅以刘邦的军队为后备及两翼,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了兵力优势。


彭越、英布参加了对项羽的合围,但却没有直接参与最后的决战。

四、士气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一旦作战方略已定,在战场上就全凭一股血气之勇,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士气和作战意志对于战役胜负影响很大。



当时天下大局基本已定,90%的国土都已归属或从属于刘邦,项羽虽然还有10万军队,但被诸侯联军绝对优势兵力合围,补给线被切断,缺衣少食,士气不振,最终刘邦一战定乾坤,开创汉家四百年基业。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彭城大战的时候,汉军的主将是刘邦,刘邦虽说有六十万大军,但是这六十万大军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刘邦自己麾下的大军绝对超不过十万。

当时这支联军的头领有赵国的陈馀,他率领的赵国的军队最多,有大概二十万人。有魏国的魏王魏豹,他也率领着几万军队加入到了刘邦的阵营,还有韩国的汉王成,赛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和彭越带领的一帮山贼,就是这么一帮人,组成的六十万联军。

这些人在一起分赃的话,勉强可以凑合在一起,要说杀敌的话,那肯定就是开玩笑了。

当项羽率领着三万骑兵杀到的时候,这一帮乌合之众,就顾着逃命了。关键是这群临时组合起来的杂牌军的头领都各怀鬼胎,根本不想真的投入到战争中去,他们都是想保存实力,看谁强就跟着谁。

当初刘邦找他们对抗项羽的时候,项羽是身陷齐地不能自拔,他们就以为刘邦的势力比较大,所以就给随了刘邦。

但是,现在项羽一杀过来,他们觉得并不是那么回事,项羽要比刘邦强多了。所以,这些墙头草们根本就没有抵抗,而是直接投降给了项羽。

刘邦彭城大战失败逃跑了,当他再次联络各国的诸侯王的时候,他就发现魏王魏豹,已经在和自己作对了,在黄河边上防守了起来,赵国大将陈馀更是因为痛恨刘邦骗了自己,归顺了项羽。赛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本来就是项羽封的王,投降刘邦也是不得已的事情,所以,他们也归顺了项羽。

只有彭越没有叛变刘邦,可是彭越又跑到山里打家劫舍当强盗去了。

同时刘邦也意识到,联合这一伙人根本成不了事。

这时候很多人会意识到,韩信当时去干什么了?为什么不让韩信当统帅对抗项羽呢?

因为韩信正在关中和章邯打仗呢,他已经和章邯对峙了一年了。不过,马上韩信就要把章邯给打败了,因为章邯守的是孤城,他的城里面已经没有吃的了,失败是早晚的事。最终章邯是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

这就是刘邦之所以带着六十万大军被项羽打败的原因。

到了垓下之战,韩信统领着同样是六十万大军,这次项羽为什么没有上演逆袭的神话?

因为这次的将领不是刘邦了,是百战百胜的韩信,韩信怎么可能会给项羽机会呢?

更何况当时的项羽已经是孤家寡人了,范增被他逼走且死在了路上,项羽麾下也仅仅是只有十几万大军了。

可以说这时候的项羽已经不被韩信重视了,要知道韩信率领的六十万大军中,有三十万是他亲自调教过的,就是他的这三十万大军就够项羽对付的了,就不用说在加上刘邦的二十万和彭越,英布的十万大军了。

到了两军开战的时候,可以说当时韩信是把项羽军队围起来打的。那场战役从白天打到黑夜,项羽终于带着将领们突围而出,可是伤亡是惨重的。

就在他们要休息的时候,张良又出奇谋,让刘邦派士兵去项羽大营附近唱楚歌,这个楚歌一唱,就彻底的瓦解了项羽将士的心。

他们都在猜测刘邦的大营中怎么会有那么多楚人呢,是不是全天下都已经投降给了刘邦。这个歌一唱,连项羽都被迷惑了。他也以为想要东山再起,已经是无力回天了。

所以,当他在深夜中,再次突围而出,跑到乌江的时候,他们被骑兵司令灌婴追上了,在这里项羽斩杀了近百人,然后自刎而亡。

这就是项羽之所以不能再上演神话的原因。垓下之战是韩信联合张良打乱了项羽的军心,最终导致了项羽的失败。


史学达人


项羽曾两次以极少的兵力硬刚刘邦六十万大军,一次在彭城,一次在垓下,然而两次的结局却大不相同。

汉二年三月,刘邦趁着项羽陷入与田荣鏖战之际,以项羽杀了义帝楚怀王为由头,号召各路诸侯“尽发关中之兵”讨伐“大逆不道”的项羽,为义帝报仇。一众吃瓜群众各怀鬼胎,借着刘邦的话,举兵攻击项羽。汉二年四月,刘邦大军一路攻城略地,向项羽的老巢彭城进击。当时彭城所有精兵猛将都随项羽伐齐,只剩老弱数千留守城中,彭城几乎不攻自破。此时,项羽陷入了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面对如此险恶局面,霸王项羽亲率精骑三万疾驰南下,风驰电掣杀得汉军措手不及,汉军对项羽军的突然袭击,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自相践踏,乱作一团,被项羽军于彭城近郊斩杀10余万人。此役汉军元气大伤,几乎全军覆没,依附于刘邦的诸侯纷纷背汉投楚。项羽以区区三万之师攻克汉军五十六万之众,创造了古战争史上的奇迹。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识,但同时也是不可直视的残忍。公元前203年,楚汉之争进入了白热化,在项羽损兵折将的前提下,刘邦采纳了张良的意见,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挥军南下,同时刘贾联合英布挥军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同样是实力悬殊的一次较量,但此时的项羽已当年不再。公元前202年十月下旬,灌婴进占彭城,楚地多地丧失,另一方面,英布诱降了守将周殷,合军北上进攻城父,刘邦也由固陵东进,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至垓下。楚军拼死抵抗中再败与刘邦韩信的三面夹击,楚军士气崩溃,项羽也最终自刎于乌江水岸。


同样悬殊的兵力对比,截然迥异的最终结局。可以说,项羽在彭城之战的最终胜利,除了要归功于他过人的英雄胆气的军事谋略以外,汉军六十万内部的松散也为项羽送上了一记绝妙的助攻。到了垓下之战,一方面项羽损亏了当年的强将谋士,加上亲信部署的反水叛投,让项羽丧失了当年的战力,另一方面汉军联盟较彭城之战更加紧密,刘邦谋略得当,杀伐果断更是为在人数上占尽优势的汉军加了分。可以说彭城之战是楚军创造了奇迹,垓下之战则是军事战场的一般必然。


国家人文历史


十面埋伏为什么没有上演彭城之战的奇迹?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从彭城之战说起。

大多数人对项羽的了解主要集中在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以及令人绝望的十面埋伏,再有就是放虎归山的鸿门宴以及风华绝代的虞姬,而彭城之战在项羽军事生涯中的地位由于演义较少,知道的人相对也较少,在我看来,彭城之战才是真正体现项羽兵势大家的代表作,我们先来说说这场载入史册的经典战役!

公元前206年,项羽在咸阳会盟天下诸侯,一把火烧了阿房宫,杀了秦王子婴,宣告天下:秦朝完了.然后分封天下诸侯,刘邦捞了个汉王,而齐国的田荣什么都没有捞到,这两个人十分不满,所以项羽刚刚东归彭城,刘邦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兵占领关中;而田荣杀了项羽分封的胶东王田市,赶走齐王田都,自封齐王。

这让自诩武林盟主的项羽十分不爽,尤其是田荣,在眼皮底下作怪,项羽决定速战速决,杀掉田荣这只鸡给天下诸侯做榜样,于是亲自率兵,北击田荣。

但是田荣也不是好惹的,面对名满天下的霸王,沉着应战,项羽一时半会竟然拿他没办法,战事进入胶着状态。

刘邦一看到项羽被田荣缠住,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马上纠集一帮乌合之众,如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印,赵相陈余,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信,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以为楚怀王熊心报仇为名,讨伐老领导项羽。

反项联军以萧何作为后勤主管,坐镇关中,用韩信围住坐困愁城的章邯,以曹参、周勃、樊哙、灌婴为北路军,以薛欧、王吸、王陵、为南路军,以彭越为总预备队,刘邦自己亲自率领中路大军,以张良为军师,陈平为参乘,六十万人马分进合击,围殴项羽!

这阵容,简直就是星光璀璨,说是银河战舰都不为过!

三路大军势如破竹,一举攻破项羽防线,拿下彭城!

西楚霸王做了不到一年,老窝就被人端了!

项羽陷入人生第一次重大危机,此刻前方战事胶着,后方老窝被占,面临前后夹击的生死棋局。

就在此时,项羽的军事天赋充分展现出来,他制定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军事计划,在我看来这完全是可以媲美山本五十六偷袭珍珠港的经典案例,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有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运用骑兵发动的闪电战:

项羽亲自率领三万精兵奔袭彭城。

三万对六十万,一比二十,置之死地而后生,玩的就是你想不到!

当夜,西楚军三万铁骑在鲁瑕丘首先击破刘邦连襟樊哙的防线,然后在胡陵至肖县一带捕捉到汉军中央驻地。拂晓时分,西楚军自西向东迎着朝阳发起总攻,中午时分即大破汉军,一战斩杀十余万人。

进了彭城开始花天酒地的刘邦做梦也没有想到项羽这么快杀回来了,大败逃走,项羽紧追不舍,在谷、泗水二水再次斩杀十余万汉军,杀的刘邦肝胆俱裂,打算逃入吕梁山躲避,被项羽再次斩杀数万人,完全是兵败如山倒。

刘邦一直跑,项羽一路追,一直追到今天的安徽灵璧,汉军溺水死亡无数,加上被大量收割屠杀,又损失了十余万人,刘邦借着诡异的大风,带着十来个贴身护卫逃命。

五六十万大军,一天消失殆尽,老爹,老婆全部被俘!

这就是彭城之战!

项羽以无所畏惧的勇气,百战金甲的精兵,出奇制胜的策略,上演了奇迹。

而到十面埋伏的时候,形式不可同日而语。

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项羽旗下大将英布反水投敌,第一猛将龙且在齐国被韩信斩杀,曹无咎,薛公等大将尽皆战死,大智囊亚父范增在鸿门宴抑郁而死,即使是本家,项襄等人也主动反水投奔刘邦,项羽已经陷入众叛亲离,四面楚歌。

大将凋零,兵力也以疲惫不堪,垓下之战前,项羽满打满算,手里不足十万兵马,且多数是残兵败将,又缺乏粮草,战斗力与当年的三万精兵不可同日而语。

反观刘邦,在萧何的有力支援下,关中兵力补给源源不断,北路汉军灭了魏国赵国齐国,补充了大量有生力量,南路有英布收拾旧部,不断扩大地盘,还有彭越这个游击队长,也是兵强马壮,汉军无论在数量质量上都占优绝对优势。

除此以外:还有一点是彭城之战无法比拟的。

汉军总指挥是兵仙韩信!

彭城之战的时候,韩信还在雍城围困章邯,四年过后,韩信已经是拥兵三十万,百战百胜的齐王,比起当年看似人多势众,实际各怀鬼胎的联军,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

天时地利人和,一条也没有,如何赢!

项羽很清楚自己的处境,龙且战死以后,他第一次开始感到害怕,于是派人拉拢韩信,希望他可以在即将到来的决战中保持中立,韩信谋士蒯彻也建议韩信拥兵自重,三分天下,进可攻退可守,但是韩信慎重考虑以后,拒绝了项羽的提议。

这一拒绝:决定了未来两大风云人物的命运!

天欲亡我,非战之罪!

以战术水平,战术素养而言,项羽的确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世出的天才,如果双方兵力补给旗鼓相当,即使有韩信,项羽也未必会输,但是垓下之战已经远远超出了战术的范围,多年的消耗战,楚国已经弹尽粮绝。

大厦将倾,纵然是霸王,也无济于事。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日慕乡关


本身以三万破六十万就是一个奇迹!奇迹的东西只能说偶尔发生一次,经常发生的话也就不科学了。而且因为有过一次被三万破五十六万的事发生在前,这使得汉军在垓下之围时用兵谨慎得多。不再给项羽任何机会。纵使项羽霸王在世,也双拳难敌四手六手八手。

项羽以三万破五十六万的战役发生在彭城,在当时项羽于七八百里之外发动奔袭,这时候刘邦的汉军没有做准备,有大部分人在庆祝取得的胜利而喝得醉烂如泥。这就给了项羽破敌的战机。

其次,彭城之战时汉军虽然有五十六万,可是却分布在三百多里的战线上。项羽带领的三万部队又都是骑兵,占据机动力上的优势,可以快速在汉军营地穿插。虽然总兵力是劣势,在局部地区却有优势。这也是项羽发动奇袭胜利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垓下之围时却不具备这个条件。

垓下之围时汉军领军是韩信,韩信吸取了彭城之战的教训,采取了步步为营的策略,五十万大军之间的间距也就是几十里而已,逐步压缩项羽军的机动空间,使得项羽军失去快速穿插的能力,然后逼项羽进行正面决战,这时候拼的就是人多了,由于汉军比楚军多了六倍,这汉军要是还打不硬,那汉军干脆都自己抹脖子算了。


优己



彭城之战和垓下之战,二者恰是因果关系,换言之,就是因为有了彭城之战中惨败的刘邦,才会有刘邦垓下之战中的最后的逆袭。这两场战役,同样是项羽与刘邦对阵,同样是以少对多,为何最终结局却截然不同呢。关键就在于:彭城之战后,项羽还是当年的项羽,而刘邦却已不再是昔日的刘邦。

对,刘邦就是决定垓下之战的关键人物,那么,刘邦是如何从彭城之战的惨败后,重振旗鼓完成逆袭的?

人说,最让人成长的是失败,因为失败后势必会有痛苦,痛苦是个好东西啊,它能引发人的思考,思考就意味着改变!思考,则意味着任何不可能都将变为可能!

彭城之战中,刘邦以56万汉军对阵项羽3万楚军,但刘邦却在绝对优势下惨败,丢盔弃甲不说,

连老父亲和老婆吕雉都沦为阶下囚。

如此惨败后,刘邦并没有因此自杀或者一蹶不振,他甚至连自怨自艾都没有。他只痛定思痛,然后重振旗鼓再战!真真是能成大事者的做派也!刘邦思“痛”以后,大彻大悟,他总结了彭城之战的教训,做对了一个重大的决策:换主帅。

虎狼之军,若由一头狗领军,纵十万百万之众又如何,终也不能敌过:一头狮子领导的狗军。这比喻可能不恰当,但它可以间接说明:军队作战,最重要是在统帅。

彭城之战中,刘邦自己为主帅。战中的惨败,让他痛悟:自己不是当主帅的料,于是,他换上了韩信,并将军权全权交给了韩信。韩信是谁,天下难得的将才,素有兵仙之称,也只有他能与项羽抗衡。不得不说,刘邦虽然打战不行,但是识人的本领确实不错。

这一换,在军队人数处于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双方都是狮子统领,纵使汉军都是狗级军,这胜负也就很明显了。


当然垓下之战的刘邦得胜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但换主帅无疑是所有因素中的最关键。

垓下一战中,韩信指挥汉军适时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多路围攻,以绝对优势兵力全歼楚军,最终西楚霸王宠妃虞姬含泪自刎,项羽亦自觉八千子弟兵已阵亡无言见江东父老,遂也自刎于垓下。

垓下之战中,刘邦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成功战例。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

垓下之战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奇扒公式


项羽没能上演彭城之战的辉煌而兵败垓下,是因为他犯了一个严重的战略错误,而与此同时,刘邦在彭城之战之后总结教训,调整策略,作对了一个正确的战略决定,从而为他在垓下之战的胜利而做下了铺垫。

先来说说刘邦是怎么作对了决定的。

彭城之战后,刘邦很是狼狈,他向张良问计,天下变成这样了,他该怎么办。张良这样回答他,其实不用悲伤,只要搞定了三个人,即可搞定项羽。

张良说的这三个人分别是韩信,彭越,英布。

张良说,派韩信去攻城略地,为汉军抢夺地盘,拖住项羽的另外一条腿。然后派彭越去项羽的后方活动,斩断他的粮道,拖住项羽的另外一条腿。再其次,就是英布跟项羽有矛盾,可以借机离间他们俩之间的关系,劝降英布,然后又可以斩断项羽的另外一条臂膀,使项羽无力招架。

刘邦听了以后,顿然开悟,就按张良所说的派人去做。果然,英布投降了,彭越又斩断项羽的后方粮道,而对韩信到处攻城略地又无可奈何,最后,疲惫不堪的项羽终于顶不住了,跟刘邦订立和约,以鸿沟为界,分别撤兵。

然而张良一见项羽撤兵,就劝刘邦回军追击,然后联合彭越及韩信会战于垓下,终于打败了项羽。

由此可见,刘邦是在对的时候作对的事情,所以他成功了。而项羽却是在对的时间里做错了事情,让他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地步。

当时,项羽做最大的一件错事,就是对整个战场没有一个大局观,且无分身之术,活活被刘邦拖垮。

比如说,彭越在后方捣蛋,他就往后方跑, 刘邦在前方攻打,他又跑去前方跟刘邦对打。韩信在东边攻打齐国,他派去的部队又被人家吃掉。而他曾经的属下英布,却不想方设法拉笼,竟然让英布离他而去投奔刘邦,从而让自己陷入了孤家寡人的地步。

缺乏大局,不注重团结建设,不注意搞联盟合战, 不巩固后方,致使项羽一次次地错过良机,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怎么能恢复当年那种战无不胜的光辉呢?


月望看历史




彭城之战时,项羽还是西楚霸王,就如同今天的美国一样,以世界警察,天下共主自诩。

而且其起兵讨逆,霸气雄心军威都还处于极盛。当田荣在项羽眼皮底下,不吱一声夺权篡位,公然破坏项羽的政治安排,项羽感受到权威被挑战,自然是异常恼怒不满,便发兵讨伐。当时的楚军子弟兵相对于其他诸侯还是王师,军心士气犹在,在西楚霸王带领下,战斗力自然不弱,但是田荣居然能够死磕一阵子,倒是出乎霸王意料之外。


这种情况下,机会主义者刘邦哪能错过机会?趁机纠集了魏豹之流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一些诸侯组成联军,想趁机一举打败楚军,夺得鱼翁之利,但是他们这帮联军原本战斗力就不强,又慑于楚霸王的威名,在项羽的勇猛无匹的打击下,做鸟兽散了。

而垓下之战时,楚军已经是接连溃败,他们对项羽的信心早已动摇,遇上韩信这种爱用脑子打仗的人,项羽的勇猛就显得有力无处使,而且深陷重围。不是不想复制彭城之战的奇迹,但是军心溃散,士气低落,项羽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韩信横笛一曲乡音,既吹散了他的子弟兵,可见士气低落之甚。



反观两次战役,彭城之战时项羽还是如日中天,实至名归的诸侯共主。联军原本就是各怀鬼胎,缺乏有力的统一指挥,而且项羽是有计划的正面迎战,可变量很多。垓下之战时,是在败退中陷入重围,军心涣散、士气低落,两次战役的环境、条件、对手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谢金澎


“男人你可以输很多次,但是最后一次你一定要赢”!

刘邦是出了名的厚黑,按照一般王侯的思路,彭城之战六十万大军输给了敌方三万人,即便是没被对方杀了,自己都没脸苟活下去了,更别说鼓起勇气徐图再战了,可是刘邦他做到了,完美的演绎出了一个内心坚强的硬汉形象。



垓下之战项羽为啥没能跟彭城之战一样以少胜多?大家别以为以少胜多很容易,纵观几千年的中国战争史,真正算得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也就那么几场,早已很好的表明了人多力量大这个简单而又深刻的战争哲理。



刘邦在经历过彭城之战后也在认真的反思着自己的失误。想想自己为啥那么狂那么傲(别说是他,换谁60万打3万会觉得自己会输呢?换谁谁不膨胀?)想想自己脱离了自己的大元帅韩信还真不行,毕竟比起项羽他还真差得多,自己运筹帷幄不行!自己统兵打仗不行!那自己有啥呢?也就有做领导者的命,大领导本来也就是搞战略的,整战术那是大将军的活。



悟出来了败因之后,于是刘邦封了很多地重新重用了韩信和彭越(别看刘邦贪财好色,但在人才花费上毫不含糊)。垓下之战六十万汉军对战十万楚军展开了楚汉之间的大决战,实际就是大规模追击战,韩信上场了就是不一样,借助兵力优势迂回消耗楚军,并跟楚军打起了心理战四面奏起了楚歌,楚军军心溃散。项羽英雄一世,输了就意味着生命的终将,自然不会像刘邦一样重新来过,于是乌江自刎结束了西楚霸王传奇的一生,令人唏嘘不已。

(我是头条号作者纳兰轩若,欢迎互动交流)


纳兰谈史


这两次战争本就不可同日而语,彭城之战是项羽包围刘邦,而且是骑兵急行军突击,打了刘邦一个措手不及。然而垓下之战却是项羽被韩信包围,骑兵被围,战斗力发挥不出来,只能被动挨打,项羽能率领800多人突围出去已经相当不错了,要知道韩信设了十面埋伏,项羽的兵马每到一地就会损失很多,多重打击之下,项羽可谓是全军覆没。

另一方面,两次战争的战略形势也不一样。彭城之战时,项羽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刘邦的汉军虽然号称六十万,但是由于没有杰出的军事领袖,所以管理上非常松散,所以这时候刘邦的大军只是看上去很庞大罢了,项羽虽然只有几万骑兵,然而都是精兵强将,骑兵对步兵本来就占很大优势,而且又打了刘邦一个措手不及,所以彭城之战刘邦失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是垓下之战却不一样了,几年的战争已经消耗了项羽的精兵强将,而且一些优秀将领和谋士也因为他的为人而众叛亲离,很多都投向了刘邦,所以,楚霸王项羽雄风不再,楚军也丧失了当年的战力,然而这个时候刘邦又号召了天下的诸侯军阀一起前来讨伐项羽,大家都有点儿痛打落水狗的意思,况且这时候汉军联盟的指挥官是杰出的军事家韩信,所以刘邦在各个方面都占据了很大优势,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