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里那個體育老師是誰?他曾任奧運會田徑隊總教練

馬約翰(1882—1966),廈門鼓浪嶼人。1911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大學期間是學校足球、網球、棒球和田徑隊主力,曾獲1910年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學校聯合組880碼冠軍。1914年到清華任教,1920年起擔任體育部主任,1919年—1920年與1925年—1926年兩次赴美國春田學院進修體育,1936年擔任柏林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田徑隊總教練。1949年起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副主席、主席,曾當選第一、第二、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擔任第一、第二屆全國運動會總裁判。在從事體育教學52年的實踐中,研究了體育運動的規律,參考國內外經驗,編制出各種不同內容的徒手操近百套,發表過《體育的遷移價值》等論著,為清華體育傳統和體育精神的形成與發揚光大、為全社會的體育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

愛國情懷

馬約翰1882年出生於廈門鼓浪嶼,少年時父母雙亡,與其兄過著孤苦伶仃的生活,他幼時經常和其他孩子在山上跑跳、爬樹、鑽山洞,在海灘上玩水、捉魚蝦,不到天黑不回家。全面的身體鍛鍊、充足的陽光和新鮮的空氣,為他的健康身體打下了良好基礎。

馬約翰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這是他勤勤懇懇畢生獻身體育事業的主要動力。1904年,在上海聖約翰大學讀預科時,他不僅是學校的體育尖子,而且名揚國內。當時,很多外國人喜歡在中國人面前顯示他們的體育才能,所以經常舉辦一些體育比賽。馬約翰很不服氣,經常和校友們一起主動參加這樣的比賽,與外國人競爭。

《無問西東》裡那個體育老師是誰?他曾任奧運會田徑隊總教練

1905年,一個名為“萬國運動會”的比賽在上海舉行,馬約翰在4個日本人的反覆阻擋下以絕對優勢奪得一英里跑(約1609米)冠軍,激動的中國觀眾齊聲高喊“約翰,中國!中國,約翰!”並把他抬起繞場一週,令中國人揚眉吐氣。1913年,中國體育代表隊在遠東運動會上擊敗日本取得了亞軍。消息傳來,他耳聞目睹了“一種巨大的歡樂傳遍了全國,因為他們的英雄們終於擊敗了日本”。他深刻地認識到,體育不僅能夠強身,而且具有顯著的社會功效——凝聚和增強愛國情懷。

1914年馬約翰應聘來清華任教,先是教英語和化學而並不教體育。但他特別關心學校的體育教學,還主動向時任校長的周詒春建議積極發展學校體育教育。馬約翰的建議受到了學校的重視,清華在體育設施方面很快有了改進。1919年,清華的體育館在全國高校中率先建成,馬約翰本人也受聘為學校的“體育幫教”,從此開始了他的體育教育生涯。

馬約翰曾回憶說:“我初來清華時教化學,對體育也很關心。有一次,跟校長談進一步發展學校體育問題。因為有了一個實際問題,就是清華每年要送出100名學生到美國,送出的學生,總要像樣一點,不能送去‘東亞病夫’,因此學校才考慮除了讓學生唸書,蓋圖書館、蓋大禮堂外,也要讓學生搞體育,蓋個體育館等等。”馬約翰“強國必先強種”的堅定愛國信念讓學生無不為之動容。

《無問西東》裡那個體育老師是誰?他曾任奧運會田徑隊總教練

在馬約翰來校之前,清華已經實行“強迫運動”,即每星期一到星期五下午四時到五時,圖書館、宿舍、教室一律關門,全校每一個學生必須穿短衣到操場鍛鍊。但這時的“強迫運動”只是一般號召加行政命令,鍛鍊時間內仍有人躲在樹蔭、牆角等幽靜的地方讀書,而到操場的人也不一定都是認真地、科學地鍛鍊。馬約翰來校以後,一到鍛鍊時間,他就拿著小本子到處尋找,不是為了記名字、給處分,而是說服那些躲起來的學生鍛鍊身體,將來能更好地為祖國服務。他更是以身作則,和學生們一起鍛鍊,並在鍛鍊方法上隨時加以指導。

清華對學生的要求很嚴格。體育不及格,不得畢業赴美留學。那時,清華有一套“體力測驗及格標準”,如爬繩15英尺、100碼14秒、跳遠14英尺、游泳20碼等等,有一項不及格便不能畢業。馬約翰嚴格照章辦事,吳宓在校讀書時,功課全是優等,就因體育不及格,被馬約翰“扣留”,半年後補試及格方准予出國。新生一入學,馬約翰就會有一套總體安排,定出計劃,什麼時候練什麼項目,什麼時候檢查身體,成績差的如何跟上去,成績好的如何提高,都有通盤考慮。

至1920年和1925年至1926年,馬約翰兩次赴美國春田學院進修。1920年,他接替美國人成為清華第三任體育部主任。上任之後,他大膽改革,學校的體育水平突飛猛進,短時間內就創造了20多項全國紀錄,清華也因此成為體育運動的“重鎮”。清華早期先後成立的運動代表隊有足球、籃球、網球、曲棍球、棒球、壘球、水球、長跑、游泳、滑冰、拳擊等十多種,多由他擔任指導。由於體育普及,又有好的訓練方法,清華的運動水平提高很快,在各項賽事中都取得了優異成績。

《無問西東》裡那個體育老師是誰?他曾任奧運會田徑隊總教練

在體育運動中,馬約翰鼓勵學生要“堅持到底!決不放棄”,要自強不息。對於體育比賽,他又強調:“球可輸,體育道德不能輸。”

20世紀30年代,針對北平一些單位在體育比賽時不講究體育道德,馬約翰聯合師大袁敦禮教授發起成立了五大學體育會(清華、北大、師大、燕大、輔仁),馬約翰任會長,大力提倡高尚的體育精神和體育道德,促進了北平學界體育的健康發展。

此外,清華還在1928年、1931年暑假舉辦了兩屆體育暑假學校,學員來自全國,馬約翰任主任,這對提高體育教師的水平和促進全國體育運動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因為馬約翰在中國體育界強大的號召力,當中國1936年組建龐大的隊伍參加奧運會時,馬約翰成為中國代表團的田徑總教練。他利用休假和擔任總教練的機會,到歐洲和蘇聯考察和講學,進一步充實自己。如何根據中國人的體質情況和特點進行訓練,馬約翰下了一番功夫,編了近百套徒手操。這些徒手操的動作及編排均有獨到之處,動作連續而活潑,符合運動規律。關於田徑和球類的訓練方法,他也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

《無問西東》裡那個體育老師是誰?他曾任奧運會田徑隊總教練

1936年,任田徑隊總教練的馬約翰。

人格魅力

抗戰期間,馬約翰懷著愛國熱忱,隨校南遷到長沙、昆明,與全校師生一同過著顛沛流離的艱苦生活,但他在物質條件極端艱苦的情況下,仍千方百計開展體育活動並發展軍體項目,教授同學以抗敵救國的本領。1937年底南京失陷,長沙臨時大學的師生在大操場舉行抗日誓師大會,學生紛紛要求從軍、參戰。馬約翰在大會上大聲疾呼,激發同學們的抗戰激情。

《無問西東》裡那個體育老師是誰?他曾任奧運會田徑隊總教練

1939年9月,昆明西南聯大的清華師生聚會慶祝馬約翰在校服務25週年。會上除了許多熱情洋溢的祝詞外,學校還贈他“五十年不壞”的金錶一塊,希望他繼續為學校服務“如表之恆,如日月之升”。抗戰勝利後,馬約翰隨學校遷回北平。

馬約翰畢生致力於發展祖國體育事業,真正做到了忠貞不渝,因而一直備受人們敬仰。來清華僅僅三個月,他就被學校推為北平體育協進會代表。後來,馬約翰又擔任了華北和全國體育協進會委員。從此,幾乎每次華北和全國性的運動會都會有他參加組織、訓練和指導工作的身影。

新中國成立以後,馬約翰的政治思想認識也發生了轉變。他說:“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作了國家的主人。我們體育工作者要加強對人民的責任心。我們要好好學習政治,提高覺悟,努力鑽研體育科學,改進業務,為人民服務得更好。”

1949年10月和1952年6月,馬約翰先後兩次當選為全國體育總會副主席;1953年與1959年,先後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國家體委委員;從1954年起,先後當選第一、第二、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6年10月,當選為全國體育總會主席。“文革”前的兩次全國運動會,他都擔任了大會的總裁判。

馬約翰點燃自己,照亮了一代又一代清華人的奮鬥足跡,他推動清華乃至中國體育事業不斷前進,是清華髮展歷史中寶貴的財富,也是清華體育傳統能夠形成並傳承至今的重要因素。這裡只舉三個簡單事例,以此說明馬約翰的人格魅力及他所提倡的體育精神:

第一個是他被撤銷教授的故事。1928年,清華新來的校長羅家倫認為體育不需要教授,把馬約翰降職降薪,改為教員。對此,很多清華教授勸馬約翰辭職抗爭,也有其他學校藉機向他發出邀請。他卻說,我哪兒也不去,我來清華是為了教育青年,不為名,更不為錢。他一如既往地工作,並帶領清華足球隊贏得了華北足球賽的總冠軍。回校時學生燃放爆竹,把他從校門外一路抬了進來。羅家倫從中感受到體育的重要意義,隨即恢復了其教授職位。

《無問西東》裡那個體育老師是誰?他曾任奧運會田徑隊總教練

第二個是錢偉長的故事。馬約翰關注每個學生,尤其是體弱學生,他會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進行單獨輔導。力學家錢偉長入學時身高只有1.49米,跑200米就累得上氣不接下氣,被編入“體弱班”。在馬約翰的鼓勵和指導下,錢偉長苦練長跑和跨欄,體格日益健壯,很快長到1.67米,併成為校足球隊主力。錢偉長在晚年撰文特別提及,正是馬約翰的人格魅力讓他深受教育、備受鼓舞。

第三個是林家翹的故事。國際應用數學大師林家翹在清華讀書時,門門功課都很優秀,但身體不好,跑步總落在後面。在馬約翰的督促和指導下,他堅持鍛鍊,身體好了很多,期末體育成績馬約翰給了他“優”。大家覺得不公平,但馬約翰說,身體素質的鍛鍊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意志和品質的鍛鍊,林家翹在這方面是無愧於優秀的。

馬約翰之子馬啟偉同其父一樣,也曾在春田學院攻讀體育專業,是新中國女排第一任主教練,致力於排球運動和運動心理學的研究,曾任中國奧委會副主席、中國排球協會副主席。

2002年,國際排聯授予馬啟偉銀質十字勳章,以表彰其對國際排球事業所作的突出貢獻。

馬約翰非常重視提攜年輕人,一大批優秀的體育青年會集在他的身邊,其中就包括後來成為他女婿的牟作雲。牟作雲當年是馬約翰的年輕同事、西南聯大體育部教師,後擔任國際籃球聯合會終身榮譽委員、亞洲籃球聯合會終身榮譽主席、中國籃球協會顧問。

《無問西東》裡那個體育老師是誰?他曾任奧運會田徑隊總教練

“馬老是對我一生影響最大的人。”牟作雲表示,當年正是憑著一份信任和敬仰,他跟著馬約翰,在抗戰後方開展體育運動。

1980年,國際奧委會讓中國提供出任國際奧委會委員的名單,中國提供的候選人是何振梁、牟作雲和馬啟偉,其中兩個人與馬約翰有直接關係,足見馬約翰在中國體育界的影響力。

健康工作

馬約翰有廣博的科學知識。在1919年和1925年兩次到美國春田學院學習期間,他寫下了《體育經歷十四年》《體育的遷移價值》等學位論文,對自己豐富的體育實踐進行了總結和提高,使之成為理論。他說:“體育運動的教育價值,不只限於運動場上,而且能夠影響整個社會。”在論文中,他全面而詳盡地論述了體育遷移價值的問題,他認為,體育有巨大的教育價值,這種價值包括兩個方面,即體力效果和教育效果。運動可以使感覺更敏銳,使意識得到發展,因而把性格的意識遷移到社會生活中,即在體育運動中產生的優秀品質同樣可以表現在社會生活中,因此體育是產生優秀公民最有效、最適當和最有趣的方法。

馬約翰在論文中同時指出,體育遷移價值能否轉換的關鍵在於管理,即產生一種美德與養成不良品質,其原因和方法是相同的。而管理不好的運動無疑會產生我們所不希望出現的性格,因此無論好壞,都有遷移作用。

馬約翰提出的體育遷移價值理論至今仍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尤其是他指出無論好的品質還是壞的品質都能夠遷移,因此能否實現我們所想要的遷移價值的關鍵在於管理,這個理論很好地解釋了目前我國體育圈為何仍存在一些不良現象,也對如何更好地開展體育教育工作指明瞭方向。馬約翰進而對管理者(體育指導者)的資格提出了要求,例如應當堅定而和藹、具有健康體質、瞭解生理和解剖學的知識、熟悉教育方法、對社會問題有清楚的認識以及具有鼓勵先進和懲罰惡劣行為的道德勇氣。他的這篇碩士論文被評為美國春田學院的優秀碩士論文之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經過多年研究和實踐,馬約翰又於1950年發表了《我們對體育的應有認識》一文,進一步闡述了體育的科學基礎,運動對生理的影響,以及體育與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物理學、化學、音樂、藝術、哲學之間的關係等問題。除此之外,他還先後在《清華週刊》《新清華》等刊物上發表了多篇有關健康、運動的論文與文章,表現出了深厚的理論功底。

《無問西東》裡那個體育老師是誰?他曾任奧運會田徑隊總教練

馬約翰自己終生堅持體育鍛煉,身體非常健康,年逾80仍不知疲倦地工作。他經常雄心勃勃地對人說:“我雖然80多歲,在政治思想上還要好好進步,還要再為人民工作幾十年。”

由於良好的生活及鍛鍊習慣,馬約翰的身體非常健康,80歲時,他白天依然工作8小時,晚上工作2小時;假日更是騎自行車遠遊香山,平日則進行多種項目的訓練,俯臥撐可以連續做40個。

1958年,76歲的馬約翰還和一位中年教師合作,奪得北京市網球雙打冠軍,創造了老年人達到一級運動員標準的紀錄。

1957年11月29日,在全校體育幹部會上,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蔣南翔見到依然面紅身健的馬約翰時表示:“我們每個同學要爭取畢業後工作五十年,因為年紀越大,知識、經驗也就越豐富。老年應當是收穫的季節,要想在老年豐收,就必須在青年時代播種。

1961年,清華大學師生曾聚會祝賀馬約翰八十壽辰。蔣南翔代表學校表示祝賀:“半個世紀來,馬老始終如一地服務於體育事業,並身體力行,在全校年紀最大,精神最好。”國家體委代表榮高棠則讚揚道:“馬老80高齡還能有這樣的身體,體育運動能夠促進健康,馬老是一個活的證明。”

《無問西東》裡那個體育老師是誰?他曾任奧運會田徑隊總教練

蔣南翔(右)和榮高棠(中)祝賀馬約翰先生健康工作五十年

1964年1月,在慶祝馬約翰服務清華五十年的大會上,蔣南翔又一次表示:“馬約翰先生在清華服務的歷史,差不多同清華的校史同樣悠久。所有在清華上過學的同學,差不多全都受過馬先生的熱心教誨。我們要把身體鍛鍊好,以便像馬約翰先生看齊,同馬約翰先生競爭,爭取至少為祖國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從此,這句響亮的口號成為清華大學博大精深的文化理念中重視體育、崇尚體育的一個標誌,更成為一項很有影響的辦學特色。“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這句濃縮了清華體育精神的話語,已經響徹清華半個多世紀,並深深地烙在每一名清華人心中,同時在全國也產生了深遠影響,並一直延續至今。在馬約翰精神的影響下,如今的清華體育不斷髮揚光大,已經形成了愛國、重視學生全面發展、面向全員重視全過程和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體育傳統,在此基礎之上,學校在新時期又提出了“育人至上、體魄與人格並重”的體育教育觀,喊出了“無體育、不清華”的口號。

馬約翰先生於1966年10月與世長辭。他在一個崗位上孜孜不倦、勤勤懇懇地工作了52年,為清華乃至我國體育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1986年4月,馬約翰塑像建成,矗立在清華園內。

《無問西東》裡那個體育老師是誰?他曾任奧運會田徑隊總教練

2012年12月,馬約翰誕辰100週年之際,馬約翰紀念館在鼓浪嶼落成。在同時舉行的座談會上,時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的胡和平在講話中這樣評價馬約翰:馬老在清華執教長達52年,他所倡導的體育精神,即強國強民的愛國情懷、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愛崗敬業的師德風範和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早已積澱為清華的體育傳統,成為清華百年來辦學歷程中最寶貴的財富。


體育的功效

體育對人民有兩個最大的貢獻:一是用科學方法鍛鍊人民健全的體格;二是輔助教育,培養人的優秀品質,達成教育的目的。

當這些年輕人(陳鏡開、鄭鳳榮、容國團)破世界紀錄、得世界冠軍的好消息傳來時,每次我都是欣喜若狂,高興得好像心都要跳出來,他們真是祖國的好兒女,為我們中國人民在世界上揚眉吐氣。誰敢再說我們中國人民是“東亞病夫”!

比賽可以不在乎輸贏,但千萬要講體育道德。運動員不能說假話、不許欺騙、不許踢人、壓人、打人。球可輸,體育道德不能輸。

通過比賽和運動能夠培養青年人健康的道德品質和習慣。成千上萬的孩子們在運動場上總是會無意識地顯示出他們的自然本能和特性,運動為他們矯正不良習慣和培養正確的習慣提供了最多的機會。

我覺得體育的功效,最重要的在培養人格,補充教育的不足,教你們注意自己,培養一種“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的精神。

——馬約翰在接受清華校刊記者採訪時說

劉波,清華大學體育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教育部高等院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公體組副組長,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田徑分會秘書長,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學校體育分會副主任委員。文中素材主要選取自《馬約翰紀念文集》(清華大學出版社)、《挺起胸來——清華大學百年體育回顧》(清華大學出版社,葉宏開等著)等著作及馬約翰誕辰100週年紀念大會的相關材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