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視點:中美經貿「白皮書」的三大看點

■董少鵬

9月24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關於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白皮書,對中美雙邊貿易中的問題,雙方認識上的分歧,大全球觀、大歷史觀下跨國貿易形勢的變化,解決爭端的途徑等進行了全面闡釋,指明瞭中美貿易繼續“理性前行”的路線圖。可以說,這本白皮書是中國智慧、中國方式在“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大道上的一次重要展示。

白皮書代表政府立場,講究事實清楚、立場明確、行文規範、文字簡練,是國際上公認的正式官方文書。在美國單方面挑起貿易戰之後的半年時間點上,中方認真梳理來龍去脈,剖析問題根由,提出針對性措施,展現了應有的耐心,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對於國際貿易和經濟合作的立場、解決問題的思路會得到越來越多的理解。

這本白皮書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誠實”。

白皮書明確表示,“中美建交以來,雙邊經貿關係不斷髮展,貿易和投資等合作取得豐碩成果,實現了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中國從中受益匪淺,美國也從中獲得了廣泛、巨大的經濟利益,分享了中國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成果”。這是對中美貿易的實質和全貌的最準確概括。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兩國貿易往來得以持續擴大,自然是各取所需、互惠互利。中國得到了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美方得到了跨境投資、進入中國市場等大量商業機會。所謂只有中國單方面受益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這本白皮書的一個突出亮點是“解局”。

中國方面承認,“中美經貿交往規模龐大、內涵豐富、覆蓋面廣、涉及主體多元”,同時“中美兩國經濟發展階段、經濟制度不同”,經貿領域有摩擦、有分歧是正常的。而要化解分歧,妥善處理摩擦,就必須認真剖析兩國經濟結構和進出口結構,對得與失進行全面理性評估。

白皮書指出,“美國居於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對華出口多為資本品和中間品,中國居於中低端,對美出口多為消費品和最終產品”;“中國對美出口的‘高技術產品’,大多隻是在華完成勞動密集型加工環節,包含大量關鍵零部件和中間產品的進口與國際轉移價值”;“從貿易主體看,據中國海關統計,2017年中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的59%來自外商投資企業”。這些事實和數據說明,中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與中國得到的製造業增加值、貿易增加值,並不是一回事。

中美貨物貿易差額是美國經濟結構性問題的必然結果。一方面,美國國內儲蓄不足,美元作為主要國際貨幣,形成了對貿易逆差的制度性需求。另一方面,中美兩國發展階段不同,形成了各自產業比較優勢和在國際分工佈局中的不同地位,形成了全球產業鏈下的“國別逆差”。再加上美國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實行管制,也擴大了貿易差額。

解決中美貿易差額問題,還要算一本“新賬”。世貿組織和經合組織等從2011年起倡導以“全球製造”新視角看待國際化生產,提出以“貿易增加值核算”方法分析各國參與國際分工的實際地位和收益。如果使用此方法計算,則2016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為1394億美元,較傳統的總值方法減少44.4%。

通過認真剖析可以認識到,中美貿易往來總體上是互惠互利的,出現分歧和摩擦是可以公平公正解決的。特朗普政府不分青紅皂白,以蠻橫態度、蠻幹手段破壞多邊貿易規則和中美雙邊貿易局面,是不理性的和有害的。

這本白皮書的強大支撐點是“國家利益”和“合作共贏”。

中國是多邊貿易體制的受益者、貢獻者、維護者。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從市場、就業、投資、產業鏈等方面為世界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中國也在環境、產業調整等方面承擔了較大成本。美國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受益者。

美國現任政府對多邊貿易體制的破壞,不僅損害全球合作共贏的局面,而且傷害其自身利益。面對當前局面,中國堅定不移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白皮書指出,中國“堅持走開放融通、互利共贏之路,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同時“支持對世界貿易組織進行必要改革”。

面對美方執意掀起的貿易戰,中國的態度很明確,即不願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這是中國從維護國家和民族發展利益出發,從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大局出發,作出的堅定不移的選擇。

我們也期待,美國的成熟政治家最終能夠迴歸理性,客觀全面認識中美經貿關係,及時糾正不當行為,使中美經貿摩擦的處理回到正確軌道上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