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燭之淚|意第緒歌魂,與猶太人一起流浪到世界盡頭

七烛之泪|意第绪歌魂,与犹太人一起流浪到世界尽头

一個叫多娜的女孩

七烛之泪|意第绪歌魂,与犹太人一起流浪到世界尽头

愛情,眾水不能熄滅

洪流也不能淹沒

——《聖經.雅歌》

七烛之泪|意第绪歌魂,与犹太人一起流浪到世界尽头

很久以前,我偶然碰到過一位從海外歸來的老者,他和我聊起一首在中國很有名的老歌,那是李叔同填詞的《送別》,歌中唱道: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他告訴我,他年青時很喜歡這首歌,但他一直把歌詞錯唱成:長城外,古道邊——他老家就在長城外,但他已經太長時間沒有回去過了。每次他哼唱這句他心愛的歌詞時,都會闇然淚下。直到有一天,他才發現,李叔同的歌詞寫的是——長亭外。

有點遺憾嗎?他說,後來再聽到這首歌時,總有一種莫名的厭惡。

如果你忍受不了花落,那麼你也只能遠離花兒剎那芳華的美麗。人生總有很多遺憾,習慣了就好。比如貝多芬的月光曲中沒有月光,比如輕音樂《殤》並不是你崇拜的大提琴女神杜普蕾的遺作。我21歲時,特別喜歡美國民謠歌后瓊.貝茲唱的猶太人民謠——《多娜,多娜》,那會兒我剛剛踏入社會,理想、愛情與工作都不知何去何從。每到深夜無人,我總是試圖在瓊.貝茲憂傷而深沉的旋律裡,尋找一個叫多娜的女孩。

七烛之泪|意第绪歌魂,与犹太人一起流浪到世界尽头

瓊.貝茲唱這首歌時才19歲,黑色的披肩長髮在時光中閃閃發光,她抱著吉它的樣子,讓我想起我愛過的那個她。於是這首我並不瞭解的遙遠歌謠,突然就有了溫度和質感。只是,卡帶中的音樂你還能循環播放,你愛的那個她卻越走越遠。只剩下樂如清風,它撩動的——不再是那些先人沉默的記憶,而是一個寂寞男孩的小小心事。

1960年瓊.貝茲唱紅的這首《多娜,多娜》,並不是用猶太人的標準語——希伯萊語唱的,而是一個英文版。我21歲時,聽著英文歌詞就已經知道了一半的真相:這是一首關於小牛和燕子的歌,或者說,是一首關於無情命運的詠歎:

在顛簸趕集的馬車上,一隻小牛目露哀傷

在他頭頂,一隻燕子振翅高飛,掠過藍天

風兒開懷大笑,它笑啊笑,笑得真起勁

它笑了一整天,一直笑到夏夜半冥

多娜,多娜,你別再抱怨了

農夫說:誰叫你是一頭牛

你沒有能飛的翅膀

無法像燕子那般驕傲而自由

七烛之泪|意第绪歌魂,与犹太人一起流浪到世界尽头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命運顛簸的馬車上,趕車的人卻不是我們自己。

21歲時,我告訴自己:離開的她不會再回來,我已經知道了這個故事的真相,釋然於懷。但我必須找到那個叫“多娜”的女孩,哪怕要穿過歲月這條無情長河,我也必須知道真相。因為有一個晚上,她從我心中走過,只留下了一抹淡淡的、卻真切的身影。對我來說,你不知道真相,又談何放下?

我21歲時,沒有互聯網,什麼也查不到。你去問,每一個人都給你不同的答案。你想知道的真相,是落在滄海中的一滴淚。很多人都聽過、喜歡這首歌,但很少有人知道,這首歌的真實背景。有個朋友勸我別這麼固執:這個鏡花水月的世界裡,什麼都是假的,除了你的自我感覺。

你喜歡就好,其它都不重要。

七烛之泪|意第绪歌魂,与犹太人一起流浪到世界尽头

在我31歲時,終於一位來自美國的朋友給了我答案。她告訴我:她的每一位美國猶太朋友都會唱這首歌,但它的原曲歌詞並不是用標準的猶太語言——希伯萊語寫成的,而是意第緒語,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語言,它記載了近千年來猶太人流浪的歷史。多娜,不是一個女孩的名字,“多娜”就是農夫稱呼小牛的名字,就象中國人經常用“旺財”稱呼狗一樣。但這首歌的確和一個偉大的猶太女孩有關。她發給了我一首俄國女孩狄安娜.帕蓮諾娃演唱的版本,我很奇怪,這張以《意第緒爵士》為標題的唱片為何仍是用英文演唱的版本。

朋友笑了,說,美國的猶太人也喜歡用英文唱這首歌,如今全世界會說意第緒的猶太人都不多了。意第緒語更象是一種深深烙印在猶太人靈魂中的共同記憶,寫這首歌的作曲家,就是一位來自俄國(烏克蘭)的猶太人,在那片遙遠的土地上,交織著太多有關猶太人苦難與歡樂的回憶,就象是俄國猶太畫家夏加爾的畫。

1

多娜,多娜

沙龍.希昆達 / 曲

狄安娜.帕蓮諾娃 / 演唱

七烛之泪|意第绪歌魂,与犹太人一起流浪到世界尽头

等待國王捷報的埃斯特拉

1939年9月1日,德國法西斯悍然入侵波蘭,二戰全面暴發。納粹在歐洲大肆地屠殺猶太人、吉普賽人、波蘭人,留下了人類史上最黑暗的罪行。1940年,身在美國的猶太詩人、劇作家澤德琳創作了意第緒語歌劇《艾斯特拉(Esterke)》,並邀請來自俄國的猶太作曲家希昆達為這歌劇譜曲。

艾斯特拉是一位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波蘭猶太女孩。她出生貧寒,卻有過人的智慧與美麗,她是波蘭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卡西米爾(卡奇米日)大帝最珍視的情人和顧問,雖然她一生都沒有稱後。但國王對艾斯特拉的意見言聽計從,他們在波蘭建立堅固的城堡,擊退了蒙古鐵騎。並發展經濟,最終使波蘭從一個小公國發展成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同時也讓波蘭成為中世紀(14世紀)第一個允許猶太人以公民身份,自由出入的歐洲國家。《多娜,多娜》就出自這部歌劇的一首男女二重唱。它描述了被西班牙女王及宗教裁判所迫害驅逐的猶太民族,那段在歐洲各國流浪的悲情歷史。

七烛之泪|意第绪歌魂,与犹太人一起流浪到世界尽头

猶太作曲家沙龍.希昆達

作詞的澤德琳與作曲的希昆達,都是來自沙皇俄國統治下的猶太人。倆人在20世紀初,都是因為俄國對猶太人迫害,不得不背景離鄉,來到美國定居。那被驅逐、被迫害的記憶揮之難去,波蘭的淪陷,法西斯的驕橫,歷史、傳說與現實都交織在了一起,讓他們將一腔悲奮,都注入到這首用意第緒語寫的歌謠中。

小牛、燕子與農夫的對話,悲傷而絕望,帶著意第緒音樂特有的濃烈抒情,將人心捲入悲喜無常的命運之舟。然而在歌曲的最後,澤德琳卻一反悲傷絕望的基調,寫道:

牛兒總是容易被逮住與屠殺

從不知道理由是什麼

但那些珍惜自由的人

如同燕子一樣早就學會飛翔

七烛之泪|意第绪歌魂,与犹太人一起流浪到世界尽头

以色列著名女歌手夏娃.阿潑斯坦

意第緒語演唱的《多娜.多娜》

這支曲子最早的意第緒語版本,也並不象我們常聽到的那樣,始終象一條沉鬱而悲傷的河流,緩緩注入陰沉的大海。原曲的譜子上,作曲家希昆達加入大量快速的變奏,讓憂傷的旋律從困頓中不斷地激昂而起,時而憤怒,時而嘲諷,時而又充滿了不屑。如果你聽過以色列著名女歌手夏娃.阿潑斯坦用意第緒語演唱的版本,你就能從另一個角度,感受到深藏在這支偉大旋律深處的熱情、悲憤與不甘,聽到那來自苦難最深處的吶喊。

然而這首歌和這部歌劇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太多震動,那個時代,連歐洲人自己也被希特勒折磨得生活不能自理,哪有時間為猶太人悲傷。但希昆達並不甘心這首優美的曲子就這麼被人遺忘,戰後,50年代他又親自將它改成了更流行的英文版。

七烛之泪|意第绪歌魂,与犹太人一起流浪到世界尽头

1957年,一位16歲的、有著墨西哥血統的美國姑娘,在芝加哥的一座猶太小教堂裡深情地演唱了這首歌的英文版,這位小姑娘就是美國一代民謠歌后——瓊.貝茲。她從小就因為黑髮黑眼,受夠了種族歧視之苦。這首偉大的意第緒語民謠,也因為她1960年出版的唱片,風靡了世界。

2

在我眼裡你是如此美麗

沙龍.希昆達 / 曲

莎龍·布勞納 / 演唱

七烛之泪|意第绪歌魂,与犹太人一起流浪到世界尽头

夏加爾名畫:舞者

小牛沒有翅膀,但心靈卻是有翅膀的。

在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藝術之花,總是綻放在人類悲喜交加的記憶深處。隨著猶太人一批批地返回故土以色列,意第緒語——這種混和了希伯萊語、德語、斯拉夫語的流浪語言,也漸漸成為了歷史的化石。自從13歲離開烏克蘭,希昆達大半生都在為紐約的意第緒語劇院工作。然而當意第緒語都被人遺忘了,劇院也成了徒勞。

以色列是猶太人千年流浪的起點也是終點,最終新一代的猶太人都自覺不自覺地迴歸到了猶太人本初的語言——希伯萊語。如今,即使是在以色列,也只有老一輩從俄國、波蘭流浪過來的猶太人才聽得懂這種夾帶著歲月風霜的語言。那些用意第緒語創作、流傳的詩歌、音樂與故事,都如同你眼中遲暮的美人,倦倚著迷人的旋律,化作了時光之塵。希昆達的意第緒語劇院,最終也關門大吉了。

七烛之泪|意第绪歌魂,与犹太人一起流浪到世界尽头

希昆達最後的名曲,是一支爵士風格的意第緒語歌謠——在我眼裡你是如此美麗。它本來是為一部意第緒語的愛情喜劇創作的。上面收錄的這位當代的演唱錄音,來自德國的著名女演員莎龍·布勞納,戰爭的結束,讓她得以重新回到德國——她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她出版了一張意第緒語歌曲的唱片,收錄了希昆達這首非常性感的曲子。

在採訪中,她談到了為什麼要用意第緒語演唱這些老歌,她說:我小時候就接觸過這種獨特的語言和音樂。我父親在朋友打牌時就會說意第緒語。對我而言,它有點像德語,但又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種秘密的語言。

那是生命的喜悅,還是愛情的秘密?莎龍·布勞納的演唱和音樂的配器聽上去,並不象傳統的意第緒語歌謠——克里茲默音樂那樣,激越而深沉,它更象是一隻偶然造訪你花園的小貓,踏著輕柔的貓步,輕巧地穿過你的疲憊與寂寞,讓你重新對愛情充滿期待。

3

在爐火上

馬克.沃薩斯基 / 曲

裡-隆海爾茲利亞童聲合唱團 / 演唱

七烛之泪|意第绪歌魂,与犹太人一起流浪到世界尽头

《在爐火上》是一首被遺忘了很久的意第緒語詩謠。直到1993年,著名的電影配樂大師約翰.威廉姆斯將它用在了斯皮爾伯格的歷史名片——《辛德勒的名單》中。這是電影的一個重要的情感轉折點,和納粹做生意的花花公子辛德勒,望向充滿殺戮的猶太人街區,他看到身穿黑色皮衣的黨衛軍象驅趕牲口般地吼叫,大街上滿是逃難的猶太平民,來不及帶走皮箱被人從樓上粗暴的扔到大街上,把往昔平靜的生活摔得滿地狼籍,恐懼與無助的婦女與小孩撕心裂肺的哭喊中,不時傳來屠殺的沉悶槍聲,這時一個身形渺小,身著紅衣的小女孩,步履蹣跚的出現在黑白色的電影畫面中,迷惘而無助。她的出現讓所有的觀眾屏住了呼吸,瞬間被這美麗的生命吸引,在命運巨大的反差中,每一個善良的心靈都不禁要問:這些美麗而無辜的生靈,為何要被驅逐與殺害?音樂在這剎那中,撕開了殘暴的畫面,將原本充斥著暴力與仇恨的人間,全都化為了一片寂靜。

在爐子上,火在燒

屋子裡充滿它的溫暖

拉比正在教小孩子們字母表

親愛的孩子們,請記住

你在這裡學到了什麼

.....

當你們長大你們就會明白

這些信中有多少眼淚與嘆息

當你們不得不在這個世界上流亡

直到筋疲力盡

你們就會從這些信中獲得力量與希望

七烛之泪|意第绪歌魂,与犹太人一起流浪到世界尽头

奇怪的是,這首歌一點也沒有傷感與絕望,它沉靜得彷彿能穿透時光。如果你仔細聽,你會發現整部電影的配樂,都是建立在這支古老詩謠的旋律之上。無論是當時作為旁觀者的辛德勒,還是坐在黑暗中的我,多麼希望手中能有一根摩西過紅海時的手杖,能將人心中的黑暗與光明分開,給無辜的的小女孩,找到一條逃生的路,這揪心的一幕伴隨著辛德勒迷惑的目光,伴隨著童聲合唱團天使般的祈禱,伴隨著小女孩獨自離開人群,躲進一座空無一人的閣樓裡時才漸漸地消失。

這部電影太有名,電影的原聲唱片也是經典。集合了著名的猶太裔小提琴大師帕爾曼與單簧管大師費德曼的演奏,還請來了以色列裡-隆海爾茲利亞童聲合唱團的孩子們。很多人都聽過這張唱片,聽過這首歌,只是不知其名。你仔細看唱片目錄,也看不出所以然——畢竟就算將意第緒語寫成拉丁文,多數人也認不出一字來。

七烛之泪|意第绪歌魂,与犹太人一起流浪到世界尽头

很多人都誤以為,這支曲子的作者是約翰.威廉姆斯,以為這首歌是用猶太人正規的希伯萊語演唱的。其實這是一支純正的意第緒語詩謠,它的作者是一位18世紀末,窮困潦倒的烏克蘭人——馬克.沃薩斯基。他寫這首歌,源自於他對猶太人學校的記憶。那些被尊稱為拉比的老師,認真地用意第緒語,為猶太孩子們,講訴他們的歷史與命運。歷史上關於馬克.沃薩斯基的資料很少,我們只知道1890年,他在猶太朋友亞拉克姆的家中演唱了這首歌,亞拉克姆的兒子聽完,特別感動,要求沃薩斯基叔叔把這首歌打印出版。

馬克.沃薩斯基1907年死於烏克蘭基輔。那年整個沙皇俄國都在迫害猶太人,大量俄國猶太人舉家逃難,包括逃到美國去的《多娜,多娜》的作者澤德琳與希昆達。

4

平安與你同在

猶太聖歌

央克里克里莫茲樂隊

七烛之泪|意第绪歌魂,与犹太人一起流浪到世界尽头

就在馬克.沃薩斯基病逝的1907年,俄國偉大的畫家猶太人——夏爾加還一文不名,他揹著媽媽跑到俄國首都聖彼得堡學畫,警察卻把他轟出了城,因為依據俄國的規定,猶太人不得進入重要城市的市區。夏爾加其實還是幸運的,在1906年、1907年,整個俄國到處都在迫害和驅逐猶太人,沙皇和教會,還把無辜的猶太人當成了饑荒與動盪的出氣筒,本來就被迫居於俄國社會底層的猶太人,為一點小事,就會被村民和教會驅逐。1907年俄國著名的猶太人移民潮,其實只是這個漫長悲劇中的一個小小段落。人是一種奇怪的動物,學會仇恨只要三分鐘,但要學會愛,一生都不夠。連孩子都會向無辜的人扔石頭。

當時一位烏克蘭畫家彼莫邊科創作的油畫《受害者》,描述的就是一個當時真實發生的悲劇事件。一位美麗的猶太少女愛上了一個俄國小夥,她為了愛人甚至改信了東正教,但是村民和教士卻依然無法容忍倆人相愛,還將女孩群毆致死,村裡的猶太人全部被驅逐。在畫面上,衣衫襤褸的女孩已經無路可退,她的胸口還掛著十字架,那是神的徽記,卻無法保佑她一生平安。

七烛之泪|意第绪歌魂,与犹太人一起流浪到世界尽头

歷史的悲劇總是相似的,這故事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那些血淚就象是猶太人的神聖法器——七燭。無論狂風多少次將燭火吹滅,無論蠟燭的淚流乾了多少次,它最終還是會被人點亮。當血與淚凝結成詩與歌,當憤怒與悲傷都化作無詞的旋律,我們才會偶然想起,那些被我們心靈遺忘的愛與美麗。

七燭是生命的象徵,聖經中,上帝用七天創造了這個世界,猶太人卻在黑暗的人間用千年的時光,在流浪中丈量著這個世界的寬度,苦苦地尋找著藏在世界盡頭的光與亮。當他們在流浪中相逢或者別離時,他們會認真地說一句:Shalom Alechem。這是一首著名的意第緒語的猶太聖歌的名字,它也是一句猶太人最常用的問候語,意思是:平安(和平)與你同在。

5

麵條歌

露絲.魯賓整理

弗耶、波里西斯基、霍夫曼演奏 / 演唱

七烛之泪|意第绪歌魂,与犹太人一起流浪到世界尽头

說到猶太人,我生活的上海還有上世紀殘存的猶太街區和猶太教堂。在上世紀初的俄國猶太移民潮中,也有大量的猶太人逃到中國,他們很多都暫居在上海。舊的房子此時已經一言不發。上海人大都知道陝西路上的西摩會堂或者虹口區長陽路的摩西會堂。那是猶太人靈魂的居所,也算是老上海的著名景點。但其實,我們並不是很瞭解猶太人。

有趣的是,2007年以色列拍了一部電影——《麵條》,講了一個很平淡的故事,算是和中國搭了一點邊。這故事說的是一個離婚的空姐,家裡臨時請的中國傭人突然溜走,把一箇中國男孩留在了她家。男孩不會說希伯萊語,也不願意吃她燒的猶太麵條,這是一個很溫暖的故事,有關愛,也有關理解。

七烛之泪|意第绪歌魂,与犹太人一起流浪到世界尽头

說到猶太麵條,倒是有一首很奇怪的意第緒語民謠叫《有吃麵條,或者沒有面條吃》,它是著名的俄國猶太阿姨——露絲.魯賓收集整理的2000多首意第緒語的民謠之一。歌中講訴了,貧困而無奈的生活。有一頓沒一頓地,努力操持著家務的猶太女孩,在困頓而暗淡的日子裡,小提琴的纏綿低徊和歌者悠遠悲傷的吟唱,彷彿有一條冰冷的河流,在你的血液中緩緩流過。

露絲.魯賓一生都在收集失散在各國猶太人歷史中的意第緒語民謠,她說:這些珍貴的語言與旋律正在隨著時光漸漸飄散,但是它們留在猶太人心中的永恆印記,不會消失。它們都是人類苦難與孤獨的見證,也是愛的見證。

我們都愛過,恨過,迷惘過,我們都經歷過寂寞與孤獨,也曾逃離又不斷迴歸。愛到深處,語言就會消失。不管這一頓有沒有美味的麵條吃,你都必須相信:美好的日子,艱難的日子,都會從你的指尖流過,而生命的燭火,總會把愛傳遞到時光盡頭。

七烛之泪|意第绪歌魂,与犹太人一起流浪到世界尽头

期 待

喜歡自由地暢聊音樂與藝術的朋友,可以加入我們的微信群:黑膠叔叔的木屋,方法是,在微信通訊簿添加ID: blacklakers為好友,之後我們會拉您入群。注意:請不要在群裡做生意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