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死灰復燃亂象:披上「洋外殼」繞開監管 扮區塊鏈「割韭菜」

數字貨幣剛剛興起,就基於自身去中心化的特性,一步一步走入了人們的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從“炒股”到“炒幣”,在大量衍生媒體大肆炒作下和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大媽們”也開始入局炒幣。

2017年是有極大泡沫和風險的一年,有人自殺,有人跳樓,也有人一夜暴富。一夜暴富的神話傳頌在幣圈,無數一夜間崛起“上億身價”的大佬開始了自己的“傳道受業”。所謂的業內站臺。無數交易所、區塊鏈項目方如雨後春筍般長出來,“區塊鏈大會”每天都在舉辦。

但是由於國家並無相關法律監管,有利益的地方就會滋生害蟲,幣圈一篇混亂,交易所割韭菜,比全媒體大肆吹捧,項目方亂融資,傳銷幣在虛擬貨幣市場中盛行。現象一茬接著一茬。浮誇風氣蔓延。

9月初,中國央行等七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下稱《公告》),全面叫停代幣融資。

《公告》指出,代幣發行融資是指融資主體通過代幣的違規發售、流通,向投資者籌集比特幣、以太幣等所謂“虛擬貨幣”,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

公告一出,整個幣圈開始向地下隱匿,大會不辦了,公告不出了,媒體被封了,在過去一年裡,央行等多部門聯手,嚴厲打擊ICO非法公開融資炒作,虛擬貨幣價格大幅下跌,監管成效顯著。

不過據新華社記者近期調查發現,目前仍有一些ICO項目打著國外基金會的旗號,披上“洋外殼”繞開監管,或換上區塊鏈等“馬甲”欺騙投資者,圈錢融資“割韭菜”。在監管旗下,大會地點被改到了“村裡”。交易所開始外遷,自媒體開始“打游擊”。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監管的確肅清了一部分的市場,區塊鏈泡沫大大減少,市場熱度降低後,人們開始踏實做事.

“掛羊頭賣狗肉”的交易所們雖然還在繼續“割韭菜”但並不是很明目張膽了,一件新事物的出現總會經歷一部分的泡沫期,泡沫期縮小是落地的優勢。當然,消費者們也應當從陷阱裡跳脫出來,投資不可怕,投機才可怕。要積極防範金融欺詐,才能讓行業越來越清明。

未來,投機者們也會漸漸消亡,因為畢竟只有金子才能從沙粒中沉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