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内向不合群?家长如何当一个引领人带孩子交到朋友一起玩耍?

有一些孩子,天生比较外向开朗,与人相处比较自然得体。但是,也有很多父母常常感到很苦恼:自己的孩子好像天生比较内向或者害羞,看见生人就会不自在,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不积极,不够活泼。怎么办?

孩子内向不合群?家长如何当一个引领人带孩子交到朋友一起玩耍?

同伴交往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能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但是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孩子同伴交往发展的大致过程。

♥ 孩子在0-2岁的时候,还不太会真正和别人一起玩。在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孩子可能观察爸爸妈妈怎么玩,或者模仿爸爸妈妈怎么玩。当你把两个同龄的幼儿放一起,他们通常是自己玩自己的。所以当父母觉得1岁多的孩子不太会“和别人一起玩”,这是完全正常的。

♥ 1岁半到2岁半,孩子有可能观察别的小朋友玩。但是只是在周围“徘徊”而并没有想要加入的意愿。

♥ 2-3岁的孩子开始关心同伴,喜欢和别人在一起玩,也喜欢观察别的孩子怎么玩。这个阶段我们叫“平行游戏”,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游戏。比如,一个孩子在搭积木,另一个孩子也在搭积木,他们会互相观察,但是通常不会合作搭一样东西,也不会想到用自己的积木去帮助同伴完成一个城堡。

♥ 3-4岁的孩子,会互换玩具和工具。比如,我缺一个红色的积木,你能不能给我这个,让我把这个城堡的窗户搭好?有时候也会互相帮助,或者给对方意见。但是通常他们都有自己的目标。

♥ 4岁以上的孩子开始体会到和小朋友一起游戏的快乐,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游戏”。他们可以遵守某个游戏的规则,象丢手绢这样的游戏,孩子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才能完成这个游戏。再比如,他们会合作,有共同的游戏目标,象用积木搭成一个很大的房子,这需要分工合作。孩子们享受有规则的游戏所带来的乐趣,也知道照顾别人的情绪,学会适当地礼让。在游戏的互动过程中,孩子的社会性得到飞跃式发展。

这是儿童发展的共性。了解了这个共性,大家会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是正常发展的范围,根本不用焦虑。

孩子内向不合群?家长如何当一个引领人带孩子交到朋友一起玩耍?

观察孩子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所以不能期望每个孩子都非常外向。在孩子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请父母仔细观察一下,你的孩子是怎么发起互动的?他/她又是怎么回应互动的?

有些孩子常常发起和他人的互动,而且积极回应他人发起的互动。

有些孩子和同龄人互动地好一些;有些孩子则和成人比如老师互动地好一些。

有些孩子不太善于发起和他人的互动,虽然他们会回应他人发起的互动。他们常常象一个圈外人,游离于同伴间互动和集体活动之外。这样的孩子,多给一些机会和时间。

有些孩子喜欢自己玩,对和他人互动不感兴趣。

帮助孩子和他人交往

1、做“介绍人”

如果孩子只是不太善于发起和他人互动,父母可以做孩子加入一项活动的介绍人,带动别的孩子与自己孩子互动,最后自己退出。

我们的老师有一次帮助小宝加入游戏。孩子们在玩过家家,小宝想加入,但一时加入不进去。老师就找出来一个工具箱,她带着工具箱和小宝,假装敲门:“你好,听说你们的洗衣机坏了。修理工来修理洗衣机来了。”这样,她帮助小宝找到了一个角色,给这个过家家的游戏加入了新的元素。

夏天,邻里间的几个孩子们在玩水,他们的水桌里有各种玩具,勺子,杯子,水果,等等。小乐在旁边看着,但是他不知道怎么加入。他的妈妈看到这个现象,就拿来一个娃娃,加入大家:“看,我们有一个娃娃。她刚刚起床。她要洗个澡。小乐,过来给娃娃洗个澡。”小乐就过来,拿起一个杯子给娃娃洗澡。小伙伴们都很高兴。妈妈把娃娃给了其中一个孩子,说:“你来拿住娃娃吧。”那个孩子拿住娃娃,小乐继续给娃娃洗澡。又有一个孩子拿过来一个瓶子,装作给娃娃头上倒洗发香波。小乐就说:“好,现在该给娃娃洗头发了。”他们就这样玩起来。妈妈完成了把孩子引入一个活动的任务,就慢慢地退出了这个活动。当然,如果孩子们停止了和小乐的互动,妈妈可以再次介入或者在这个游戏里加入新的元素。

再比如,两个小朋友在玩医生和病人的游戏,妈妈可以教一个没加入进去的孩子:“你愿意做一个新病人吗?”然后跟医生说:“你今天很忙啊,又来了一个新病人。问问他哪里不舒服?”这样,就把这个孩子介绍到这个游戏里了。

2、在家预习

有的游戏有一定的规则,比如,捉迷藏的游戏,去捉的这个人必须要静止在一个地方,不能偷看,数到10或者20,才可以去找藏起来的人。爸爸可以在家和孩子玩这个游戏,熟悉规则,那么,等孩子和别的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就会比较容易。

比如过家家的游戏,爸爸妈妈也可以在家和孩子一起玩,分配角色,理解这些角色都要做什么事。这样下次孩子和别人一起玩,会更好的理解规则,理解角色并执行这些角色的任务。这样孩子会比较自信,而且说不定还可以来担任分配角色这样的“领导”角色。

有的游戏需要孩子具备一些能力,比如跳绳,打乒乓球,如果父母可以和孩子经常玩这些游戏,让孩子多加练习,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水平,这样,孩子在人群里的受欢迎度也会提高。

父母和孩子多一点相处的时间,和孩子多一些这样的游戏时间,让孩子准备好和别人一起玩。

3、提供促进互动的玩具/活动

父母可以邀请熟悉的小伙伴来家里玩。

准备一些相同或类似的玩具。比如,孩子们都喜欢玩水。给孩子一大盆水,和几个类似的船和杯子。婷婷本来在一个人玩,当她发现别的孩子把船装满水,沉下去;倒出水,又浮起来。她觉得非常有趣,正好她手里有和其他人一样的玩具,她就模仿起别人的举动了,也来装水倒水。玩得高兴了,就不由自主地加入群体,她会去要求别人:“我们换个船吧”。或者“我们让船排队!”相同或类似的玩具可以推动孩子和别人一起玩。

邀请别人来家里玩,准备的玩具数量不要太多但是也不能太少。玩具太多,孩子们各自玩自己最感兴趣的玩具;玩具太少,那就会引起孩子之间抢玩具得冲突而不是合作地玩。

如果请别的小朋友来家里玩,可以安排一些同一个主题的玩具。这样两三个孩子可以就同一主题玩上一段时间,也有利于他们互动。

孩子内向不合群?家长如何当一个引领人带孩子交到朋友一起玩耍?

总结

孩子发展有个体差异,而且内向,外向是我们描述人格的两个面,并没有哪个更好的意思。父母切忌给孩子贴上“内向”这样的标签。而且父母也要有耐心等待,不是父母说一句“快去和别人一起玩”就算是鼓励他们了,他们就会因为你这句话而产生改变了。

最后要指出一点是,我并不支持父母在看了这篇文章以后,无微不至地处处替孩子安排。同伴交往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不要剥夺他们自己碰壁,琢摸,协商,以及妥协的机会。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或者周末,找一些机会,具体地让孩子学到一些技巧;但是,很多时候,比如上幼儿园,上学的时候,我们看不到孩子的同伴互动。和老师积极沟通,了解情况。如果孩子自己没有特别的苦恼,我们也不必自己看不下去或者只是自己感受不好而去代替他们生活。换言之,在孩子确实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帮助他们,但是不要因为自己替孩子感觉不好而去包办代替。要记住,他们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