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孔子,被误解的孔孟思想

孔子的儒学。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包含了多种伦理。人类社会是要没有伦理道德,没有长幼尊卑次序…,不然还是人类吗?他的儒学立足于教人如何做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孔子儒学以“仁”为核心,讲究的是君有君的本分,臣有臣的样子,先做人再做事,为政就是做事。在这个思想上,孔子的儒学被胡适称为早先最“正源”的儒学,君臣为互相的关系,虽上下有别,但君臣有序,个人的言行举止要符合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规范。

被误解的孔子,被误解的孔孟思想

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学说而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在他的努力下,儒家学派开枝散叶。孔子的三千弟子中出了七十二贤人。孔子后他们当中许多人在不同的国家从政或讲学,受到诸侯士民的普遍尊重采纳。这是孔子儒学走上帝王之术的开始。孟子也是儒学的代表人物,其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孔子应该说是第一个开办平民教育的伟大教育家,他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孔子那里,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可以平等的接受教育。


西汉时期,董仲舒在汉武帝的支持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儒学走上帝王之术的标志,董仲舒对孔子的儒学加入了很多的内容,这是汉武帝时期时代背景、社会现状的历史必然。董仲舒的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符合当时时代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当时汉武帝作为统治者的推崇,也是为了维护统治的需要,从而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从此,经学研究在汉代盛行。

被误解的孔子,被误解的孔孟思想

宋明清时期。 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诞生的“程朱理学”,是儒家学问思想被统治阶级成为帝王之术的又一时期。核心思想是“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的“三纲五常”。

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适应了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深得统治者的欢心,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

被误解的孔子,被误解的孔孟思想

从这三个阶段看,孔孟的儒学为最本源的人伦(仁爱)之学,后期儒学发展与孔子的初衷大相径庭。时代在变,儒家思想学问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在历史的各时期发挥了作用,时至今天,公民道德规范仍是儒家思想主要内容,新时代有新的内涵。

被误解的孔子,被误解的孔孟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