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話豐收丨豐收節前,田間地頭的他們,有怎樣的故事?

中秋话丰收丨丰收节前,田间地头的他们,有怎样的故事?

中秋话丰收丨丰收节前,田间地头的他们,有怎样的故事?
中秋话丰收丨丰收节前,田间地头的他们,有怎样的故事?

“燕將明日去,秋向此時分。”9月23日9時54分,“秋分”接棒“白露”,帶人們進入新的時節。

經黨中央批准、國務院批覆,自2018年起,將每年秋分日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巧合的是,今年豐收節次日,起源於農耕文化的中秋節又將接踵而至。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豐收之節,喜逢月滿之時,猶如天作之合。

江蘇,自古就是魚米之鄉——

“蘇”由草、魚、禾組成,喻示著花草豐茂、魚蝦滿倉、新米飄香,成就了我們千年的錦繡繁華;

大豐、豐縣、常熟、太倉……這些古老城鎮的名字,傳遞的是對豐收的滿滿喜悅,是對豐收的殷殷期盼!

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我們派出多路記者奔赴大江南北,採訪了一批新老“農人”。

中秋话丰收丨丰收节前,田间地头的他们,有怎样的故事?中秋话丰收丨丰收节前,田间地头的他们,有怎样的故事?

9月22日新華日報3版

鹽都糧農: 轉型升級 越幹越歡

“預計畝產水稻400斤,每畝最終出米280斤。按當前有機米市價每斤20塊算,改種收益相當可觀……”又到秋收季,望著頭年改種有機稻的30畝地,鹽城市鹽都區學富鎮種糧大戶李明開心地給記者預算起了今年的收入。

中秋话丰收丨丰收节前,田间地头的他们,有怎样的故事?

味運動慶豐收 盧日偉攝

這個29歲的年輕農民近幾年共流轉進手430畝地。“從中闢出30畝,不用化肥,完全只上有機肥,就是為了尋找一條產糧轉型的路子,讓地裡長出的大米更暢銷。”李明的期待與自豪溢於言表,“等這30畝水稻收完便立即送去認證,一旦綠色食品證書發放下來,明年改種面積繼續擴大。雖然有機稻畝產沒有上化肥的普通水稻高,但每斤價格卻是普通稻米的10倍!”

“今年400畝種的是淮稻5號,長勢比前兩年好不少。”李明告訴記者,“初步算下來,預計每畝能產1200斤左右。相比前兩年,每畝多收200來斤呢。今年種糧的純利潤估摸比去年到手的15萬還要高……”

豐收的背後,也少不了李明的精打細算。

2016年,鑑於人力成本越來越高,李明下定決心,在村裡牽頭成立了“鹽城市鹽都區潤農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始走機器換人的路子。今年夏季,撒種、上藥,李明430畝地只僱了2名農機手,而過去人工操作,要僱近20人。

如今,這位年輕的種糧大戶,已一躍成為學富鎮廣大農民眼中的農業示範戶和當地政府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

本報記者 李睿哲

崑山花農:美麗事業 綠意盎然

9月18日一大早,殷勤就在她的花卉園藝中心對精心培育的滿園綠植修修剪剪,散尾葵、鴨腳木、百合竹、綠蘿、綠寶……每一種花卉採購回來時她都如獲至寶,介紹給客人時則如數家珍。

“我覺得園藝中心一定要兼備觀賞區和休息區,讓客戶走進來就有一種很愜意舒適的購物體驗。”殷勤說,“雙節”臨近,預定的訂單已經如雪花般飄來。

在殷勤和20位花農的辛勤耕耘下,園藝中心去年銷售高品質花卉盆栽15萬盆,加上綠化服務和器具租售,經營收入超過400萬元,相比2016年翻了一番,這讓大夥心裡樂開了花。

大學畢業後的殷勤進入了一家綠化公司學習花卉知識。2012年,殷勤註冊成立昆卉生態園林工程有限公司和一家10平方米左右的“車庫型”實體花店。2015年,她又與花橋天福生態園合作,開設了一個6000平方米的花卉園藝中心,為花卉園藝愛好者提供中高端的產品和服務。“我不光要把花賣給喜歡花的人,還要賣給賣花的人。”殷勤說。

上午8點,做完最後一步綠植養護工作,殷勤看了一眼手機備忘錄,想起明後天要趕往浙江收購草花,週五再轉赴徐州採購立體綠化新模具,為中秋、國慶節日熱賣做準備。

本報記者 王建朋

豐縣果農:私人訂製 全程手工

再過幾天便是陳厚武蘋果園脫袋、貼紙、採摘的豐收期,“我現在每天最開心的就是走在果園裡,認真觀賞每個蘋果。”揹著手、仰著頭,是陳厚武在果園漫步的標準姿態。

中秋话丰收丨丰收节前,田间地头的他们,有怎样的故事?

碩果累累

“普通的種植農戶畝均收入也就幾千塊錢,而我收成好的時候畝均甚至能過萬元。”豐縣大沙河鎮果農陳厚武擁有200多畝的蘋果園,陳厚武說,他和妻子均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美術系,剛開始很多人並不看好這對大學生夫妻的鄉野生活,但現在的他早已是徐州兄弟(大沙河)果業合作社理事長、豐縣果園協會秘書長,並多次在省市縣舉辦的果業大賽中榮獲金獎。

私人訂製是近幾年的熱詞,而陳厚武做私人訂製帖字蘋果已有10多年了。“每年一到果樹開花的時候,就會有很多客戶找上我,他們會提供公司的標誌和名稱,到了蘋果成熟的季節,蘋果就成為他們的宣傳品。”陳厚武介紹。

陳厚武忙於果園的同時不忘幫助村民一同致富。他組織了小蘋果農業社會化服務團隊,幫助50多名農村家庭婦女在農忙時節兼職農業工作,“這些婦女可以幫忙施肥、套袋、採摘等,年收入超過2萬元,而且在家又陪伴了老人還照顧了孩子。”

半個月後,陳厚武蘋果園將迎來一年一度的採摘豐收季。陳厚武常說自己是個“蘋果痴”,擔心機械化運作對蘋果太“粗魯”,所以從果樹開花到套袋,夫妻倆全程手工作業,“我家的蘋果能達半斤重,都一樣大、一樣的顏色。”本報記者 朱 璇

東臺瓜農:精品路線 助力增收

9月下旬的東臺市許河鎮許北村,袁志剛正卷著褲腿照料地裡的蔬菜。其實,對袁志剛來說,蔬菜種植並非主業。他的主業是種瓜,早在8月,他便喜迎豐收了。

“單今年西瓜這一季,減掉成本開支,利潤還能達到50萬元左右。”說起瓜,這位年近四旬的瓜農滿臉自豪。

袁志剛近年來種西瓜一直以“8424”品種為主,但直至兩三年前,他地裡的瓜還只能以村民口中的“大眾貨”賣給當地瓜販。“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去年。”袁志剛告訴記者,從去年開始,“農超合作”在許北村拉開序幕,除了原先就有的瓜販外,大型超市的採購員也開始下沉到農戶家中,一對一談“精品瓜”的種植與採收事宜,他們的好日子從此又上了一個臺階!

讓老袁樂呵的是,今年夏季,“精品瓜”比“大眾貨”一斤高出了5毛到1塊。“按‘8424’算,同樣是八九斤重的瓜,‘精品瓜’單個就比‘大眾貨’多賣5塊錢左右。”眼下,老袁一畝地基本能產瓜六七百個,去掉“精品瓜”種植在人力、肥料、技術和設施等方面投入的增加,每畝仍能比種“大眾貨”多賺1000多元。“瓜的品種不變,但口感好了、銷路穩了、銷量升了、回報率‘噌噌’拔高,咱種瓜熱情自然更高。”

本報記者 李睿哲

高淳蟹農:合作共贏 產業延伸

秋風起蟹腳癢,9月中旬螃蟹開始上市,養殖戶們就開始忙了。

見到南京市高淳區青松水產合作社負責人邢青松時,他正在指揮職工包裝螃蟹。“從8月開始就有客商下單了。”他說,今年螃蟹又是個豐收年,畝均產出螃蟹75公斤,比去年高出10%還不止,價格也很好。

邢青松的合作社是2010年5月成立的,採取的是“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行模式,去年,合作社為社員推銷螃蟹5.72億元,社員戶均增收1.1萬元,帶動養殖、經銷農戶10萬多戶,合作社有“中國水產第一社”之稱。“合作社越做越大,我們這兩年的主要精力放在拓寬銷售渠道上,產品不愁賣。”

除了養好螃蟹賣好螃蟹,合作社還向二三產進軍。邢青松說,二產主要是加工業,目前,合作社正與南京和善園食品有限公司、江南大學食品學院等洽談合作,研究開發蟹黃包、蟹黃油等螃蟹延伸產品,提高螃蟹附加值,帶動農民增收。

三產怎麼搞呢?邢青松說,主要是發展漁業旅遊觀光。合作社已投資3000萬元建設遊客體驗中心,建成現代漁業產業園區、生態觀光園區、釣魚捉蟹區等五大功能區。

“養螃蟹、賣螃蟹這些年,我是農民增收的見證人。”邢青松說,現在的固城湖螃蟹已經是同行業中的知名品牌,他的合作社中,大多數社員在城裡買了商品房,“他們現在是開著轎車下蟹塘的!”

本報記者 朱新法

高郵蝦農:同奔富路 共做善事

“現在正是羅氏沼蝦捕撈豐收的季節,目前已出售了今年總量的三分之二。”9月19日,戴大喜望著不斷打撈起的羅氏沼蝦,心中滿是歡喜。2000年,他與3位養殖戶謀劃創辦陽光特種水產專業合作社,18年的時間累計帶動農戶1560多戶,養殖面積達到7800多畝,戶均收入近8萬元。

中秋话丰收丨丰收节前,田间地头的他们,有怎样的故事?

開心的蝦農

“我們成立合作社就是要帶領大家致富。”高郵陽光特種水產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戴大喜介紹,今年,合作社研發並投入使用功能性飼料,在蝦的飼料中人工添加菌種,提高蝦對餌料的吸收率。

“2014年到2016年,我們合作社裡40%的農戶獲得了較高收益,不少農戶畝均收入萬元以上。”戴大喜對合作社為農戶帶來的實際收益十分自豪。

合作社成立以來,戴大喜和他的團隊持續關注公益事業,每年都捐資捐物。自2014年開始,累計資助貧困學生36名,累計捐贈助學金7萬多元。

“今年我們還要開拓西南市場,採取直供直銷的模式。”戴大喜說,目前合作社的銷售區域已覆蓋蘇浙滬皖、東北三省、成都和重慶等區域。

本報記者 朱 璇

農業專家創新給力 地裡生金稻田傳喜訊

“更待菊黃佳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豐收九月,在洪澤有機稻米生產現場,拔節孕穗的水稻長勢喜人。洪澤大米,從“長在深閨人未識”到“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基地大米,以極其嚴苛的工藝,打響了“蘇”字號農產品品牌,這其中傾注了水稻栽培專家、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李剛華的不少汗水。

這些年,李剛華跑遍了省內農場各大種植區,示範農用機械操作方法,講解機械化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把服務送到農戶家、送到水稻田。在李剛華的微信頁面,記者看到他與各地農技員和種植大戶的聊天列表均被置頂,“每個種植大戶的情況不同,掌握的技術不一樣,需要精準化服務。”他這樣告訴記者。

上月召開的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暨科技創新工作會議上,李剛華等人完成的“多熟制地區水稻機插栽培關鍵技術”,榮獲2017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兩年前,包括史宇傑在內的7位華西年輕人懷揣夢想,奔赴日本學習水稻種植,但這幾個不曾有過務農經歷的大學生,種出的水稻參差不齊,一時躊躇無措。去年,他們聯繫上李剛華,在育苗、施肥、水分管理方面少走了許多彎路。“今年我們華西村的育苗體量有了很大提高。”電話裡,期盼豐收的史宇傑信心滿滿,興奮地向李教授報喜。

本報實習生 萬 晨 本報記者 吳 瓊

農機冠軍技術助力 有滋有味家家谷滿倉

金秋時節,金黃色的稻穀飄來清香,各地農民正熱火朝天忙著收割……而溧陽市竹簀鎮王渚村的陸建新望著自家的700畝稻田卻並不著急,而是埋頭於檢查、修理停在院內的十幾臺久保田收割機。

“我採取的是稻麥輪作的種植方式,5月底收完小麥,6月10號才插上秧苗,所以屬於晚季稻,得到10月中旬才開始收割。”陸建新說,上週才剛剛使用無人機對稻田進行噴藥植保,機械化操作一個人一分鐘就能噴完一畝地,看著航拍視頻裡的稻穀形勢喜人,今年肯定又是一個豐收年。

談起農機,陸建新更來了興致,“我種糧食全因為喜愛開農機,只要開上農機就覺得特有成就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2010年,在政府的指導下,陸建新聯合另外5位農機手,共同出資122萬元,成立了溧陽市建新農機專業合作社。“合作社除了服務自家的700畝地,還同時服務周邊的大小農戶。”陸建新說,開農機一年能掙40多萬,糧食收成也能掙個80多萬,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比起經濟上看得見的豐收帶來的滿足感,今年陸建新還收穫了另一種“豐收”的喜悅。7月 29日,以“耕耘新時代,收穫新未來”為主題的第五屆中國農機手大賽江蘇省選拔賽在無錫舉行,陸建新與其他近千位農機手同臺競技,以211.09分的總成績摘得桂冠。“能拿到省裡的冠軍特別開心,希望在11月份的全國總決賽中也能取得好成績,為家鄉爭光!”陸建新說。

本報記者 王建朋

把更多“三農”發展成果獻給“豐收節”

周靜文

從今年起,我國將每年的秋分日確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今年豐收節恰逢中秋節前一日,兩個佳節次第而來,讓全社會分享豐收的甘美、團圓的幸福。

春華秋實。秋分時節,蟹肥菊黃,氣象清明,豐收既望。“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將豐收節定在秋分節氣,讓節氣時令成為具有鮮活現代感的重要節日,是傳統價值的現代回聲,既是對先人智慧的致敬與傳承,也體現了生態發展觀等新的時代內涵。豐收節的設立,不僅是精神層面的鼓勵,也有發展方面的考量;不僅是一次節慶,更是對傳統文化和民俗的禮敬、對新時代“三農”發展的禮讚。改革開放以來,江蘇農業農村發生深刻變化,取得歷史性成就,創設豐收節,有利於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光榮感,必將推動傳統農耕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通過文化傳承來增強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覺和自信。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千千萬萬農民的智慧和汗水,才換來瓜果飄香的豐收。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李剛華,在一線奮鬥的扶貧隊員,闖蕩市場的新農人,經營電商的農二代……誕生於“希望的田野”裡的故事精彩紛呈,激盪起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強音。“中國農民豐收節”不僅屬於農村、農民,也屬於城市、屬於全體中國人。

中秋三五夜,稻香說豐年,迴歸傳統就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更有“三農”頂層設計和戰略層面的重大考量。當前,我省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仍較為突出,農產品階段性供過於求和有效供給不足並存,農業成本上升和價格天花板擠壓導致增收難度加大,農業資源開發強度高而生態環境壓力越來越大,脫貧攻堅也正在由“摘窮帽”逐漸向“奔小康”轉變。歸根結底,辦好豐收節,就是為鄉村振興、農業發展、農民生產生活提供精神驅動、文化激勵和輿論支持。

本版統籌 杭春燕

中秋话丰收丨丰收节前,田间地头的他们,有怎样的故事?

新華日報社全媒體經濟新聞部出品

歡迎加入我們的“369夥伴群”,

投資、理財、點題、發問……

qq群號209575056

歡迎轉發 轉發請註明出處和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