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潛山農業豐收的「吉祥三寶」

豐收啦!在皖西南潛山,金黃的稻浪、綠色的橘子、垂吊的瓜蔞、粗壯的蓮藕……豐腴的大地上,一幅色燦斑斕的秋收畫卷正在徐徐展開。9月23日,首個豐收節,記者深入潛山農村,和農民一同感受著豐收的喜悅。採訪中發現,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政策引導下、潛山農業以供給側改革為契機,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並取得顯著成效,“三新”成為農民的‘吉祥三寶’。”


「豐收」潛山農業豐收的“吉祥三寶”


攝影:孔令群

新品種:黑米基地裡的加減法

仲秋時節,筆者來到餘井柴閣專業合作社黑米基地,金色的陽光下,由綠轉黃的稻浪中,一株株褐色的穀穗迎風起舞。“種糧還賺錢嗎?”面對這樣的疑問,合作社負責人汪竹茂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近年來,他通過調整品種結構,走出一條特色種植增收的新路子。

“別小看這黑米,價格可是常規大米的五六倍呢,稻子未上岸就收到不少訂單。”望著豐收在望的彩色稻田,汪竹茂滿臉堆笑。

柴閣合作社種植基地位於皖河烏石堰東岸,土地肥沃,以前這裡一直種植常規雜交稻,畝產不過千把斤。近年來,由於化肥等農資價格上漲,特別是勞動力成本的提高,種植效益不升反降,田地成了種植戶手中的“雞肋”。

“這裡依山傍水,生態環境好,周圍五六里地沒一家工廠,無汙染。常年灌溉有活水,是搞特色種植的好地方。”返鄉創業的汪竹茂,看中了這片“風水寶地”,他以每畝550元的租金從農戶手中流轉了500多畝田地,牽頭組建了仙閣農民專業合作社。“黑米營養豐富,素有“黑珍珠”美譽,市場銷路好、價格高,皖西南地區土地非常適合種植。”他通過一番市場調研便從省農科院引進了優選培育的黑米新品種“品黑1號”。為提高黑米品質,他還在專家的指導下,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改用有機肥和富硒肥。

老汪告訴記者,黑米稻畝產大約600斤,與常規稻比,減產了一半,可黑米畝產值卻是常規稻的3倍。

汪竹茂感慨地說:“種田也不能抱著老楊樹兜洗澡。新時代要有新理念,只有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產品結構,做好加減法,才會在市場上贏得競爭力。”


「豐收」潛山農業豐收的“吉祥三寶”


攝影:程斌

新技術:稻鱉共生雙雙好收成

天高雲談,稻花飄香。記者來到潛山縣梅城鎮河莊村的群英家庭農場,在農田裡,農場主李群英正在手持遙控器使用無人機給稻田噴富硒肥呢。

記者看到,與其他農田不同的是,這方成百畝的稻田中間挖有縱橫交錯的的溝渠,溝埂上立著幾桿太陽能滅蟲燈。農場主李群英告訴記者:“這是稻鱉共生基地,稻田裡養著甲魚呢。稻田肥沃,有利於甲魚生長;甲魚吃稻蟲,又減少了農藥的使用。”

李群英是當地的種糧大戶,不過,在生產經營中,她有著不少成長的煩惱:農田對化肥農藥的依賴越來越大,儘管增產,但是農資價格不斷上漲,特別是勞動力緊缺,使她面臨增產不增收的窘況。2015年,在當地農業部門組織下,李群英在外地參觀學習了無人機田管和綜合種養新技術,回家後,購置了2臺無人機,並在自己承包的農田裡挖溝開渠,搞起了稻田養鱉。隨著對新技術的熟練掌握,今年,她將稻鱉共生基地擴大到 105畝。

李群英告訴記者, 9月中旬,是稻蝨繁殖高峰期,在過去,稻田裡蟲害特別厲害。稻子已垂穗了,又不能打藥。現在有老鱉在稻田裡,加上安裝了殺蟲燈, 蟲子少了許多。

問起今年的收成,李群英信心滿滿。“中秋節快到了,已有10多個客戶上門要甲魚呢。”他說,每畝田裡養50只鱉,一隻鱉一年下來可賣100元,每畝田裡可出稻400斤,每斤鱉稻米價在10元以上。兩下一合計,除了成本,我的稻鱉共生基地純收入至少 50萬元。

算著豐收賬 ,李群英由衷感嘆:“多虧有了新技術, 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提高了品質,讓我又嚐到種田的甜頭了。“

新模式:賣產品也賣農事體驗

秋風起,正是聖女果採摘季。在思邁生態園大棚裡,三三兩兩的人群在採摘聖女果棒。他們可不是當地的農民,而是來自城裡的市民,一個個臉上,無不透露出新奇神情。 原來,這裡是潛山縣思邁農業科技公司推出的眾籌項目。

“我們帶孩子到這裡來,不僅是為了採摘新鮮的聖女果 ,更是為了體驗一種農事的快樂。”掛有56號標籤的地塊,是潛山縣農商行職工徐禮平認籌的。他說,夫妻兩人都在城裡上班,早就想帶孩子到鄉村體驗下田園生活。今年6月,思邁農業在微信群中推出了眾籌項目,正好帶來了機會。


「豐收」潛山農業豐收的“吉祥三寶”


攝影:程斌

思邁農業生態園坐落在潛山城郊的油壩鄉東店村,整個園區有1600畝,按國家級果蔬標準園建設,這個生態園在全市率先應用了物聯網技術,應用溫室大棚自動化滴灌系統。公司負責人江海濤告訴記者,這裡離城區只有十五分鐘的車程,發展社區農業具備有利條件。以前,公司生產的蔬菜、水果,主要靠菜販子推銷,批發價很低。今年,公司引進夏黑葡萄、聖女果等果蔬新品種後,嘗試眾籌模式。“我們針對不同的消費人群,量身定製,推出了若干個眾籌項目,產品涉及水果、蔬菜、大米、雜糧等。沒想到, 6月中旬一上線,很快得到近千個客戶的響應”據不完全統計,3個月時間裡,銷售收入達到600萬元,是去年同期的1.5倍。

江海濤說:“水果眾籌的成功,讓我看到了一條農產品進城的大道,增強了帶動周邊農戶發展優質農產品的信心。”他準備召集村民“入夥”,把農戶引入眾籌農業上來,把生態園建成農業與旅遊相融合、城市居民和鄉村農民相對接的體驗樂園。

(王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