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親族大亂鬥——八王之亂: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化司馬旗

八王之亂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很多童鞋應該在歷史書上都學過。根據字面理解,很容易誤解為是八個諸侯王一起出來搞事情。其實,八王之亂這一歷史事件的命名源自《晉書》,因《晉書·八王列傳(列傳第二十九章)》將這八王編著在了一起,所以被後世稱為八王之亂。

司馬親族大亂鬥——八王之亂: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化司馬旗

實際上的八王之亂歷史長達16年,出來搞事情的並不止八個諸侯王,而主要的這八個諸侯王也不是一起跳出來的,而是一個一個上場的。說白了,八王之亂就是司馬家親戚大亂鬥,然後因為其有權有勢,就帶動了整個國家陷入混亂。下面小編就按照這八王登場順序來大致說一下歷史上這個“八王之亂”。

登場第一王:楚王 司馬瑋

司馬親族大亂鬥——八王之亂: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化司馬旗

家族身份:晉武帝司馬炎的兒子,晉惠帝司馬衷的同父異母弟弟

主要敵人:太傅楊駿

起兵盟友:皇后賈南風

起兵事由:誅殺逆賊

作亂經過:晉武帝司馬炎死後,司馬衷繼位。曾經的盟友賈南風與楊駿因權力爭奪發生矛盾。賈南風聯絡多名諸侯王,希望協助其討伐誅殺楊駿,司馬瑋第一個跳了出來。公元291年,司馬瑋帶兵入洛陽,與賈南風裡應外合,誅殺楊駿。楊駿死後,汝南王司馬亮乘機把持朝政,欲將司馬瑋趕出京城,令其回封地,司馬瑋不從。

結局:司馬瑋受賈南風挑唆,誅殺司馬亮。公元291年6月10日,司馬瑋被賈南風冠以誅殺大臣,圖謀不軌的罪名處死,並屠三族。司馬瑋的同母弟弟長沙王司馬乂遭牽連被貶,改封常山王。

登場第二王:汝南王 司馬亮

司馬親族大亂鬥——八王之亂: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化司馬旗

家族身份:司馬昭的異母弟弟,晉武帝司馬炎的叔叔,晉惠帝司馬衷的叔祖

主要敵人:太傅楊駿、楚王司馬瑋

作亂經過:汝南王司馬亮實際上是晉武帝司馬炎去世時授命的輔助大臣,但被太傅楊駿篡改。晉武帝司馬炎死後,司馬亮回京弔唁,太傅楊駿恐其回京後爭權,遂請旨判司馬亮謀反,司馬亮得知消息,未入京立即逃回封地。賈楊爭權後,賈南風第一個聯絡的人就是司馬亮,但司馬亮膽小拒絕。楚王司馬瑋起兵誅楊駿後,司馬亮第一個跳出來爭權,遂把持朝政,欲趕走司馬瑋。

結局:公元291年,司馬瑋受賈南風挑唆,殺司馬亮。

登場第三王:趙王 司馬倫

司馬親族大亂鬥——八王之亂: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化司馬旗

家族身份:司馬昭的異母弟弟,晉武帝司馬炎的叔叔,晉惠帝司馬衷的叔祖

主要敵人:皇后賈南風

起兵事由:公元300年,賈南風殺太子司馬遹

作亂經過:司馬倫以賈南風殺太子為由,矯詔,聯合齊王司馬冏殺入京都洛陽,擒賈后。後以一壺毒酒逼死賈南風,自己獨攬朝政大權。301年1月,司馬倫逼晉惠帝司馬衷讓位,自己稱帝。

結局:司馬倫本是庸才,但先廢司馬衷稱帝,後任用孫秀等小人掌權,遭司馬親族不滿。很快,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常山王司馬乂、新野公司馬歆五路親王起兵反司馬倫。司馬倫連番戰敗,301年4月,司馬倫將帝位退還給司馬衷,被囚禁。很快被降為庶人,並被人灌毒酒殺害。

登場第四王:齊王 司馬冏

司馬親族大亂鬥——八王之亂: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化司馬旗

家族身份:晉武帝司馬炎的侄子,晉惠帝司馬衷的堂兄弟

主要敵人:趙王 司馬倫

作亂經過:在趙王司馬倫作亂期間,其實司馬冏就是幫兇。在反司馬倫的戰鬥中,齊王司馬冏與成都王司馬穎居首功。晉惠帝司馬衷大肆封賞齊王與成都王,並留二人在京城輔政。成都王司馬穎因擔心一山容二虎,與齊王司馬冏並列朝堂可能導致新的紛爭,因此拒絕了留京城輔助的提議,率兵回封地。齊王司馬冏遂獨攬朝政。

結局:公元302年3月,皇太孫司馬尚夭折,晉惠帝司馬衷直系子孫死亡殆盡,遂立成都王司馬穎為皇太弟,作為今後皇位的第一繼承人。已獨攬朝政的齊王司馬冏怕今後大權旁落,宣佈廢成都王司馬穎的皇太弟身份,私立年僅八歲的司馬覃為太子,自封太子太傅。河間王司馬顒遂聯合成都王司馬穎出兵討伐司馬冏。而在京城的司馬冏得知消息後,第一個想到的是將在京城裡與他作對的長沙王司馬乂(原長沙王,後被貶為常山王,因滅司馬倫有功,又被恢復為長沙王)滅了。結果反被司馬乂軍隊活捉,並被斬首。

登場第五王:長沙王 司馬乂

司馬親族大亂鬥——八王之亂: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化司馬旗

家族身份:晉武帝司馬炎的兒子,晉惠帝司馬衷的同父異母弟弟,楚王司馬瑋的同胞兄弟

作亂經過:齊王司馬冏被司馬乂殺死後,司馬乂開始獨攬朝政,並以晉惠帝司馬衷名義令正在半路的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退回封地。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只得憤憤離去。隨後,晉惠帝下詔,恢復成都王司馬穎的皇太弟身份,這件事的結果是隻有河間王司馬顒什麼都沒得到。

結局:公元303年,憤憤不平的河間王司馬顒出兵7萬,討伐司馬乂。他同時邀成都王司馬穎一同出兵,結果司馬穎更狠,直接舉全封地之兵20萬,攻擊司馬乂。幾十萬大軍在洛陽城外連番激戰,僅司馬穎軍隊被斬首和俘虜者就達到6、7萬之多。持久大戰導致雙方糧草匱乏,周邊城市均遭饑荒。洛陽城中東海王司馬越乘軍心浮動,擒司馬乂,將其送至城外,大將張方遂將長沙王司馬乂綁在鐵柱子上燒烤,以炮烙之刑虐殺。

登場第六王:成都王 司馬穎

司馬親族大亂鬥——八王之亂: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化司馬旗

家族身份:晉武帝司馬炎第十六子,晉惠帝司馬衷的同父異母弟弟

作亂經過:長沙王司馬乂死後,成都王司馬穎入京,受封二十郡,拜為丞相。之後,作為皇太弟,司馬穎沒有留在京城,而是回到根據地鄴城,遙控政權。實際此時的司馬穎已經目空一切了,他的排場、起居已與皇帝無二。

結局:公元304年7月,東海王司馬越傳檄四方,召集十多萬人,挾持晉惠帝北征鄴城。司馬穎命軍隊迎擊,打敗東海王司馬越的軍隊。司馬越逃跑,晉惠帝被送至司馬穎的鄴城。304年8月,司馬穎的弟弟,司馬騰和安北將軍王浚與鮮卑部落首領聯手起兵討伐司馬穎,司馬穎不敵,攜晉惠帝逃回洛陽,結果被已控制洛陽的河間王司馬顒反挾持。304年12月,司馬穎的皇太弟身份被廢除。司馬穎在洛陽憋屈的過了一段時間,後司馬顒戰敗,司馬穎只得北上逃竄,後在鄴城被抓軟禁。306年,司馬穎被人在獄中勒死。

登場第七王:河間王 司馬顒

司馬親族大亂鬥——八王之亂: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化司馬旗

家族身份:司馬懿三弟司馬孚之孫,晉惠帝司馬炎的堂兄弟,晉惠帝司馬衷的堂叔

作亂經過:河間王司馬顒實際上已經搞了很久事情了,之所以算他第七個登場,是因為他這時候才登上權利的頂峰。公元304年,東海王司馬越挾晉惠帝北伐司馬穎,司馬顒手下大將張方控制了洛陽,河間王司馬顒在老巢長安遠程遙控。304年12月,司馬穎挾晉惠帝司馬衷逃回洛陽,遂被河間王司馬顒控制,只得寄人籬下的活著。為了更好的控制皇帝,司馬顒先下令廢了司馬穎的皇太弟身份,立司馬炎另一個兒子司馬熾為皇太弟;後下令將晉惠帝遷都長安。

結局:河間王司馬顒剛將晉惠帝在長安的宮殿中安排好,306年,東海王司馬越又糾結了各路諸侯和太守前來討伐,理由是張方劫持司馬衷,要求河間王司馬顒恭送晉惠帝返回京都洛陽。河間王司馬顒不同意,隨後雙方在長安城外大戰,司馬顒軍大敗,長安城東側被聯軍中的鮮卑騎兵攻破。司馬顒這才下令誅殺大將張方,把晉惠帝送回京都洛陽。晉惠帝返回京都後,東海王司馬越以詔書徵召司馬顒回京都任司徒一職,司馬越的弟弟南陽王司馬植派部將梁臣隨隊護送,在司馬顒履職途中將其在車上掐死,隨行的司馬顒的三個兒子也一併被殺。

登場第八王:東海王 司馬越

司馬親族大亂鬥——八王之亂: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化司馬旗

家族身份:司馬懿四弟司馬馗之孫,晉惠帝司馬炎的堂兄弟,晉惠帝司馬衷的堂叔

作亂經過:雖司馬越被歸於八王之亂的八王之一,但嚴格說來他的作為一直是在為了制止混亂的發生,雖然這一制止的過程也製造了混亂。在此之前的誅殺楊駿、擒司馬乂均有司馬越的功勞。他也是最終終止了八王之亂的人。306年,河間王司馬顒被誅殺,東海王司馬越控制了朝政。307年1月,晉惠帝暴斃,很多人懷疑是被司馬越毒殺的。隨後,皇太弟司馬熾登基。當時司馬熾已20多歲,有人建議廢司馬熾,立一個年幼皇帝以便於控制,司馬越拒絕,進言者遭司馬越斬殺。後司馬熾親政,司馬越上表求隱退回封地,司馬熾不許,遂司馬越去了許昌。

結局:司馬越這個人比較複雜,一方面歷史記載中有其殺親信求隱退的故事,另一方面當時西晉已四處叛亂,北方鮮卑、匈奴等少數民族日益強大,導致司馬越不得不四處率軍平亂。在朝中,他也沒有少幹過殺忠良、除異己的勾當。311年,司馬熾下詔,發佈司馬越的罪狀,要求各方討伐。司馬越聽後,一病不起,死於項城。死後,司馬熾將司馬越的爵位貶為縣公,並將天下大亂的罪責均歸於司馬越。

八王之亂,誰之過?

歷史上公認的八王之亂時間是:自公元291年始,到公元306年止。自司馬越掌權之時起,已不被視為“亂”了。以上這八王登場順序,只是小編我排的序,是以每一個王登頂權利巔峰的順序排列的,而不是他們參與亂世的順序。

整個八王之亂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第一第二王時期,算是種子期;第二階段:第三第四王時期,算是熱身期;

第三階段:後四個王時期,這個時期其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真正的大亂鬥時期。

司馬親族大亂鬥——八王之亂: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化司馬旗

在整個八王之亂中,各諸侯王之間的相互傾軋其實只是一根主線,因為這些諸侯王導致的戰亂最遭罪的還是人民,因此,各地的叛亂、起義,外族的入侵一直伴隨著這一階段,這讓中華大地變得更為混亂。這樣一場八王之亂的主要責任在誰?

咱們簡單的去責怪被稱為“白痴皇帝”的司馬衷顯然是很不負責任的,小編以為最主要的根源還是三點:

1.司馬炎封王。司馬炎大肆封王的目的是看到曹家族人實力單薄,導致自己可以輕易逼曹奐“禪讓”,出於鞏固司馬家強大的勢力,拱衛皇權的目的,他選擇了大肆封王,讓諸侯王擁有了一定勢力。

2.大肆裁撤軍隊。在完成大一統後,司馬炎為恢復民生,大肆裁撤軍隊。這一做法的初衷是好的,但問題是他裁撤的都是朝廷直屬軍隊,而不是裁撤諸侯王的軍隊,這直接導致朝廷武力缺失。試想如果有一支強大的朝廷武裝,諸侯王也不敢那麼隨意動。事實上,去讀八王之亂的歷史,大家會發現朝廷的軍隊就幾乎沒怎麼被提到過。

3.賈南風引司馬宗族軍隊奪取的嘗試。如果沒有賈南風邀司馬家諸侯王誅殺太傅楊駿的嘗試,可能諸侯王還不會那麼快發現宗族軍隊與朝廷軍隊的懸殊力量對比,也不會那麼快起來作亂。至少,晉朝還有休養生息的機會,畢竟司馬炎留下的政治體制暫時還是有效的。

不管怎樣,八王之亂,這場司馬家的親族大亂鬥,揭開了之後兩百多年的亂世序幕。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司馬旗的時代結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