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李嘉誠、馬雲、陳一丹退休後,都熱衷於這兩件事?

當企業越來越大時,企業家承擔的社會責任也就越來越重,這時一個企業家擁有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就變得格外重要。退休後,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思考人生下半程的方向,如何從富足的生命走向豐盈的人生?這三位企業家做出了共同的選擇: 公益和教育 。

為什麼李嘉誠、馬雲、陳一丹退休後,都熱衷於這兩件事?

公益是治癒人類和地球最好的良藥。 ——馬雲

9月10日教師節,馬雲 (長江商學院CEO首期校友) 公佈阿里裡巴巴傳承計劃,宣佈自己一年後退休從事教育和公益,這個新聞在俄羅斯刷了一天的屏,連普京在9月11日的遠東經濟論壇企業家圓桌會上看到馬雲,都忍不住中斷議程,跟旁邊的官員說,我想問問那邊坐著吃俄羅斯點心的年輕人,馬雲,你這麼年輕為什麼退休?

誰也沒想到普京會突然轉換話題,馬雲也一臉意外。不過,馬雲的回答讓普京鼓了兩次掌。

馬雲回答說,“總統先生,我不年輕了,昨天剛好在俄羅斯過了54歲生日。我創業19年,做了一些事, 但還有更多熱愛的事想做,比如教育和公益 。

“做公益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而是你自己相信、參與公益,自己才是最大的、真正的受益者。”

這是馬雲在2018 XIN公益大會主論壇上所說的一句話。

七年以前阿里巴巴集團從錢塘江北面搬到錢塘江南岸,阿里搞了一個活動。有些同事會游泳,就讓一些員工遊過錢塘江搞接力賽,當最後一棒員工上岸的時候,他們身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塑料袋及各種各樣的殘渣,所有阿里員工那一天非常震動,“沒有想到我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面,沒想到這就是我們在喝的水”。

從那一天起,阿里巴巴所有員工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世界不夠好,你即使過得再好都沒有意義。所以從那一天起,阿里巴巴把每年千分之三的營業額作為公益基金來建設整個城市、國家和世界的環境保護。

除了環境保護,教育也是馬雲分外用心的公益領域。

馬雲說,中國最大的資源不是煤礦、石油,中國最大的資源是每年兩千萬新生兒童的腦袋,14億人的腦礦才是真正的金礦。 衡量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文明程度,不在於大城市、精英階層,而在於農村教育做得多好,農村教育文明發展得多好,貧困地區所受的教育資源是否足夠。 鄉村教育發展,國家教育才會好;鄉村教育振興了,這個國家的教育才會振興。

2015年9月,“馬雲鄉村教師獎”成立,馬雲個人每年拿出1000萬元,獎給100名鄉村教師。“這個鄉村教師計劃是我自己願意做的,我希望能用以後的時間、用下半輩子的時間做一名鄉村教師的代言人,能夠喚醒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整個民族對鄉村老師的關注和重視。”

馬雲在公開信中表示,“關於我自己未來的發展,我還有很多美好的夢想。大家知道我是閒不住的人,除了繼續擔任阿里巴巴合夥人和為合夥人組織機制做努力和貢獻外,我想回歸教育,做我熱愛的事情會讓我無比興奮和幸福。再說了,世界那麼大,趁我還年輕,很多事想試試,萬一實現了呢?!”

為什麼李嘉誠、馬雲、陳一丹退休後,都熱衷於這兩件事?

教育改變了我的生命,也是我一生的志業。 ——陳一丹

陳一丹 (長江商學院DBA學員) 是騰訊最早的五位創始人之一,曾任騰訊首席行政官。 2013年,他宣佈從騰訊退休,去向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他的退休,只是換了一個戰場,一個“一生的事業”。 他說,財富如流水,自己不過是財富的暫時持有者,他應該好好利用這筆財富。

自從2006年在騰訊內部策劃建立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後,他將大量個人精力和財力投入慈善,在捐助教育方面尤其慷慨。

2009年,陳一丹開始以“辦學不求回報”的方式,投資興辦武漢學院,由此開啟國內非營利性民辦公益大學的先河。陳一丹在2015年再次宣佈追加投入20億元用於武漢學院建設。

陳一丹曾說,

做決定的當天,我對自己說,十年後,會有一批思想開明身心健康的有為之才走出校園。你看著他們,不會後悔。這樣的學校,是未來的方向。

這並不是陳一丹在教育慈善方面最大筆的投入。2016年5月,陳一丹宣佈捐資25億港幣,設立以自己命名的“一丹獎”,用於獎勵在全球範圍內在教育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個人或團隊。從金額看,它是當之無愧的全球最大規模教育類慈善獎金。世界範圍內,在獎金數額方面可與之相提並論的,是英國瓦爾基基金會“全球教師獎”(2014年創立,獎金100萬美元),以及卡塔爾基金會資助的“‘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ISE)’教育獎”(2011年創立,獎金50萬美元)。後兩者已經贏得相當大的國際聲譽和影響力,在媒體報道中有“教育界的諾貝爾獎”之稱。 此次捐資,也讓他在第十三屆中國慈善榜登頂“中國慈善榜”榜首,成為“中國首善”。

“我所尋找的,是最好的教育理念。每年找到2個,50年就能找到100個。最好的教育應該有可複製性,最好的理念應該有實踐,最終這將是全人類的財富。”陳一丹說。

借用孟子的一句話: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做有價值的事,並樂在其中,與陳一丹而言,正是生命的本真、幸福的源泉。

為什麼李嘉誠、馬雲、陳一丹退休後,都熱衷於這兩件事?

成功的秘訣只有兩個字:奉獻!——李嘉誠

一生志在千里,也知似水流年。90歲高齡的李嘉誠先生也於今年宣傳退休,表示會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的公益基金會上。

早在2011年,李嘉誠接受加拿大媒體《環球郵報》專訪時,曾經提及對創立基金會有強烈使命感的原因。他稱,在他15歲的時候,他父親已經去世一年了,有一個親戚來找他,因為家境貧困,這個親戚要帶孩子回潮州生活,李嘉誠當時要養家,日子也過得非常拮据,但他知道,他的親戚沒有人可以依靠只能靠他,於是他拿出足夠的錢幫她全家回潮州。

在登船的那一天,李嘉誠的那位親戚哭了,因為她本來辛苦準備了六天的食物被人偷了,李嘉誠當時覺得一定要幫她,於是他急忙回家把他父親的衣服拿去典當,換了些錢,買了食物就去碼頭,準備把食物給她。但是當他到碼頭的時候,他親戚的船剛剛掛帆起錨,李嘉誠只好僱一艘小舢板去追。

就在李嘉誠奮力追著親戚的大船過程中,突然有很多船上的乘客對他揮手,在對他喊一些他聽不清的話。

小舢板怎麼追得上大船呢?他追了一個小時,都沒法追上這位親戚,他覺得很對不起這位親戚,心裡很難受。直到不久後,他收到了親戚的來信,這位親戚說,因為李嘉誠追著船送食物的行為,感動了船長和所有乘客,乘客們都願意把食物拿出來給她分享,而且都站出來喊李嘉誠回去。

李嘉誠說,這個故事他會永遠記得,而這也顯示了關愛是如何互相傳遞的。

李嘉誠曾說:“我最近常常對人說,我有了第三個兒子,朋友們聽說後都一臉不好意思的恭喜我。我是很高興,我不僅愛他,我的兒子也將愛他,我的孫兒也將愛他。李嘉誠基金會就是我的第三個兒子。”

李嘉誠辦基金會,教育一直放在第一位。上世紀80年代起捐資創辦汕頭大學,2002年,李嘉誠基金會捐資創辦長江商學院。李先生希冀:

“我們同心、真心、決心,在這個世上散播最好的種子,並肩建立一個較平等及富有同情心的社會;打造奉獻的文化,實現我們人生最有意義的目標,為我們心愛的民族和人類創造繁榮和幸福。”

長江商學院初創伊始,李嘉誠先生曾在長江商學院課堂上對EMBA同學親傳 成功心法,秘訣只有兩個字——“奉獻”!


為什麼李嘉誠、馬雲、陳一丹退休後,都熱衷於這兩件事?

無公益,不長江! 長江商學院自2002年創辦至今,一直以“為中國和世界培養一批具有全球視野、人文關懷、社會擔當和創新思維的世界級商業領袖”為己任,倡導學員不僅關注如何創富,更關注財富的整體循環和散財之道。

2005年,長江商學院率先將人文課程與公益實踐系統引入商學管理教育,提出培養企業家的人文關懷和社會擔當。2010年,推出公益學時制度,所有 EMBA 學員必須完成48 小時公益學時才能畢業。2017年,長江 MBA 和 FMBA 項目也實施了公益學時制度,至此公益學時制度覆蓋長江商學院所有的學位項目。

長江公益致力於引導中國具影響力的優秀企業家群體踐行公益,從富足的生活走向豐盈的人生,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與包容性增長貢獻長江人的一份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