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中秋特稿」亢秀萍散文:中秋佳節 讓心團圓

「河曲中秋特稿」亢秀萍散文:中秋佳節 讓心團圓

中秋佳節 讓心團圓


河曲視窗網特稿(通訊員 亢秀萍) 秋天,是成熟的季節,也是收穫的季節。果子漲紅了臉,黃豆咧開了嘴,糜子笑彎了腰……每年的這個時節,我們北元村都會請來劇團唱幾天大戲來慶祝豐收。因此,那些提著小馬紮或小板凳來看戲的人群與戲院裡傳來的鑼鼓聲似乎都在提醒著我們:中秋節就要到了。

中秋節又名團圓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僅次於春節的中國傳統節日了。它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寄託著人們的無限遐思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所以,自古以來就被文人墨客抒寫著、讚美著。“宰了一腔大羊,殺了百十個雞鵝,準備下酒食筵宴。”這是施耐庵筆下水滸英雄們的中秋之夜。“當下園子正門俱已打開,吊著羊角燈。嘉蔭堂月臺上焚著斗香,秉著風燭,陳獻著瓜餅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裡面久候。真是月明燈綵,人氣香菸,晶豔氤氳,不可形狀。地下鋪著拜毯錦褥。賈母盥手上香拜畢,於是大家皆拜過。”這是曹雪芹給大家描繪的大觀園裡的中秋節。“街上的鋪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種餡子的月餅,把自己打扮得像鮮豔的新娘子;就是那不賣禮品的鋪戶也要湊個熱鬧,掛起中秋節大減價的綢條,迎接北平之秋。北平之秋就是人間的天堂,也許比天堂更繁榮一點呢!”這是老舍先生《四世同堂》裡的中秋節。“拿刀將月餅切成幾塊,遞到每個人手中,這月餅吃起來,就不只是月餅的味,還有一家人和睦喜氣的味。滿嘴是香氣,滿臉是笑意。”這是何立偉筆下家境一般的人家的中秋節。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慶祝形式,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講究禮法。但有一樣是相同的,就是都流露著一種喜慶、祥和、團圓與美好。

我小的時候,家境比較貧寒。那個時候,吃飽穿暖都是個問題,所以,過節遠沒有現在這樣隆重,但卻很有儀式感。記得那個時候,月餅不多,但都是村裡人自己來做,一家一戶的,排好隊。母親是個有心人,頭一年就問本家大娘要來刺玫花醃製好了下一年拌餡用的玫瑰醬。因此,到現在我的腦海裡都還記著夜裡跟父親打月餅的情形以及那留有玫瑰香味的月餅。父親是個很執拗的人,在後來家境好轉了以後,也每年都是自己親自做月餅吃,不買。前些年,因為交通不便的緣故,中秋節我很少回去看望父母,每年基本上都是在過年的時候才會回去,而母親總會留著一些月餅等到我回去的時候烤熱了給我吃,就像吃現做的一樣,酥酥的,香香的。父親總會說:“今年的月餅可是做好了,你多吃幾個,河曲的月餅沒油,不如咱家的好吃。”後來,在河曲住久了才知道,好多時候的好與壞,其實只是打小的一種習慣與口味而已。只是,父親的這分關愛卻隨著父親的離去而一去不復返了,這也讓我在節日來臨之際,心裡多了幾許憂傷與心酸和無奈,但願我可憐而又慈祥的父親在天堂一切安好,也能夠吃到美味的月餅。

這幾天,一直在追劇《遠方的家》。這部劇是由沈好放執導,劉佳、柯藍、呂中、梁冠華等老戲骨主演,反應的是以宋明媚為代表的“老漂族”們的別樣生活。開始的時候,有些不太喜歡,可看著看著,竟然有些放不下了,竟然被劇中的人物和情節感動了。趙總的母親秦又蘭,年輕的時候是一位深受學生喜愛的老師,因為初戀情人李雲軒受其父親的牽連被迫退學後,兩個人整整五十八年裡再沒有見過面。後來,當秦奶奶得知自己的初戀情人患了癌症並已經是晚期的時候,她決定要放下面子放下顧慮去見一見自己的那位初戀情人,告訴他自己心中還有這份情,好讓他心無遺憾的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可她的女兒卻不理解,認為她的所作所為是對自己死去父親的一種背叛,百般阻撓。後來,秦奶奶在自家保姆宋明媚的幫助下,終於達成了自己的心願。所以,當我看到兩位老人四目相對、手拉著手不計較過去誰對誰錯、互相寬慰、彼此懂得的時候;當我看到李雲軒老人在見了自己的初戀情人後的第二天夜裡安靜的離去的時候;當我看到宋明媚兄妹三人雖然一見面就掐架但心裡都關心牽掛著對方一塊圍坐在父母的百寶箱跟前回憶兒時趣事的時候,我感覺這是我在這個中秋節裡看到的最為美好的團圓了。也願天下所有的有情人和親人,都能像他們這樣,互相關愛,彼此理解。

俗話說:每逢佳節倍思親!我不知道大家對這句話的理解有多深,但我知道我是很有體會的,久居他鄉這麼多年,好多時候不能承歡在父母膝下,只能把這種思鄉之情埋藏在心底。今年暑假,陪母親小住的時候,發現母親渴望有個外出方便攜帶的小包,前幾天就給母親買了一個,順帶又購置了條褲子回去,希望我那愛美的母親能夠感受到女兒的這份關愛,在失去了父親的中秋節裡心裡不至於感覺太過悽苦,能夠開心快樂的過好每一天。

又是一年中秋近,讓我們舉杯向月,與吳剛對飲,和嫦娥共舞,去享受這種幸福的和諧!且放下秋思,放下寂寞,懷著釋然的心境,靜守著中秋月夜的明朗,感悟著人生的美麗,珍惜著親情的溫暖,去盡享生活中的一切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