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中秋特稿」亢秀萍散文:中秋佳节 让心团圆

「河曲中秋特稿」亢秀萍散文:中秋佳节 让心团圆

中秋佳节 让心团圆


河曲视窗网特稿(通讯员 亢秀萍)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果子涨红了脸,黄豆咧开了嘴,糜子笑弯了腰……每年的这个时节,我们北元村都会请来剧团唱几天大戏来庆祝丰收。因此,那些提着小马扎或小板凳来看戏的人群与戏院里传来的锣鼓声似乎都在提醒着我们:中秋节就要到了。

中秋节又名团圆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仅次于春节的中国传统节日了。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寄托着人们的无限遐思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自古以来就被文人墨客抒写着、赞美着。“宰了一腔大羊,杀了百十个鸡鹅,准备下酒食筵宴。”这是施耐庵笔下水浒英雄们的中秋之夜。“当下园子正门俱已打开,吊着羊角灯。嘉荫堂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形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这是曹雪芹给大家描绘的大观园里的中秋节。“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中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这是老舍先生《四世同堂》里的中秋节。“拿刀将月饼切成几块,递到每个人手中,这月饼吃起来,就不只是月饼的味,还有一家人和睦喜气的味。满嘴是香气,满脸是笑意。”这是何立伟笔下家境一般的人家的中秋节。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庆祝形式,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讲究礼法。但有一样是相同的,就是都流露着一种喜庆、祥和、团圆与美好。

我小的时候,家境比较贫寒。那个时候,吃饱穿暖都是个问题,所以,过节远没有现在这样隆重,但却很有仪式感。记得那个时候,月饼不多,但都是村里人自己来做,一家一户的,排好队。母亲是个有心人,头一年就问本家大娘要来刺玫花腌制好了下一年拌馅用的玫瑰酱。因此,到现在我的脑海里都还记着夜里跟父亲打月饼的情形以及那留有玫瑰香味的月饼。父亲是个很执拗的人,在后来家境好转了以后,也每年都是自己亲自做月饼吃,不买。前些年,因为交通不便的缘故,中秋节我很少回去看望父母,每年基本上都是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回去,而母亲总会留着一些月饼等到我回去的时候烤热了给我吃,就像吃现做的一样,酥酥的,香香的。父亲总会说:“今年的月饼可是做好了,你多吃几个,河曲的月饼没油,不如咱家的好吃。”后来,在河曲住久了才知道,好多时候的好与坏,其实只是打小的一种习惯与口味而已。只是,父亲的这分关爱却随着父亲的离去而一去不复返了,这也让我在节日来临之际,心里多了几许忧伤与心酸和无奈,但愿我可怜而又慈祥的父亲在天堂一切安好,也能够吃到美味的月饼。

这几天,一直在追剧《远方的家》。这部剧是由沈好放执导,刘佳、柯蓝、吕中、梁冠华等老戏骨主演,反应的是以宋明媚为代表的“老漂族”们的别样生活。开始的时候,有些不太喜欢,可看着看着,竟然有些放不下了,竟然被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感动了。赵总的母亲秦又兰,年轻的时候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因为初恋情人李云轩受其父亲的牵连被迫退学后,两个人整整五十八年里再没有见过面。后来,当秦奶奶得知自己的初恋情人患了癌症并已经是晚期的时候,她决定要放下面子放下顾虑去见一见自己的那位初恋情人,告诉他自己心中还有这份情,好让他心无遗憾的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可她的女儿却不理解,认为她的所作所为是对自己死去父亲的一种背叛,百般阻挠。后来,秦奶奶在自家保姆宋明媚的帮助下,终于达成了自己的心愿。所以,当我看到两位老人四目相对、手拉着手不计较过去谁对谁错、互相宽慰、彼此懂得的时候;当我看到李云轩老人在见了自己的初恋情人后的第二天夜里安静的离去的时候;当我看到宋明媚兄妹三人虽然一见面就掐架但心里都关心牵挂着对方一块围坐在父母的百宝箱跟前回忆儿时趣事的时候,我感觉这是我在这个中秋节里看到的最为美好的团圆了。也愿天下所有的有情人和亲人,都能像他们这样,互相关爱,彼此理解。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不知道大家对这句话的理解有多深,但我知道我是很有体会的,久居他乡这么多年,好多时候不能承欢在父母膝下,只能把这种思乡之情埋藏在心底。今年暑假,陪母亲小住的时候,发现母亲渴望有个外出方便携带的小包,前几天就给母亲买了一个,顺带又购置了条裤子回去,希望我那爱美的母亲能够感受到女儿的这份关爱,在失去了父亲的中秋节里心里不至于感觉太过凄苦,能够开心快乐的过好每一天。

又是一年中秋近,让我们举杯向月,与吴刚对饮,和嫦娥共舞,去享受这种幸福的和谐!且放下秋思,放下寂寞,怀着释然的心境,静守着中秋月夜的明朗,感悟着人生的美丽,珍惜着亲情的温暖,去尽享生活中的一切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