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銀行倒掛嚴重 銀行業資本金「告急」


華夏銀行倒掛嚴重 銀行業資本金“告急”


監管趨嚴背景下,銀行資本補充壓力逐漸加大。

為了夯實資本基礎,近期華夏銀行發佈《非公開發行普通股股票募集資金使用可行性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稱,該行擬以非公開發行的方式發行合計不超過25.65億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人民幣292.36億元,扣除相關發行費用後將全部用於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提高本公司的資本充足率。

銀行頻頻定增或發行優先股、可轉債的背後,是銀行業資本金告急的“窘境”。

三家公司擬參與定增

2018年上半年中報顯示,華夏銀行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1.97%、9.09%、8.06%,較2017年末分別下降0.4個百分點、0.28個百分點、0.2個百分點。

華夏銀行資本充足率指標明顯低於A股上市銀行平均水平,且接近監管紅線,該行資本補充壓力凸顯。

報告顯示,此次定增參與方分別是首鋼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鋼集團)、國網英大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網英大)和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投公司)。

按照截至2018年6月30日公司股東名冊的數據及發行對象擬認購股份數量上限進行測算,本次發行完成後,首鋼集團擬認購不超過5.20億股,增持後其持股比例維持不變為20.28%,仍為公司第一大股東。國網英大持股比例將增至19.99%,升為第二大股東。原第二大股東人保財險持股比例由19.99%稀釋至16.66%,跌為第三大股東。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新入股股東京投公司預計持股比例將達到8.5%,成為第四大股東。據官網介紹,京投公司是由北京市國資委的國有獨資公司,承擔以軌道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投融資與管理等。

與此同時,華夏銀行還公佈了前次募集資金使用情況。該行2016年非公開發行優先股募集資金淨額近200億元,截至2018年6月30日,前次募集資金已全部用於補充其他一級資本。

“補血”壓力凸顯

事實上,近年來銀行資本承壓明顯,已有不少股份制商業銀行發起了補充資本行動。

3月12日,農業銀行公佈了1000億元的定增計劃,用於補充銀行核心一級資本。

4月28日,交通銀行宣佈擬發行600億元可轉債發行計劃,以進一步充實資本,提升資本充足率。

8月31日,工商銀行公佈稱,擬發行不超過10億股境內優先股,扣除發行費用後將全部用於補充其他一級資本。

對於銀行補充資本的背後原因,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志龍在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在國內監管力度不斷強化的背景下,特別是央行MPA監管框架的實施,使得商業銀行滿足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的壓力越來越大。

興業研究金融行業高級分析師孔祥也持類似看法。他認為,雖然國有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比較高,但是對於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而言,資本充足率距離監管要求尚有不足。

“目前銀行表內資產配置以信貸為主,信貸增速遠高於總資產增速。而信貸消耗資本比過去以同業投資為主的模式消耗的資本要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資本需求。”孔祥表示,除此之外,因資管新規,表外配非標的難度加大,未來不允許期限錯配,而非標是長期資產,理財資金來源是短期的。一部分非標資產的配置可能以表內信貸的方式轉換,進一步增加了表內的基本消耗。所以,銀行補充資本的動力比過去要強。

那麼,未來銀行“補血”會成為常態嗎?黃志龍認為,未來商業銀行資本擴張的趨勢還將延續,這是因為在資管新規新環境下,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將明顯收縮,表內的資產負債業務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本金,因此,要維持商業銀行業務增長態勢,資本金擴張趨勢不可避免。

而孔祥則認為,現在市場普遍認為銀行“補血”是常態,但事實上,銀行補充資本是綜合博弈的結果,銀行補充資本更多的是需要經營者和股東相互協調。

“對於中小股東而言,配股其實是攤薄了他們的權益;而對於參與定增的大股東而言,二級市場的股價並不理想,讓大股東用高於市場價值、‘真金白銀’去參與定增是有難度的。所以說,銀行補血的頻率較高,但實際落地需要銀行經營者與戰略股東方的協調。”孔祥表示,假定銀行ROE未來五年可以保持12%,收益留存率保持70%,這樣利潤留存的複合增長8%以上,通過五年窗口來看,即使不考慮估值的提升機會,也是較好的收益機會,但這需要機構較長的時間期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