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狄之国——鼓国,这里有“鼓子造舟”的传说,两度被晋灭亡

之前有说到肥国,系白狄一支,这里要说的鼓国,也系白狄的同族之国。有关白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有记载:“

狄伐晋,及箕。八月戊子,晋侯败狄于箕,郤缺获白狄子。”当时是公元前627年,白狄入侵晋国的箕邑,晋侯派兵迎战,大败白狄,还俘虏了白狄的首领。白狄从西周以来,一直是中原西北部的隐患。白狄部族也是最早吸收中原文化的外来部族之一。至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有多个白狄部族建立的政权存在于河北境内,已知的有鲜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战国时两度兴起的中山国便是出自鲜虞氏一支。鼓国与肥国毗邻,西晋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中记载:“肥,白狄也。绵皋,其君名。巨鹿下曲阳县西南有肥累城。”而西晋司马彪在《续汉书·郡国志》中说:“下曲阳县有鼓聚,故翟鼓子国。有昔阳亭。”说明肥国和鼓国不但同是白狄之国,且同在下曲阳县。下曲阳县为西汉置县,即今天的河北晋州市鼓城村一带,当时属冀州巨鹿郡。《续汉书》中提到的翟鼓子国,即现在我们要说的鼓国。

白狄之国——鼓国,这里有“鼓子造舟”的传说,两度被晋灭亡

关于鼓子氏的传说,其实早在上古时期就已开始流传。据说鼓子氏先民居住在巨鹿的大陆泽畔(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以捕鱼为业,并根据鱼业的需要发明了历史上第一只船,这便是“鼓子造舟”的传说。据说白狄鼓子氏为了盛鱼,还发明了“柳编”,就是用柳条编织的篮或筐。至于“鼓”的由来,“鼓”得甲骨文左边类似一个鼓,右边有一人作“持械击鼓状”,据说鼓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早在黄帝时期人类就已经发明了鼓,最初用来祭祀,后来逐渐用于军事,不知道骁勇善战的白狄鼓子氏是不是一个擅长制作战鼓的部族。

白狄之国——鼓国,这里有“鼓子造舟”的传说,两度被晋灭亡

鼓国自春秋初期始,与它的同族之国鲜虞氏、肥氏、仇由氏长期结成联盟,一起与中原国家邢国、晋国等作对,史书中记载多为“戎狄”,其实指得就是这四大家族。进入春秋中期,随着晋国的逐渐强大,这些戎狄之国已渐显颓势。晋国为了继续向东北扩张,制定了兼并白狄四大联盟国的战略。鼓国最后的结局类似肥国,《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晋国通过“伪会齐师”、“假道于鲜虞”进入肥国地界,趁机灭肥(见肥国篇),肥子国亡于公元前530年,之后将矛头指向了鲜虞国和鼓国。《左传·昭公十五年》记载:“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鼓人告食竭力尽,而后取之。克鼓而反,不戮一人,以鼓子鸢鞮归。”说得是公元前527年,晋大夫荀吴帅师讨伐鲜虞,顺势包围鼓国,但晋军采取围而不攻之策,耗得鼓人粮尽弹绝,开城投降。于是晋军克鼓而返,不杀一人,押鼓君鸢鞮而归。但鼓国并没有灭亡,晋军俘走鼓君和大量战利品后,在晋国太庙祭献完毕便放了鼓君。

鼓君回到鼓国,不甘心做晋国的附庸,便着手策划反晋战略

白狄之国——鼓国,这里有“鼓子造舟”的传说,两度被晋灭亡

曲阳鼓子国故城遗址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记载:“鼓叛晋,晋将伐鲜虞。”,说得是公元前521年,即六年后,鼓国背叛晋国,又投靠了鲜虞氏,晋国再次发威,准备讨伐鲜虞国。《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记载:“六月,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遂袭鼓,灭之。以鼓子鸢鞮归,使涉佗守之。

”六月,晋国大夫荀吴(中行氏)巡视东阳(今邢台市),派军队伪装成买米的市民,蒇着兵器守在昔阳城门之外,趁鼓人不备成功偷袭了鼓国,不费气力的再次灭了鼓国,然后将鼓君鸢鞮押回晋国,晋国派涉佗驻守鼓地。《国语•晋语》中也有类似记载:“中行伯既克鼓,以鼓子苑支来。”这个中行伯,即指《左传》中提到的中行氏旬吴,韦昭注:“苑支,鼓子鸢鞮也。

白狄之国——鼓国,这里有“鼓子造舟”的传说,两度被晋灭亡

这一次,鼓国正式亡国。鼓国亡国后,国人以鼓为氏,形成鼓姓,成为现在鼓姓的其中一支。

更多方国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