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狄之国——肥国,族人以“肥”为美,足迹遍布东西南北

古肥国,是白狄族所建立的一个方国,具体何时立国已不可考,其世袭君主也不得而知,都城在肥累城。白狄,也叫白翟,是北狄的一支,春秋前期主要活跃在古雍州北部(今陕北一带),后来东迁到翼中(今石家庄一带),肥国大概是在这一段时期建立的。白狄族所建国家不少,比如翟国、鼓国,包括后来的中山国等等。关于肥国故地,据《汉书地理志》记载:“

真定国有肥累县。”班固注:“故肥子国。”汉代肥累县在今河北石家庄东部的藁(gǎo)城市,按照班固的说法,河北藁城即是古肥国故地。

白狄之国——肥国,族人以“肥”为美,足迹遍布东西南北

“肥”的篆文写法分两部分,左边为条肉状,右边是个“己”,为“人”字的变体,组合起来意思是“多脂多肉的人”,造字本意很显然,是指体态丰满的人。“肥”是跟“美”联系在一起的,故有“肥美”一说。据说白狄族人祟尚丰腴美、肌健美,以肥为美。《礼记-礼运》记载:“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意思是四肢健全,肌体丰满,这是一个人体格强健的象征;父子情深,兄弟和睦,夫妇和谐,这是一个家庭体格强健的象征;大臣守法,小臣廉洁,文武百官各司其职,君臣互勉匡正,这是一个国家体格强健的象征。看来,古人早已将人之“肥”与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人际关系的和谐共睦联系在一起。所以一个“肥”字不仅仅表示身体的强壮,更是预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团队的强盛。白狄族人长于弓马,好武善战,如果没有强健硕壮的体格,如何在弱肉强食的嗜血竞争中立足?也许,“肥”即是这个马上游牧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种自然祟尚。

白狄之国——肥国,族人以“肥”为美,足迹遍布东西南北

“肥”的篆文

史籍对古肥国的事迹记载极少,我们无法了解关于古肥国的具体政治活动,但对古肥国的亡国倒是有简略的记载。古肥国的亡国看上去有点类似“假道伐虢”的把戏。《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秋八月壬午,灭肥,以肥子绵皋归。”说得是公元前530年,晋国的荀吴以会盟齐师为借口,向鲜虞借路,进入昔阳。到了秋季,趁机灭了肥国,俘肥国国君绵皋回国。绵皋是有史籍记载的唯一一位肥国国君,也是肥国的最后一位国君。

白狄之国——肥国,族人以“肥”为美,足迹遍布东西南北

然而肥国灭亡后,其后裔带着自己的族人四分五裂,向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逃散,其中一支北上投奔北燕国,被燕国再次建肥子国(东汉应劭云“肥子奔燕,燕封于此(肥如县)。”)肥如县是西汉时置县,在今河北卢龙县西北一带;一支南迁入苏皖之地,另建城邑,于是有了现在的合肥、肥东、肥西;一支向西逃奔到今山西晋中市昔阳县(非《左传》中记载的古昔阳之地),再建肥子国;还有一支向东迁徙到山东的遂国故地一带(遂国亡于公元前681年,见遂国篇),于是有了今天的肥城。

白狄之国——肥国,族人以“肥”为美,足迹遍布东西南北

肥国亡国后,国人以肥为氏,有了肥姓,现在较为罕见。战国时期赵惠文王的贤相肥义即是来自白狄肥国,后在王室内斗中以身殉国,赵惠文王追赐他的封地为肥邑,即现在的河北邯郸肥乡区。

文/堰风

更多方国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