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狄之國——肥國,族人以「肥」爲美,足跡遍布東西南北

古肥國,是白狄族所建立的一個方國,具體何時立國已不可考,其世襲君主也不得而知,都城在肥累城。白狄,也叫白翟,是北狄的一支,春秋前期主要活躍在古雍州北部(今陝北一帶),後來東遷到翼中(今石家莊一帶),肥國大概是在這一段時期建立的。白狄族所建國家不少,比如翟國、鼓國,包括後來的中山國等等。關於肥國故地,據《漢書地理志》記載:“

真定國有肥累縣。”班固注:“故肥子國。”漢代肥累縣在今河北石家莊東部的藁(gǎo)城市,按照班固的說法,河北藁城即是古肥國故地。

白狄之國——肥國,族人以“肥”為美,足跡遍佈東西南北

“肥”的篆文寫法分兩部分,左邊為條肉狀,右邊是個“己”,為“人”字的變體,組合起來意思是“多脂多肉的人”,造字本意很顯然,是指體態豐滿的人。“肥”是跟“美”聯繫在一起的,故有“肥美”一說。據說白狄族人祟尚豐腴美、肌健美,以肥為美。《禮記-禮運》記載:“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意思是四肢健全,肌體豐滿,這是一個人體格強健的象徵;父子情深,兄弟和睦,夫婦和諧,這是一個家庭體格強健的象徵;大臣守法,小臣廉潔,文武百官各司其職,君臣互勉匡正,這是一個國家體格強健的象徵。看來,古人早已將人之“肥”與國家民族的興旺發達、人際關係的和諧共睦聯繫在一起。所以一個“肥”字不僅僅表示身體的強壯,更是預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團隊的強盛。白狄族人長於弓馬,好武善戰,如果沒有強健碩壯的體格,如何在弱肉強食的嗜血競爭中立足?也許,“肥”即是這個馬上游牧民族與生俱來的一種自然祟尚。

白狄之國——肥國,族人以“肥”為美,足跡遍佈東西南北

“肥”的篆文

史籍對古肥國的事蹟記載極少,我們無法瞭解關於古肥國的具體政治活動,但對古肥國的亡國倒是有簡略的記載。古肥國的亡國看上去有點類似“假道伐虢”的把戲。《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晉荀吳偽會齊師者,假道於鮮虞,遂入昔陽。秋八月壬午,滅肥,以肥子綿皋歸。”說得是公元前530年,晉國的荀吳以會盟齊師為藉口,向鮮虞借路,進入昔陽。到了秋季,趁機滅了肥國,俘肥國國君綿皋回國。綿皋是有史籍記載的唯一一位肥國國君,也是肥國的最後一位國君。

白狄之國——肥國,族人以“肥”為美,足跡遍佈東西南北

然而肥國滅亡後,其後裔帶著自己的族人四分五裂,向東南西北各個方向逃散,其中一支北上投奔北燕國,被燕國再次建肥子國(東漢應劭雲“肥子奔燕,燕封於此(肥如縣)。”)肥如縣是西漢時置縣,在今河北盧龍縣西北一帶;一支南遷入蘇皖之地,另建城邑,於是有了現在的合肥、肥東、肥西;一支向西逃奔到今山西晉中市昔陽縣(非《左傳》中記載的古昔陽之地),再建肥子國;還有一支向東遷徙到山東的遂國故地一帶(遂國亡於公元前681年,見遂國篇),於是有了今天的肥城。

白狄之國——肥國,族人以“肥”為美,足跡遍佈東西南北

肥國亡國後,國人以肥為氏,有了肥姓,現在較為罕見。戰國時期趙惠文王的賢相肥義即是來自白狄肥國,後在王室內鬥中以身殉國,趙惠文王追賜他的封地為肥邑,即現在的河北邯鄲肥鄉區。

文/堰風

更多方國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