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行書的基本技法

學習行書,首先要選好範本,最好是王羲之的作品。王羲之有“書聖”之學稱,他各體兼擅,行書的成就也非常之高。他的傑作《蘭亭序》就是學習行書的磁最好範本。王羲之行書可謂眾美皆具,下面我們簡單總結一下。

書法|行書的基本技法

王羲之的行書具有中和之美:不肥不瘦,動中寓靜,方圓並用,剛柔相濟,疏密得宜,奇正相錯,骨肉相稱,文質相符。他能恰到好處地將各種對立的因素和諧地統一起來,從而表現出一種“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的藝術境界,正如張懷瓘《書斷》所謂“進退憲章,耀文含質,推方履度,動必中庸”。唐太宗評其書曰:“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可謂推崇備至。

書法|行書的基本技法

王羲之的行書合自然之美:能將人為創作的美與自然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張懷瓘《書斷》贊曰:“真行妍美,粉黛無施,則逸少第一”又在《書議》中盛稱:“逸少筆跡遒潤,獨擅一家之美,天資自然,風神蓋代。”

王羲之的行書有變化之美:神奇變化,豐富多彩。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全篇327字,一氣貫注,其中有20個“之”字,8個“一”字,皆能隨勢而變;又如《淳化閣帖》中他的簽名“羲之”二字,都不相同,但都很美妙。《晉書·別傳》謂其書:“備精諸體,自成一家之法,千變萬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發靈,豈能登峰造極!”

書法|行書的基本技法

王羲之的行書富有剛柔之美:字形妍美,體勢雄強,於蒼勁中姿媚躍岀,從而表現出一種飄逸瀟灑、精勁遒健的自然風度,有“龍躍天門,虎臥鳳闕”之勢。劉熙載《書概》評其書謂:力屈萬夫,韻高千古。

具體到行書的技法,包括筆法、墨筆、點畫寫法、結構章法和風格氣韻六個部分,下面分別說明:

書法|行書的基本技法

一是筆法。筆法指執筆和用筆,寫行書的人一般都練習過楷書,所以執筆和用筆都有了基礎。但是,行書的筆法比楷書要豐富得多。但總的原則是堅持以中鋒用筆為主。

二是墨法。中國畫家講究“筆墨”二字,書家也講究這兩個字。墨色的濃淡枯潤有如繪畫的色彩,應使之斑斕有致。首先,筆要能控制住墨,讓它濃而不枯,淡而不薄。這要用筆墨反覆練習,掌握筆的輕重疾徐、墨的乾溼飽渴。或潤中取燥,筆酣墨飽時,突加筆速,筆似提而鋒著力,便可產生飛白,得乾裂秋風爽利。或渴筆求潤,遲運澀行,點點透紙,積點成線,得潤含春雨之韻致。用墨最忌濃而枯滯,淡而無神,酣飽如墨豬,乾渴似鋪沙。

三是點畫寫法。行書點畫要注意呼應,同時應在平整中取敏側之勢,在勻稱中得疏密之形,使之變化多姿,特別要注意的是,牽絲往來要有筆斷意連之妙,運筆快慢要得疾澀相生之意。圓轉處要勁氣內斂,方折處要如削金斷玉,明快潔淨。

四是結構。行書結構千變萬化,但基本原則是要重心平穩,變化自然,顧盼呼應。行書多用奔放之筆取敲側之勢,但無論如何奔放也要重心平穩,特別是敲側中站穩重心,這種奇正相成的結構是行書的特點。行書多變化,變化要順乎自然。字行大小、疏密、長短、伸縮、開合、俯仰、向背等自然之形,初寫時要盡各字之真態、本色,切忌故意造作,制奇弄險,走入流俗,能得自然之美方是真本領。至於點畫之間顧盼生情,相互呼應要如聞其聲,則字字都活潑而有生氣了。

五是章法。行書章法(即通篇佈局)多用縱有行、橫無列,或縱無行、橫無列兩種。字與字之間要有內在聯繫,行與行之間要有意態呼應。不必故意筆筆相連,貴在氣息貫注,筆斷意連。通篇字的大小變化、疏密對比、伸縮之宜都要合乎自然,章法要如音樂之有旋律,如詩詞之有聲律。詩詞的“平平仄仄平平仄”抑揚頓挫,一如行書的疏密奇正伸縮,對比中求和諧,對立中求統一。雖是“疏可跑馬,密不容針”,仍要密不迫塞,疏不散漫。總之要渾然一體,一氣呵成,無意之佳為最妙。

六是風格氣韻。行書重意境,首要氣韻生動,風格鮮明,字裡行間要流露出真性情。如王羲之《蘭亭序》之感懷,顏真卿《祭侄稿》之悲憤,蘇東坡《黃州寒食詩》之鬱積,千載以下,展卷一讀,猶氣撲人面,情感人心。這要在技法純熟後,方能隨心所欲直抒胸臆,先求形美,後求神妙。如果我們能寫到“穠纖間出,血脈相連,風神灑落,姿態備具”的程度,風格即已形成。那時再揮毫運筆,凝神抒寫心聲,作品自然氣韻生動,意趣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