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行书的基本技法

学习行书,首先要选好范本,最好是王羲之的作品。王羲之有“书圣”之学称,他各体兼擅,行书的成就也非常之高。他的杰作《兰亭序》就是学习行书的磁最好范本。王羲之行书可谓众美皆具,下面我们简单总结一下。

书法|行书的基本技法

王羲之的行书具有中和之美:不肥不瘦,动中寓静,方圆并用,刚柔相济,疏密得宜,奇正相错,骨肉相称,文质相符。他能恰到好处地将各种对立的因素和谐地统一起来,从而表现出一种“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艺术境界,正如张怀瓘《书断》所谓“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唐太宗评其书曰:“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可谓推崇备至。

书法|行书的基本技法

王羲之的行书合自然之美:能将人为创作的美与自然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张怀瓘《书断》赞曰:“真行妍美,粉黛无施,则逸少第一”又在《书议》中盛称:“逸少笔迹遒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资自然,风神盖代。”

王羲之的行书有变化之美:神奇变化,丰富多彩。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全篇327字,一气贯注,其中有20个“之”字,8个“一”字,皆能随势而变;又如《淳化阁帖》中他的签名“羲之”二字,都不相同,但都很美妙。《晋书·别传》谓其书:“备精诸体,自成一家之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

书法|行书的基本技法

王羲之的行书富有刚柔之美:字形妍美,体势雄强,于苍劲中姿媚跃岀,从而表现出一种飘逸潇洒、精劲遒健的自然风度,有“龙跃天门,虎卧凤阙”之势。刘熙载《书概》评其书谓:力屈万夫,韵高千古。

具体到行书的技法,包括笔法、墨笔、点画写法、结构章法和风格气韵六个部分,下面分别说明:

书法|行书的基本技法

一是笔法。笔法指执笔和用笔,写行书的人一般都练习过楷书,所以执笔和用笔都有了基础。但是,行书的笔法比楷书要丰富得多。但总的原则是坚持以中锋用笔为主。

二是墨法。中国画家讲究“笔墨”二字,书家也讲究这两个字。墨色的浓淡枯润有如绘画的色彩,应使之斑斓有致。首先,笔要能控制住墨,让它浓而不枯,淡而不薄。这要用笔墨反复练习,掌握笔的轻重疾徐、墨的干湿饱渴。或润中取燥,笔酣墨饱时,突加笔速,笔似提而锋着力,便可产生飞白,得干裂秋风爽利。或渴笔求润,迟运涩行,点点透纸,积点成线,得润含春雨之韵致。用墨最忌浓而枯滞,淡而无神,酣饱如墨猪,干渴似铺沙。

三是点画写法。行书点画要注意呼应,同时应在平整中取敏侧之势,在匀称中得疏密之形,使之变化多姿,特别要注意的是,牵丝往来要有笔断意连之妙,运笔快慢要得疾涩相生之意。圆转处要劲气内敛,方折处要如削金断玉,明快洁净。

四是结构。行书结构千变万化,但基本原则是要重心平稳,变化自然,顾盼呼应。行书多用奔放之笔取敲侧之势,但无论如何奔放也要重心平稳,特别是敲侧中站稳重心,这种奇正相成的结构是行书的特点。行书多变化,变化要顺乎自然。字行大小、疏密、长短、伸缩、开合、俯仰、向背等自然之形,初写时要尽各字之真态、本色,切忌故意造作,制奇弄险,走入流俗,能得自然之美方是真本领。至于点画之间顾盼生情,相互呼应要如闻其声,则字字都活泼而有生气了。

五是章法。行书章法(即通篇布局)多用纵有行、横无列,或纵无行、横无列两种。字与字之间要有内在联系,行与行之间要有意态呼应。不必故意笔笔相连,贵在气息贯注,笔断意连。通篇字的大小变化、疏密对比、伸缩之宜都要合乎自然,章法要如音乐之有旋律,如诗词之有声律。诗词的“平平仄仄平平仄”抑扬顿挫,一如行书的疏密奇正伸缩,对比中求和谐,对立中求统一。虽是“疏可跑马,密不容针”,仍要密不迫塞,疏不散漫。总之要浑然一体,一气呵成,无意之佳为最妙。

六是风格气韵。行书重意境,首要气韵生动,风格鲜明,字里行间要流露出真性情。如王羲之《兰亭序》之感怀,颜真卿《祭侄稿》之悲愤,苏东坡《黄州寒食诗》之郁积,千载以下,展卷一读,犹气扑人面,情感人心。这要在技法纯熟后,方能随心所欲直抒胸臆,先求形美,后求神妙。如果我们能写到“秾纤间出,血脉相连,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的程度,风格即已形成。那时再挥毫运笔,凝神抒写心声,作品自然气韵生动,意趣横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