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運河故事」 徵文選登|周彬:通濟渠泗縣段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 徵文選登|周彬:通濟渠泗縣段

通濟渠泗縣段是一條靜靜流淌的運河故道,是隋唐大運河中現存不多的活態遺址。這條運河故道穿越了1400多年,潺潺流動至今,仍在哺育著沿河居民。沿河而行,或遠或近的歷史遺蹟都在無聲訴說著這段故道當年的輝煌。

安徽泗縣位於安徽東北部,與江蘇省相鄰,由於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等原因,水系發達,地表水豐富。安徽泗縣段的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大動脈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濟渠穿泗縣古城而過,向東注入淮河。“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的《長相思》道出了汴水(通濟渠)和泗縣的密切聯繫。

泗縣境內的大運河故道全程28.1公里,特別是泗縣縣城以東5.8公里的河段,基本上保持著原貌,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段)唯一的活態遺址。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變遷,曾經蜿蜒曲折的河道早已變為炊煙裊裊的村莊,而安徽泗縣段的大運河卻仍舊保持著原有的風韻,隋唐時期大運河的面貌仍依稀可見。

十里井莊的古運河最能反映出隋唐大運河的原貌。對於十里井莊的風貌,村民們口口相傳一句話:“五里一座廟,八里一座橋,十里一座井。”

當年隋煬帝順水而下到江南,三千宮女下龍舟,萬艘龍舸綠絲間,可謂:“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泗縣當地也流傳著“隋煬帝,下揚州,黍谷稷子拌香油”的傳說。相傳隋煬帝的龍舟到泗縣境內,過了水口魏快到枯河頭時,因為河段地勢較高而擱淺了。隋煬帝和他的部下想出了“納黍代水行舟”的主意,下令當地民眾供給香油和黍稷,鋪地行舟。

大運河(泗縣段)在元世祖開通會通河和通惠河以後,漕運的功能便喪失了,但幾百年來依然具有較強的防洪、排澇、灌溉、航運功能;具有環境保護、景觀和休息娛樂功能;同時具有旅遊功能,成為傳承歷史文化的運河。

(本文為“大運河沿線八省市社科聯+北京市網信辦”聯合主辦的“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集發佈活動來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