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描述的蒙汗藥,到底是何方神聖,是否有藥可解?

小亦樂樂


《水滸傳》裡,我們常見到綠林好漢被蒙汗藥麻翻。有人認為這是藝術需要,也有人對蒙汗藥的存在持肯定態度。於是,蒙汗藥的藥物成分便形成了幾種說法。

“押不廬”說。“押不廬”又叫“屍參”、“鬼參”。產自西域,含有大毒,具有催眠麻醉作用,傳聞能起死回生。若用一點磨酒就足以使人通身麻痺,猶如半死狀態。就算利刃分割其人,他也不會有任何感覺。可是若灌以解藥,其人則活動如初。傳說古時華佗所用的麻沸散即是此種麻藥,而且宋代皇宮御醫院還有使用過的記錄。同時,《癸辛雜誌》也曾記載,“回國有藥名押不廬者,土人採之,每以少許磨酒飲人,則通身麻痺而死,至三日少以別藥投之既活。”同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對此種藥物有過記載,並指出這是一種藥草,而且麻醉性能還很強;至於是否可以達到“雖加刀斧而不知”的程度,還待考證。另外,這種草藥僅僅生長子中亞地區以及我國西北地區,其他地區很難見到。

押不蘆

“草烏末”說。草烏末就是用草烏研製的粉末。草烏是中醫常用的藥物。有一本名為《齊東野語》的書籍曾記載道,“草烏末同一草食之既死,三日後活。”根據後來的化學分析,草烏中含有烏頭鹼、新烏頭鹼以及次烏頭鹼等成分,而其中的烏頭鹼對人體的各類神經有先興奮後麻醉的作用。

草烏

“曼陀羅花”說。曼陀羅花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這種花是一種有毒的草本植物。它在夏季開花,其花冠似漏斗狀,有些地方又叫鳳茄花、洋金花、山茄子。宋代典籍《嶺外問答》曾記載道,“廣西曼陀羅花,遍生原野,大葉百花,結實如茄子,而遍生小刺,乃藥人草也,盜賊採幹而末之,以置飲食,使人醉。”據後來化學分析,曼陀羅的葉、花、果、根均含有東莨菪鹼、莨菪鹼以及少許阿托品等生物鹼。其中以花的含量尤其高,所以一般都取曼陀羅花以做麻醉。南宋時有一個叫“睡聖散”的藥方記載道,“人難忍艾火炙痛,服此即昏不知痛,亦不傷人,山茄花、火麻花共為末,每服三錢,小兒只一錢,一服後既昏睡。”由此可見,古人在南宋時就對曼陀羅花的藥理有了深刻的認識,而且還拿捏的特別到位。所以,古今許多人都認為蒙汗藥的成分當是曼陀羅花。

曼陀羅

“醉魚草說”。醉魚草,又叫腦魚草。名字可以看出,它對魚類有著強烈的麻醉性能。通過化學分析,醉魚草的花和葉中含有醉魚草甙dai、醉魚草黃酮甙。《本草綱目》曾記載,“漁人採花和葉以毒魚,盡圉圉(被困的不得舒展)而死。”另外,醉魚草不僅對魚類具有殺傷性的威力,對人類也有很大的麻痺性能。如果有人誤食醉魚花,那麼他就會出現口乾舌燥、頭暈、胸悶、呼吸困難、四肢麻木等症狀。所以根據蒙汗藥“醉而不傷人”的特性,醉魚草似乎並不符合。

醉魚草

當然,《水滸傳》雖然說蒙汗藥具有強烈的麻醉性能,但是如果吃了解藥,那麼不消半個時辰就會甦醒。對於蒙汗藥的解藥,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說可以用坐拿草來“醒酒”。唐代孫思邈《千金方》又記載甘草可以解麻醉,“甘草解百藥毒,如湯沃雪,有同神妙。有中烏頭、巴豆毒,甘草入腹既定。”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說甘草對含有莨菪鹼、東莨菪鹼等生物鹼的天仙子有解毒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