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張之洞和李鴻章的遺囑

1909年,晚清重臣張之洞的生命即將油盡燈枯,臨終前,他給子孫留下遺囑:“人總有一死,你們無須悲痛,我生平學術治術,所行者不過十之四五,所幸心術則大中至正。為官四十多年,勤奮做事,不謀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間,地不加一畝,可以無愧祖宗。望你們無忘國恩,勿墜家風,必明君子小人之辯,勿爭財產,勿入下流。”

晚清重臣張之洞和李鴻章的遺囑

8年前的1901年某日,李鴻章自知不起,給慈禧和光緒皇帝上了最後一道奏摺,這實際上也是他的遺囑。奏摺裡,李鴻章在叮囑最高統治者要“舉行新政,力圖自強”的同時,也表白了自己的心跡,說自己“服官四十年,未嘗因病請假”,“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時局艱危,不敢自稱衰病,惟冀稍延餘息,重睹中興”。

晚清重臣張之洞和李鴻章的遺囑

張之洞與李鴻章在遺囑中都提到了自己的勤政,這一點不是自吹,有他們一生的行事為證。張之洞與李鴻章有許多共同之處。比如兩人都是少負才名,聰穎過人。李鴻章9歲讀完《四書》,24歲考中進士,列全國第39名,授翰林院編修職務,成為當年安徽省最年輕的翰林之一。張之洞少年時便被人稱為“神童”,13歲考中秀才,名列第一,15歲考中舉人,26歲考中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教習、侍讀、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等職。比如兩人都有卓越的政治才能。1853年,28歲的李鴻章開始辦團練,後來成為曾國藩的幕僚,顯露出軍政才華。1861年,他編練淮軍,逐漸形成淮系集團,後來又鎮壓太平天國、捻軍農民起義,為挽救清王朝立了巨功。1881年,張之洞出任山西巡撫,他設清源局清理山西30多年的懸案、積案,根據個人表現,對縣官嚴加獎懲,還為清政府薦舉了數十名人才。他創辦令德書院等學校,建立山西鐵礦等實業,深受當地老百姓稱讚。

晚清重臣張之洞和李鴻章的遺囑

但張之洞有一點跟李鴻章截然不同,那就是他的個人操守遠在李鴻章之上。張之洞為官清廉,從不索賄受賄,因為家中人口多,日子過得很艱難。有時年關實在挺不過去了,他就派人典當衣服之類的東西。當年,武昌“維新”等大當鋪有一規矩:凡是總督衙門拿皮箱來當,每口箱子都給200兩銀子,並不開箱驗看,只照箱數付給銀兩。開春後張之洞手頭鬆動一點,必會派人用銀兩贖回箱子。

晚清重臣張之洞和李鴻章的遺囑

李鴻章則是一個典型的貪官。據沙皇冬宮檔案記載:1896年李鴻章簽訂“中俄鐵路條約”後,即從道勝銀行獲得沙俄給予的回扣300萬盧布,時值50萬兩白銀。他從辦洋務、辦海軍中得到過多少好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李鴻章初入仕時,他家只是中產之家,李府最盛時居然有田100多萬畝,難怪當時有人諷刺他“宰相合肥天下瘦”。也許因為心裡有鬼吧,李鴻章寫給慈禧和光緒的遺囑只敢說“服官四十年,未嘗因病請假”,而不敢像張之洞一樣聲明自己“不謀私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