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途中的一張傳奇地圖

長征途中的一張傳奇地圖

文 |史哲宇

勃沙特的法文地圖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收藏著一張1平方米大小的法文版地圖。在這張字跡已經有些模糊的地圖背後,隱藏著一段傳奇的長征故事。

1934年10月1日,這是紅六軍團在任弼時、蕭克、王震等的領導下離開湘贛蘇區開始長征後的第56天。經過短暫的戰鬥,紅六軍團的戰士攻克了貴州東部的山區小城舊州。

同樣在這一天,剛剛看望完朋友的英國傳教士勃沙特和妻子,帶著他們的傭人、廚師和挑夫,離開了舊州的一座教堂,這裡距離他們位於鎮遠的家步行只要三天的路程。但是,在舊州城外一條偏僻的山路上,他們和一支陌生的軍隊不期而遇。

“當我們爬上一座距預定在那裡過夜的小村落三分之一英里遠的山頂時,突然灌木叢中衝出了一些人,他們像捕獵一樣抓住了我們。”勃沙特後來回憶說。

勃沙特發現這些人戴著相同的帽子,這種帽子的頂很大,周邊有菱形凸起,有點像西方賽馬手的帽子。這些人的衣服很雜亂破舊,差不多一人一個樣。勃沙特被嚇得夠嗆,以為他們遇到了橫行在山林裡的強盜團伙。勃沙特一行被這些人帶到了山下的一個村子裡。但在當時,他並不知道抓住他們的是什麼人。在暫時扣留他們的茅草房裡,勃沙特注意到牆壁上有剛書寫上去的口號。等他看清那些標語後,恍然大悟,這些抓住他們的人應該就是中國共產黨。

“在舊州教堂,還有一個意外收穫,就是找到一張暈滃式的貴州地圖,有一平方米大,對於不熟悉貴州地形的我們,這張地圖是非常珍貴的,我馬上把它取下來,但上面所標的地名都是外國文字。”蕭克在回憶錄中寫到。

自從進入貴州以來,沒有可靠的地圖,是令蕭克最為煩惱的事情。行軍途中,他們唯一能夠參考的是戰士從一本中學課本里撕下的地圖,這張兩個巴掌大小的地圖就成為紅六軍團在貴州行軍、作戰的最重要資料。

現在他終於有了一張更加精確的地圖,這對紅六軍團來說無疑是無價之寶。可是地圖上標註的文字,他卻完全看不懂。蕭克請來了紅軍中幾位認識英語的軍官,他們也紛紛表示,這不是英語,他們也看不懂。此時,蕭克想到了那個剛剛被俘的傳教士勃沙特,他的中文名字叫薄復禮,蕭克派人把他請到軍團司令部。

這天晚上,勃沙特見到了這支紅軍部隊的年輕領導人——蕭克將軍。“他只有25歲,是一個熱情奔放、生氣勃勃的領導者,一雙明亮的大眼睛閃閃發光,充滿了信心和力量。顯而易見,他是一個充滿精神追求的共產黨將軍,正希望在貴州東部建立一個共產主義的政權。”勃沙特回憶。

“薄復禮看了地圖說是法文,我讓他幫助把地圖上的地名翻譯成中文。於是,兩個人就在一張四方桌上展開地圖,用一盞煤油軍用馬燈照明。他講我記,整整幹了大半夜。”蕭克在回憶錄中寫到。

就這樣,蕭克問一個,勃沙特翻譯一個,蕭克再在地圖上用中文標註出來,終於把地圖上部隊前進方向上的所有道路、重要山脈、河流和村鎮等中文名稱全部搞清楚了。

有了這張精確的地圖,紅六軍團如虎添翼,在貴州的湍流江河、崇山峻嶺間縱橫馳騁,把圍追堵截的國民黨軍隊遠遠甩在了身後。這張特殊的地圖,為紅六軍團從貴州到雲南的軍事行動和策應中央紅軍長征發揮了很大作用,它也成為中國革命歷史的一個重要見證。

長征中的勃沙特

也是從共同翻譯法文地圖的那個晚上開始,西方傳教士勃沙特開始逐漸瞭解眼前的這支工農武裝。勃沙特跟隨紅軍一同走上了生死未卜的長征之路,成為了參加過長征的兩個西方人之一。在隨後的500多天時間裡,勃沙特作為一名旁觀者目睹了紅軍戰士為實現崇高理想而不怕流血犧牲的獻身精神,紅軍將士的平等、樂觀、信念堅定和紀律嚴明,讓這位西方傳教士極為震驚。

離開紅軍隊伍後,勃沙特根據這段經歷撰寫了《神靈之手》,成為最早向世界客觀講述紅軍長征故事的著作。他評價紅軍:“中國紅軍那種令人驚異的熱情,對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對自己信仰的執著是前所未聞的。他們的熱情是真誠的,令人驚奇的。他們相信自己所從事的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他們正年輕,為了他們的事業正英勇奮鬥,充滿了青春的活力和革命的激情。”

時光荏苒,這段80多年前的傳奇故事銘刻在人民軍隊和紅色政權的歷史典籍中。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珍藏的這幅法文地圖見證了這支軍隊走過世上最難行走的道路,跨過世上最洶湧的大河,翻越了世上最險峻的高山,無數次面臨最殘酷的生存意志考驗和前途難以預料的未來;它也見證了這支軍隊在茫茫雪山、泥濘沼澤、冰天雪地,在生與死、血與火中淬鍊成一支英雄隊伍的偉大曆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