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十九大报告

自从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国家层面的大动作非常多,国家公园就是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主推的一件重大事项。与国外的国家公园相比,我国的国家公园无论是在体制机制方面,还是落地运营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所以,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不能照搬国外的发展模式,而是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发展道路。

管理特色

在管理方面,我国的国家公园普遍面临着原住民的问题和土地权属的问题。目前来看,很多自然保护地的土地权属复杂,社区居住点与保护区联系紧密。国家公园建设中,如何在复杂的土地权属关系中实现中央提出的建立统一事权、分级管理体制”?如何出来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如何协调原住民的利益?这些都是未来国家公园建设的难题。

比如在钱江源、南山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就存在很多集体所有的林地,也存在大量原住民。那么,如何解决土地权属问题和原住民问题?从目前试点经验来看,最好的方式不是进行土地赎买和生态移民,而是对原住民的生产活动进行适度限制,以符合最科学的保护原则。因为原住民本身也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和保护主体之一,我国传统村落很好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决定了协调传统人地关系、加强社区参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当然,钱江源、南山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地方,对于一些生产生活方式与自然生态系统冲突较大、保护与发展矛盾尖锐的地区,有些地方还是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来进行土地赎买和移民的。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经过多年的国家公园试点工作,针对土地权属问题造成的管理难题已经有了较为明晰的总体路径。中央在“保护”上拥有统一的管理权,只要是关于保护的事情,都必须且只能服从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的管理。在涉及到地方事务时,则以地方政府为主来进行管理。

当然,总体路径只是一个大的指导方向,在具体落地实施中,还要因地制宜。针对那些由中央直接行使所有权的国家公园,则由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全部的资源管理权和资产管理权。针对那些资源所有权比较复杂的国家公园,则在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进行确权登记的前提下,建立以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为基础的管理机制,实现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与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之间的统筹管理。


投资特色

资金是国家公园建设的根本,尤其是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要筹集到国家公园的建设资金,不能只靠财政投入,而是要建立起多元化的资金渠道。

相比国外的国家公园,我国的国家公园在人文底蕴上更加深厚。以黄河国家公园为例,其规划建设范围内就包括了黄河壶口瀑布、国家文史公园等重点景区。黄河国家公园建成之后,对于旅游业的促进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在旅游投资方面,将建立起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投资格局。其“中国特色”体现在不同政策语境下各类投资资金的聚集。比如扶贫类资金、全域旅游相关投资资金、水利项目的财政补助和贷款贴息等等。其中社会资本主要通过PPP来参与到相关项目中。这样,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国家公园投资格局。

从以上分析就可以看出,中国国家公园深厚的人文底蕴是其多元投资的主要支撑,因为人文底蕴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人文底蕴越深厚,在旅游业方面的开发机会越多。当然,国家公园是保护优先的,因此旅游业的开发也必须坚持高质量、可持续的原则。虽然会有大量社会资本蜂拥而至,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还是要加强对投资者的管理,在规划 、建设、运营中进行全程监管,确保投资行为不对自然肌理和历史文化肌理形成破坏,确保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


社区特色

国外的国家公园基本上都是人烟稀少的地区,而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国家公园的建设中涉及到的原住民问题就非常复杂。所以,中国的国家公园都拥有社区属性。因此,在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从目前的试点来看,有几种方式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首先是就业方式改变,以前国家公园内的居民都是自己谋生,在建立国家公园之后,可以把居民聘为生态管护员,作为在当地世代居住的原住民,对当地生态环境非常熟悉,是最好的生态守护者。其次,可以对居民进行集中安置,国家公园内的居民大多数都是分散居住的,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把居民集中起来统一安置,进行集中性的社区管理。这种方式也不是适合所有国家公园,在有些国家公园中,居民本身的生产活动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内涵,如果把居民集中转移安置,也不是最科学的方式,这种情况下,只需要对居民的生产活动进行合理适度限制,在符合保护原则的前提下,让居民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