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最后的才女: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合肥九如巷有四姐妹名动天下,她们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以及张充和。叶圣陶曾说过:“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随着四小姐张充和的仙逝,这四位才女已经回归了历史,只在我们的记忆和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民国最后的才女: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张家四姐妹属于传统仕女。论知名度,她们与宋氏三姐妹相比也不遑多让;论相貌,个个美丽出挑;论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句话在现实中有了对照。她们的爱好、才艺乃至心性都很“旧派”,即使时代再跌宕起伏,生活再颠沛流离,她们仍固执地保持着她们闺秀式的生活方式。而她们的归宿,也是才子佳人的伉俪传奇。

大小姐元和嫁给了昆曲名家顾传玠,琴瑟和鸣;

二小姐允和是个急性子,身为女子而有阳刚之气,也工于昆曲、诗词,夫婿是语言学家周有光;

三小姐兆和是小说家、文物学家沈从文的妻子,她也是小说《边城》、《三三》、《长河》里女主角的原型。“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句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美的情话,便是沈从文向张兆和的表白;

四小姐充和最有才华。当年她被北大破格录取时国文满分、数学零分;张大千曾画过她表演昆曲时的身段,寥寥两笔,飘逸非凡;她师从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国画、诗词也都造诣非凡;诗人卞之琳曾苦恋她,最终她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随夫赴美,在哈佛等名校执教书法和昆曲。

时至今日,四小姐张充和,这位居于大洋彼岸的老人回到了属于她的时光中。斯人已逝,时移世易,她的时代是属于她自己的传奇。到她为止,这四姐妹已经被封印在时光长河里,成了遥远民国最后消散的记忆。

民国最后的才女: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家族

最初的钟灵毓秀,是源自身为李鸿章侄女的叔祖母。充和在她膝下承欢一十六载,从一个婴儿成长为端庄秀雅的大家闺秀,并在吴昌硕先生的弟子朱谟钦的教育下奠定了国学的基础。回到苏州,她又在这里打下了昆曲大家的底子。后来在北京,在重庆,在昆明,她的昆曲功夫已惊艳天下,可惜那个时候没有录像,我们很难想象,年轻时候的充和唱起昆曲来,是怎样的娇慵醉媚,幸好张大千以那张仕女图留住了她的风姿。

年少的时候,她在苏州拙政园的兰舟上唱昆曲,暮年,她也曾在耶鲁的寓所和人拍曲。她的箱子里,珍藏着乾隆时期的石鼓文古墨,她的阁楼上,摆放着结婚时古琴名家赠予她的名琴“霜钟”,她亲自侍弄的小园里,种着来自故乡的香椿、翠竹,芍药花开得生机勃勃,张大千曾对着这丛芍药,绘出一幅幅名画。张大千甚至还给充和画过一幅仕女图,画于抗战年代。画中的充和只有一个纤细的背影,身着表演昆曲的戏装,云髻广袖。也许回顾中国艺术史,充和留下的也就是这样一个淡淡的背影,端庄秀丽。

情感

谈到充和,总绕不过一个情字。充和最初为大众所知,就是源于一段情事。情事的男主角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卞之琳。相传那首知名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是诗人为充和所作。可是这样钟灵毓秀的女子,唯有性格开朗单纯,汉学水平不次于她的傅汉思才堪为佳偶。毕竟有着完全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审美追求,深沉内敛的卞之琳注定无法与张充和成为相携一生的伴侣。而他们之间的的一段故事,只能是历史角落里一个粉红色的传奇。

民国最后的才女: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追求

英国诗人济慈的墓志铭上写着一句话:这里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写在水上。充和,也是这样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写的过程就是消失的过程,像飞鸟掠过,天空却并没有任何痕迹。充和自撰的诗中有一句意思和此相仿,足以概括平生: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而他真正的知音应该是三姐夫沈从文,从文去世时,远在海外的充和发来悼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寥寥十六个字,却写尽了沈从文一生,也透露出了她一生的追求。充和一生醉心艺术,却无意于以著作传世。她做什么都是随兴而至,始终保持着老派文人游于艺的态度,书法、诗词都是写了就写了,随写随丢,没想过要结集出版,更没想过要去抢占艺术史上的一席之地。如今留下的这些集子,都是无意中留下的吉光片羽。她的作品,已经跟她的人一起,被封存在了只属于他自己的时光河流里。


民国最后的才女: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此文编辑参考各省各市地方志及相关资料,由小编编辑整理汇编而成,加之小编能力有限,仓促而成,如有历史、地名、建制等等不同,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小熊,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请见谅。最后小编在此感谢您能在百忙的时间点击“小熊说故事”,如果觉得小编写的还算可以的请您点一下您的金手指,关注我们欧:小熊说故事!您的鼓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