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是社會最底層的代表嗎?

老哥145628349


農民不是代表,凡是農民統一起來是一個階層,是最低的一個階層,物質待遇和人的地位。

建國以來,農民本人的土地歸為國有,只允許在田耕種,不允許買賣動用,,作為宅基地建房,/。入生產隊時農民的土地是分到的,和土改前就是自己的,又分給了自己。:剛成立生產隊時,生產力低下,沒有化肥,沒有水澆地,旱澇不保收,也就是53年至.75年一段,以後才添了水澆地,和化肥。產的糧食逐漸多些。但那時還是缺吃少穿的。80年改革包產到戶,解決了溫飽。

:無論哪個階段,公糧稅務不斷。把人的戶口固定在生產隊裡,不允許外出打工,如有外出打工者,不分給糧食。繁重的公糧使農民抬不起頭。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下地幹活,冬天幹什麼,揹筐和鐵鍁就是常用工具。還加上小推車。有個民謠:“吃在地,睡在窪,平不好地不回家”。還有一民謠:“有黑的,有藍的,都是社員的。”意思是說幹部們穿的衣裳,都是剝削社員而買的。

有段時間,生產隊的糧食除交糧,剩下的分給社員。比例是人七勞三,就是70%按人分,30%按工分分,幹部長年在大隊開會,幾乎就是天天開會。爭得四,五百個工分,而農民下地勞動只爭三百工分。這樣幹部吃高標,社員吃低標。

百姓們毫無辦法,不但是最底層代表,還是被剝削的代表。


夕陽無限好126669730


在中國,走出繁華,就是鄉村,十三億人口的大國,有八億是農民,可以說我國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農業大國。

從新中國成立開始,我們的國民經濟建設發展就是以農業為主基調的,工業的起步發展是農業帶動的,國家幹部、公職工員等等的薪金就是依靠農民上繳的公糧水費、三提五統來完成的。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工業及其它領域快速發展,國家開始給農民減負,並免除了農業稅賦,切實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並與之相適應的逐年提高農產品價值,那個時候,農村脫胎換骨,小樓房拔地而起,一幢幢、一排排、蔚為壯觀,很有一派新氣象,可以說國家對三農扶持的力度是相當大的。

近幾年農業走進了一個低谷,物價、生產資料都在上漲,農產品卻不漲反跌,加之自然災害的發生,農民的種植收入已經令人憂愁,假設按每人擁有2畝地概算,已經很難維持一個家庭的正常生活,如果家有孩子讀書、家人生病,那更是難以承受。

但請相信,國家肯定會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的,因為只有農民富裕了,我們的國家才算真正富強了。

農民靠種地,地是最底層,農民和這土地一樣質樸,厚重。


知足常樂41418792


回答,農民是最底層,但是農民的力量無窮,農民是刨始革命,偉大領袖毛主席帶領工農紅軍爬雪山過草地,二萬五千里長徵,渡過盧澱橋奪回金沙將,趕走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三座大山,打敗了將家王朝,全民齊心協力,共同合作,呼聲傳遍全國,打土豪分田地,五十六個民族翻身做了主人,毛主席號召發揚民主主義,實行對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人民向資本家和地主要田分地,人民有了當家的,指引了人民有了土地,向天要雨,問地要糧,全國人民生活得到了保障,那時農民高聲呼喊,天不怕地不怕,毛主席領導農民打天下,毛主席聽到農民呼聲,老人家手拿軍帽,飄揚擺動著,人民萬發,農民得到了偉大領袖毛主席的稱讚,農民感到驕傲和自豪,緊接著工農紅軍共同聯合唱出了,最響亮歌,(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這歌聲豪邁,帥氣十足,大氣磅礴的民主唱法,不但在藍天白雲上展翅飛翔,而目在祖國大地上閃閃發光,響亮全國,震撼世界,農民是偉大的,是英雄的,是豪邁,全國十四億人口,八億廠礦企業工作人員主主輩輩吃的米麵都是農民種地得來的,農民種地是糧主供應商,工人吃糧不要提,農民收糧保障供給,農民是國家的財富,是國家的主力軍,上級一聲令嚇,哪個地方需要誰時到,不調皮搗蛋,全心全意報效祖國。


萬則紅


農民不一定代表社會的最底層,但是社會的最底層一定包括農民。

真正的穩定社會結構,並不是所謂的金字塔型,而是棗型或者橄欖形的橢圓形。

社會必須有上升的通道。打通底層向上層的晉升空間,這樣的社會才能夠穩定。

我們國家農民數量還是很多,當然如果僅僅從戶口性質來說的話,約佔人口的一半以上。但是如果從大家出身來講,往上數三代,95%以上的人都是農民。

目前,農民確實有很大一部分是低收入群體。根據《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974元,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2408元。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1969元。最多數的農民月可支配收入不到一千元。

農民多數收入很低,但是由於他們手中還是有耕地可以使用,也擁有一定量的集體資產。相對於城鎮無業的居民,還是更有安全感。城鎮的一些4050下崗人員,找不到工作沒有收入,也一樣是社會的最低層。

所以,農民不一定代表社會的最底層,但是社會的最底層一定包括農民。


暖心人社


我也是土生土長的農民,提起這樣的話題就讓人心情沉重,這個題目有點繞嘴,把"代表"改成代名詞,或:農民是生活在社會的最低層嗎?就順了,好在咱都明白題意。

我想問下大家,監獄服刑人員算一個社會階層嗎?如果算的話,我們的社會地位應該高於他們,原因很簡單,我們農民有人身自由,言論自由,勞動不勞動的自由,他們鮮然是沒有的,如果他們不算的話,那農民確實是社會最低層的群體,從以下幾方面能反應出來。

一.從社會認知度和精神層面看

當今社會農民被相當一部分城裡人稱作"土老帽",″老毯兒","泥腿子”等等,農民在這些人眼裡成了文化低、素質差的代名詞,雖然從國家層面三今五審重視和提高農民地位,可這種思維在這些人腦子裡根深地固,這就是社會的現實。

當今農村文化、教育是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你看農村有幾個文化站,電影院,更別說博物館.圖書館之類的了,再者教育優質資源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市裡,農村孩子要想得到良好的教育,就得花錢或找門路往城裡跑,而絕大多數農民還不富裕,所以能得到這種待遇也是極少數人,這不是農民的錯,究其原因是社會公共資源分配不均的憋端。

二從收入對比情況看

農民種普通大田作物,在風調雨順的情況下,每年兩季田,每畝除掉成本能有四、五百元的收入,我們這裡每人一畝半的土地,年平均有多少收入一目瞭然,(我是滄州人,說的是這一地區)由於全國土地狀況千差萬別,像丘凌、山區.鹽鹼地等,收成會低的多,自然收入也就更低了。

種地收入指望它改善和提高生活水平,確實是杯水車薪,農民們只好背井離鄉外出打,可由於沒技術,文化低,大部分都是幹體力活,幹最重的活,掙最少的錢,只能夠基本生活,和城市人比工資確實低很多,這樣一來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了,如果長此以往會越拉越大!農民的收入上不去,社會地位能提高嗎?.

城裡人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是呀,住著高樓大廈,拿著可觀的工資,享受著優質的公共資源,可是大家應該想一想,高樓大廈是農民蓋的,優質的農產品是農民生產的,


生命如歌167736088趙


農民工才是,風雨飄搖,居無定所,既是農民也是工人,但是他們既沒有農民該有的待遇,也沒有工人該有的待遇,國家的建設發展,卻是他們擔任的最苦最累最髒的任務與工作,他們的子女,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空巢老人。


愛我不稀奇


農民其實不是這個社會最底層的人,真正最低層的人是鄉鎮企業、集體企業或一部分國有企業的職工,在崗時,因企業效益差,未予員工購買養老保險而下崗後沒有找到穩定工作的人,以及商業、事業單位買斷工齡後再就業困難且無力續交養老保險的人,雖然有少數人享有了國家低保,整體來講,這類人群人存、生活最為艱難,相對於農民和城市環衛的的收入,顯得更貧、更弱、更生存無奈,僅比乞丐略強一點,入不敷出,吃了上頓愁下頓,應是最脆弱的群體。


肖立斌1


農民獲得了土地經營權,是首批利益既得者,企業改制大批工人失業,農民替代了原工人。農民和私營企業老闆,享用了國有資源,是改革的既得利益者。那一個農民不比原企業職工下崗工人富有,城鎮普通職工一年幾萬元的收入大部份開支幹基本生活,農民養個兩三頭牛就幾萬元的收入了,但不用於基本生活的開支。所以農民不是社會的最低層,社會的最低層是城鎮普通居民,大部份是無商可經無工可打。田園生活歷來是士大夫追尋的生活。


dbbddhni


提起農民,心情就異常沉重,不由產生一種莫名的辛酸!心裡那股難受勁無所適從,無以復加。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對國家的貢獻不次於任何一個行業,農民所受的苦難也不比任何一個行業少,但農民還是挺過來了,勤勤懇懇,任勞任怨!

現在的農民,早澇不保收,農產品價格受市場經濟的約束一直低迷,喪失了市場竟爭能力。

農民到底靠什麼產業發展?連農民自已都不知道,也只能靠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相信未來農民的日子會越過越好!


山村鄉音


歷史的慣性和現實的社會造就農村農業的落後,而當前的糧食價格被嚴重扭曲,徹底擊垮了農民。城裡人說不定上一或二代可能就來自農村,都是或曾經來自農村,在城市,隨著城市的進展,下代在一定基礎上更上一層樓,但古人說的好,富不過三代,為啥?隨著時間的流逝,城裡人或下一代慢慢就變成時代的棄兒,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一部分農村的精英又來改造或改變或補充城市。所以農民可能就是你的先輩的代表,儘管他們處於劣勢的低層,但任何經濟、政治、戰爭和自然災害發生時,有且僅有他們能夠生存下來。以後的戰爭包括貿易爭端,可能出現動盪,只有且僅有農民的生產經營才能是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任何人都要有感恩的心,理解農民當前狀況,真的他們太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