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降而復叛,都罵他「腦後有反骨」,卻不知他也有苦衷!

說到明末清初的吳三桂,估計大家都會一撇嘴,順便送他兩個字——無恥,說來也是,在中國歷史上,叛國投敵的人是不少,可是像吳三桂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叛的人卻不多,最後不僅自己下場十分悽慘,還搞得遺臭青史,很多人就納悶;這吳三桂是不是天生腦後有反骨?覺得造反好玩還是怎麼著呢?平心而論,吳三桂絕不是沒事找事的人,他之所以混成這樣樣子,完全是被當時的形勢給逼得。

吳三桂降而復叛,都罵他“腦後有反骨”,卻不知他也有苦衷!

吳三桂是一個典型的將門虎子,他的父親吳襄就曾經是明朝的遼東總兵,所謂“虎父無犬子”,這話用在吳三桂身上也非常合適,由於家庭環境的薰陶,他自小就對兵書戰策,騎馬射箭這些事非常感興趣,後來又在戰場上大展神威,不到20歲的他就因為獨自一人闖入敵營就出父親而聞名天下,不僅得到了祖大壽的極力表彰,還贏得了“孝聞九邊,勇冠三軍”的傳奇名聲。沒過幾年,就可以做到獨當一面,崇禎年間,更是成為負責守護山海關的重要將領。

吳三桂降而復叛,都罵他“腦後有反骨”,卻不知他也有苦衷!

此後的吳三桂大家就非常熟悉了,他有過三次出了名的背叛,其中前兩次都集中在1644年。第一次是李自成帶著農民軍打進了北京,崇禎皇帝眼見自己無路可走,不得已跑到煤山上自殺殉國,大明覆亡。消息一傳過來,吳三桂就傻眼了,雖然他自己非常明白大明朝已經是千瘡百孔,可他跟當時的絕大多數大臣一樣,認為大明最大的安全隱患是在山海關外面,至於幾個流寇,都是烏合之眾 ,絕對成不了什麼大事,可他沒想到大清沒打進來,一幫流寇先把這北京城給滅了。沒等他把這事消化透呢,吳襄的勸降書已經到了,說得自然是情真意切的,除了列舉投降的好處之外,還非常隱晦的表達了自己的憂慮:“我現在攥在他們手裡呢?兒子你自己看著辦。”吳三桂一來是個大孝子,再一個他也確實是無路可走,略一思忖,決定改頭換面,投靠大順。可他沒想到的是,自己的這個決定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

吳三桂降而復叛,都罵他“腦後有反骨”,卻不知他也有苦衷!

李自成進北京之後,壓根就沒有想過這天下屬於我了,怎麼才能收復民心,來一個長治久安,而是想著這地方老子好不容易打下來了,可得好好享受享受,所以他對於手下打砸搶燒這些事都不太在意。更重要的是,他當初為了收穫民心,提出了“均田免糧”的口號,老百姓本來就被崇禎朝的賦稅給折磨的困苦不堪,一聽說闖王不用納稅,都瘋了似的跟著鬧,那些不起來鬧事的也都不反對,還紛紛唱著:“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紛紛敞開大門歡迎過境,再加上當時大明的主要兵力都在山海關一帶,所以李自成能夠長驅直入,打進北京。可這天下得了,問題隨之就來了,自己親口答應老百姓不交稅,總不能出爾反爾吧?可要是沒有這一項,他這麼大的軍隊靠什麼養活啊?軍糧軍餉都怎麼整?關於這一點,李自成也沒多想,以前沒進北京的時候都是搶劫富商大賈,現在也一樣,結果把北京城裡的富豪士紳都給得罪了個遍,其中也包括吳三桂的家人,吳襄被打的遍體鱗傷,他的女人陳圓圓也被劉宗敏給搶走了,消息傳到前線,吳三桂受不了了:“老子投靠你不就是為了保全我家人嗎?現在居然這樣,反了!”

吳三桂降而復叛,都罵他“腦後有反骨”,卻不知他也有苦衷!

這一反,李自成帶兵就要收拾他,吳三桂眼看自己實力不行,趕緊向多爾袞求助,多爾袞一開始不予理睬,眼看李自成的攻勢越來越猛,只好答應多爾袞的條件,剃髮易服,投降滿清,多爾袞眼見火候也差不多了,就答應了,雙方達成協議,吳三桂開關,多爾袞幫他滅了李自成。可說歸說,多爾袞可是狡猾的很,讓自己的八旗兵在後面遠遠地看著,等到雙方都精疲力竭了才出兵,那李自成哪裡抵擋得住,被打的稀里嘩啦,倉皇逃竄。吳三桂和他是兩敗俱傷,多爾袞則整理一下部隊,兵不血刃地進了北京城。

吳三桂降而復叛,都罵他“腦後有反骨”,卻不知他也有苦衷!

吳三桂投降之後,為了表示對清廷的忠心,帶著自己手下的關寧鐵騎從山海關一直打到了緬甸,整個把中國都給打穿了,然後把南明的最後一人皇帝朱由榔絞死在昆明,大明徹底結束。大清為了報答他的功勞,封他為平西王,讓他鎮守雲南, 可為了防止他擁兵自重甚至扯旗造反,清廷特地把他的兒子吳應熊留在了北京,就這麼的,雙方和平相處了30年。

吳三桂降而復叛,都罵他“腦後有反骨”,卻不知他也有苦衷!

可惜,在這種表面的和平之下,暗藏的卻是波濤洶湧,吳三桂心裡明白,大清早晚要對他下手,只不過是礙於他的功勞,暫時不說罷了,他能保住自己的唯一辦法就是不斷地增兵加餉,讓自己的實力越來越大,使得清廷投鼠忌器,不敢輕易動他。可惜他這麼做時間長了朝廷就不願意了,康熙親政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削平三藩,他的理由非常充足:“三藩之耗半天下”,再這麼下去,大清非被他拖垮了不可。吳三桂一看這個情況,心裡明白這是要對自己動刀子了,決定起兵反清,光復大明。當然了,他策劃得非常周密:先是神不知鬼不覺的把其中一個孫子帶回到雲南,順便告訴兒子自己的計劃,然後造反,雙方一動刀兵,吳應熊和留在北京的那個兒子立馬就被清廷殺了,雙方開始打仗。

吳三桂降而復叛,都罵他“腦後有反骨”,卻不知他也有苦衷!

由於吳三桂策劃得非常周密,又有剩下兩位藩王的響應,再加上當時的老百姓確實也有很多想要復辟明朝的,所以大清是措手不及,被打的節節敗退,可就在戰鬥進行到非常狀態的時候,事情卻出現了轉機,吳三桂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直接稱皇帝了,建國號為“大周”,改元昭武,這一下子算是自掘墳墓了,本來他以一隅之力抵抗全國就非常吃力,結果還自稱皇帝,一下子讓很多意圖反清復明的人跟他不是一條心了,最後全國上下協調一致,反吳三桂。吳三桂稱帝之後,打仗是節節敗退,很快就受不了打擊抑鬱而死。後來,他孫子又自立為王,退回到雲南,三藩之亂算是消停了一陣子。到了1681的時候,清兵大舉進攻雲南,他孫子沒辦法自殺了,吳三桂辛辛苦苦創下的基業,至此是煙消雲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