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改革開放四十年」道班往事

牛嫲窩,在江西省贛州市公路管理局尋烏分局的幹部職工隊伍中,40歲以上同仁大都知道這個熟悉的名字。牛嫲窩,地處贛州市尋烏晨光鎮桂花村,不知從何時起,當地人就管這個地方叫牛嫲窩。30年前的牛嫲窩,四面環山,放眼望去,鬱鬱蔥蔥,松濤陣陣;走近細看,蒼翠挺拔,茂林修竹,大有一番柳宗元在《小石潭記》所提:“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之感。牛嫲窩,整個村不足10戶人家,一條蜿蜒狹小的沙礫路將村子分成兩邊。傍晚時分,閒坐在土磚房門前,看著村民屋頂上飄著裊裊炊煙,聽著斑駁的木門發出“吱吱”響聲,別有一種風趣。

「見證——改革開放四十年」道班往事

我記得,那是1989年的秋天,領導安排我去各養護道班對內業資料進行一次全面的佈置和充實。那時的單位不叫公路分局,都叫公路段(養路段),牛嫲窩道班就叫主人養路隊。單位管養206公里公路全是砂石路,縣城到牛嫲窩,有二條線路可選擇,A線經過尋松線上坪—龍歸—轉入太吊線桂竹帽—高頭—晨光鎮—牛嫲窩共有56公里,B線經206線—南橋—轉南留線—留車—陳坑岌(長坡、陡坡)—牛嫲窩也有近60公里,到牛嫲窩沒有直達的客車,而且都是單趟路過客車,交通極為不便。我選擇A線,騎自行車沿路經過長布養路隊、上坪養路隊、龍歸養路隊、桂竹帽養路隊,第三天下午終於到達牛嫲窩。隊裡有3位老職工,管護近30公里的公路,2棟房子形成一個小院,土房簡陋,門縫見人,更別提有食堂了,在一個破舊的手搖式吸水泵側邊的小破屋就是隊裡的廚房。往裡走,只見內院凌亂放著木板車、糞箕、鋤頭、鐵鍬等生產工具。

「見證——改革開放四十年」道班往事

雖說是秋季,但南方的秋老虎可不是紙老虎,正午時分,烈日當空,還在路上工作的劉永石聽到所在的養路隊來人,立馬趕回來。劉永石,中等身材,體型偏瘦,說話秉直,活潑開朗,常留平頭,黝黑的方臉上嵌著一雙明亮的眼睛,高高的鼻樑下,留著鬍子,是本鄉本土人。“你是段裡來的小凌幹部吧?”一聲響亮的問候從大門處傳來,我趕忙迎上前,只見劉永石汗流浹背地推著木板車和工具朝內院走來。“你在廳裡座,待我倒開水給你喝。”在大廳的牆壁上貼滿了泛黃的舊報紙,樓板是用木板鑲嵌,縫隙很大,牆角里掛滿了拳頭大的蛛蛛網,廳內正中央擺放一張大方桌,四張五尺凳,桌子洗刷的木紋有明顯的凹陷,四張凳子都不同程度的刀鋸痕,桌子中央放著一隻白色瓷茶壺,茶盤有6個二兩左右的瓷杯。“晚上不走了,住在我這裡,我去殺豬。”劉永石很認真的對我說,我以為這是開玩笑,感覺老劉很風趣……秋天的日晝時間越來越短,柔和的秋風吹來有一絲絲涼爽,在工作中,不知不覺到了傍晚。“吃飯了。”老劉從廚房裡端來一大碗肉,色澤紅亮,噴香撲鼻,讓人忍不住直咽口水,我立即幫忙清理桌上的東西,只想大快朵頤。“小凌吃菜,這是豬肉,我不騙你的。”味道確實不錯,“這是小乳豬,是我家母豬生的數量太多了,不捨得扔掉……”在家長裡短中,夜幕低垂。

「見證——改革開放四十年」道班往事

牛嫲窩的晚上,是那麼的寂靜,由於不通電,到了晚上一片漆黑,只能聽到山上秋風的呼聲,森林中“哦,哦……”的鳥哀。“我們這裡,平時衣帳黑,雨天床頭溼;夏天蚊蟲吸,冬天北風迫,條件不好,到縣城開會或辦事要提前一天,交通不便,這裡附近也沒有商店,大家都不願來這裡……”藉著微弱的煤油燈光,老劉從牆上取下一把二胡,拉起了贛南採茶《斑鳩調》,民間傳統的《大開門》《北京的金山上》《南泥灣》一曲曲悠揚樂曲伴我入夢鄉……

「見證——改革開放四十年」道班往事

現在的牛嫲窩,老道班早已拆除重建,門前的砂石路變成了水泥路,剛剛竣工的G236尋烏縣城至虎石段公路和太南線形成一個交匯點。G236醒目的標誌、標線安全地把你引入前方,聳立的路燈點亮人們心中的喜悅,銀灰色的防撞護欄,牢牢地築起一道道安全牆,青翠的路肩草如兩條柔軟的地毯,公路兩側的護坡草就像掛滿的綠色屏障,一棵棵筆直的路樹,二十四小時為你放哨站崗,驛站的鮮花向你露出了微笑。

「見證——改革開放四十年」道班往事

如今,從牛嫲窩到縣城都是二級公路,開車只有20分鐘的車程,告別了翻陳坑岌、越龍歸嶺的歷史,以前的養護工人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如今的養護工人,以保潔路面為主,養護向機械化邁進,如割草機、路面清掃機、輪式挖掘機、裝載機、龍馬養護車等,大大減輕了養護工人的勞動強度。尋烏公路分局領導說,牛嫲窩道班以後會被G236線河角公路驛站所取代,佔地15畝的河角公路驛站內設便民服務區、停車洗車區、加水區、充電區及辦公區,承擔G236線和S458線應急搶險任務,既是一個集便民、服務、休閒為一體的公路驛站,又是一個全天候為公路服務的應急保障基地。回首養護道班往事,是一代又一代的公路人用執著的信念詮釋著動人故事。用職業的熱情,勾畫公路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江西省贛州市公路局 凌林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