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早教會孩子如何花錢,不然長大容易變成「敗家子」,別不當回事

在過半個月就要放十一長假了,爸爸媽媽會好好計劃帶孩子去哪裡旅遊,放鬆心情,並且會出入各種消費場所,如超市、景點、餐飲娛樂,本來是一家人享受輕鬆休閒的時光,但是到這種場所難免會遇到尷尬的場景:超市裡要這個玩具要那個玩具,看到零食就挪不動步子,不給買就哭鬧,爸爸媽媽沒辦法了只好給買吧,剛出超市又要坐搖搖車,不讓坐?還是“老辦法”。在景點也是,看到各種紀念品或者小店鋪只要喜歡就要買,不管其他。父母心疼錢包,卻又不忍心不給孩子買,只能心裡勸慰自己:好不容易出來玩一次,高興就好。

這樣下去,可不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消費觀。

趁早教會孩子如何花錢,不然長大容易變成“敗家子”,別不當回事

消費觀念的形成

1.父母做榜樣

父母的消費習慣對孩子起著直接的作用,孩子會模仿父母的消費觀念,媽媽帶孩子去購物買買買,衣服、鞋子、包包,爸爸帶孩子去超市買買買,玩具、零食,這樣孩子也會產生購買的慾望。

2.攀比

孩子在學校和小朋友們相處,看到別的小朋友好看的新書包、漂亮的衣服,對自己媽媽說我也想要,這是孩子正常的反應,但是每個家庭的經濟情況不一樣,父母應適當的教育孩子,要考慮家庭情況,不能盲目攀比。

3.父母規劃

父母有無給孩子制定一個消費的計劃,對孩子的影響也很大。制定一個消費計劃,讓孩子知道什麼是需要買的,什麼是沒必要買的。這樣孩子慢慢就會向正確的消費觀發展。

趁早教會孩子如何花錢,不然長大容易變成“敗家子”,別不當回事

培養孩子的消費觀念

1.以身作則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則,養成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有計劃、節制的去消費,從生活中教會孩子勤儉節約。

2. 漏斗原則

漏斗原則就是孩子越小,給予孩子選擇的空間就越小。幼兒園時期,父母可以決定孩子的玩具買多少,該買什麼零食,去遊樂場玩什麼項目,或者可以跟孩子提前說好,進超市只能挑一件,去遊樂場要玩哪些項目。這個時期買什麼由父母決定,可以培養孩子不以自我為中心。很多孩子不給買東西就大哭大鬧,父母的妥協已經沒有權威讓孩子合理消費了。

2.開展家庭會議,制定計劃

父母可以嘗試開展家庭會議,列出家裡需要的東西,和每位成員想要購買的東西,大家一起討論是否需要購買,然後挑一個時間,比如週末一起去購買。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對消費有一個慎重和理性的對待。並且開展家庭會議可以讓父母和孩子更多的去交流。

3.讓孩子知道家庭經濟情況

讓孩子清楚瞭解家庭經濟情況,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向孩子公開家庭的財務狀況,要是家庭情況不好,也不要一直強調家裡有多困難,以免孩子產生不必要心理壓力。公開家庭財務的話,孩子就會油然而生出責任感,孩子也會開動腦筋幫助爸爸媽媽理財,也會明白爸爸媽媽的辛苦,剋制自己的消費衝動。

趁早教會孩子如何花錢,不然長大容易變成“敗家子”,別不當回事

我們有時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們在一起繪畫,有的孩子擔心自己的蠟筆很快用完,就用其他小朋友的蠟筆使勁畫。這種做法可不是節約,而是吝嗇。父母在教會孩子不亂花錢,不浪費,同時也要讓孩子學會慷慨與分享,主動幫助他人,能夠分享他人。不僅讓孩子擁有正確的消費觀,也要擁有好的道德品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