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民間故事」吳夲醫太后

——廈門市

「閩南民間故事」吳夲醫太后

傳說宋仁宗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老百姓安居樂業,一派太平景象,可是宋仁宗卻整天愁眉不展。原來是他的母親患了大病,所有的太醫都前住診治、藥子熬破了一個又一個,母后的病不但治不好,反面越來嚴重、眼看快不行了。

說起母后的病,確實是個難治之症。原來,她患的是乳癌。起初,乳部出現一個小疙瘩,只有黃豆大,不癢也不疼,她也不十分在意。更何況這個小疙瘩是生在這個部位,也不好意思開口去請人醫治。後來,疙瘩越長是大,像顆小核桃了,這才引起她的注意。雖然請來了太醫,但她只告訴一些病情,不肯撩開衣服讓人視診,因此雖然喝了許多湯藥,還是控制不住,終於拖到了晚期,化了膿,疼痛難當。

太后患病,太醫治不好,大家都十分焦急,宋仁宗更是坐立不安。百般無奈,他只好叫人在全國各地貼出皇榜,許願誰能治好母后的病,就賜金封官。可是,這樣的病,沒有真本事,誰敢來揭榜?

正在大家覺得沒救的當兒,從福建來了個鄉間醫生吳夲[tāo]。他是到京城汴梁雲遊來的,看了皇榜,伸手“嘩啦”一聲就揭了下來。這消息即刻轟動了整個京城。大家都知道,伴君如伴虎,這醫生如果治好了太后的病,當然易金封官;要是治不好病,那可得當心腦袋。

再說吳夲揭了皇榜,很快就被帶入宮中,宋仁宗親自召見了他,宋仁宗見他頭戴道士帽,身穿藍長袍,腳著布襪草鞋,講話的聲音像打鐘一樣,也不懂得朝廷禮節,心想這分明是個道道地地的鄉間醫,豈能治好母后的病?但他既然敢揭皇榜,暫且就讓他試試。

宋仁宗就把吳夲帶到後宮。太后躺在裡間的床上,太監從裡面拉出根紅絲線來,叫吳夲在那上面號脈。原來,古時候男女投受不親,醫生不能直接在太后的腕上號球,只能憑一根系在病人手腕上的紅絲線,診出沉、浮、慢,急來,要是沒有過硬的診斷本領,那是萬萬辦不成的,吳夲就把三個指頭輕輕地按在紅絲線上,側著腦袋,眯縫雙眼,細心地診了一會兒,然後吸口氣說:“沒治了,沒治了,太后的脈博已經停止了。”說罷站起來就要往外走。

宋仁宗聽了,反面高興起來。心想:“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這個鄉下土醫生看來還有兩下子。原來,宋仁宗剛才是為了試探他的醫道,故意將紅絲線哪在床腿上。吳夲一下就診出沒有脈博跳動來,真不簡單!因此,讓人上前攔住吳夲,說:“大夫慢走,請再為太后診一次脈。”

吳夲沒辦法,只好重坐案前,又伸出三個指頭,輕輕地按在紅絲線上。他聚精會神地號脈,號著號著,忽然眼睛一亮,隨後又據搖頭,說:“沒治了,沒治了,太后的脈博跳得像貓一樣急,這還有治?”說完又站起來要往外走。

原來,這次他們把紅絲線綁在貓腳上,想再試試他,結果又被吳夲識破了。他們趕緊挽留他,要他再號一次脈。

吳夲只好又坐下來號脈。他伸出三個指頭,按在紅絲線上,垂頭側耳,專心致志地把寸脈、關脈、尺脈都細細地辨認了一番,然後說:“不妨事,不妨事。”要來筆墨紙硯,“劇刷刷”就開了個處方。宋仁親看了,雖然有些擔心,但太后病到了這一步,也只好死馬當作活馬醫了,就讓吳夲試一試。

吳夲就為太后隔幔灸艾炷,鋼針刺背脊,又用丹藥讓她內服。經過一番醫治,那腫塊果然漸漸地不疼了。宋仁宗非常高興,把吳夲當作上賓招待。後來,太后的病又經過吳夲的一番調理,那疙瘩一日日變小,最後終於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太后恢復了健康,大家都很高興。太后和宋仁宗更是喜出望外,感激萬分。為了表示謝意,宋仁宗除了贈送許多金銀財寶給吳夲外,還要封吳夲為御史太醫,但被是吳夲謝絕了。吳夲說:“草民志在修真,拯救蒼生;榮華富貴,不是我的本願。”他請仁親皇帝放他回去,繼續為老百姓治病,解除他們的疾苦,宋仁宗苦留不住,只好敕封他為“妙道真人”,並親自送他出宮。這一來,吳夲更是名揚四海了。

從那以後,吳夲帶著他的徒弟,身背藥箱,雲遊四方。每到一處,他都為當地老百姓診治各種疑難疾病,他一生抱定濟世救人的宗旨,給人看病不收取病人的錢物,因此深得百姓的愛戴。晚年時,吳夲回到故鄉,在海滄青礁,在岐山、東鳴嶺、龍湫坑之間鑿井取泉,採藥煉丹,為貧苦病人送醫送藥。不久,閩南一帶瘟疫流行,天天都有死人。為了拯救百姓,吳夲帶著徒弟跋山涉水去採藥。有一天,他爬上龍池巖採藥時,不幸跌落山崖,因傷勢過重,醫治無效,在家中逝世。

吳夲逝世的消息傳開後,閩南的老百姓無不痛哭流涕。為了報答他,老百姓自動籌款蓋了一座龍湫廟紀念他。一百多年後,宋高宗又特意派了欽差大臣到青礁來,讓當地地方官仿照皇宮的式樣,建了一座玉殿皇宮式的大宮殿。別地的老百姓也都紛紛大興土木,蓋起了“慈濟宮”來供奉吳夲,稱他為“保生大帝”。

採錄者:徐常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